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路径探索
【摘要】目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学习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都比较关心与重视的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生。而思维导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具有直观的图像化特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从思维导图的基本概述出发,探究了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4-0127-02
【本文著录格式】郗婕.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路径探索[J].课外语文,2020,19(34):127-128.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语言通常被认为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导图就可以被认为是呈现人们思维过程的物化表达形式。美国教学家东尼伯赞曾经在公开发表的论文当中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他认为思维导图是再现人们思维过程的表达方式,它就像是人们大脑潜能开启的钥匙,通过发散与放射的形式将大脑进行思考的整个过程以自然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思维导图可以看作是一種图解技术,它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的条理性,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它通常是由一个中心图形或者关键词而展开的,这一中心内容可以被认为是整个导图的核心,同时也是引发人们思维的源泉。与单纯的文字相比,思维导图可以通过色彩、视觉以及空间感等多种要素来实现对人们大脑的刺激,从而提高人们思维的活跃程度、提高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直观可视性
思维导图是通过图示的方式,将色彩、图形、符号等关键性内容通过特殊标记的方式展示出来,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将思维活动的过程再现出来。这样一来,抽象化的思维活动过程就可以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使展示的内容给人以清晰、具体以及明确的感觉。
2.放射发散性
从思维导图的结构上来说,放射发散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可以从确定的主体出发,围绕着同一个中心主题、根据思维的发散程度来向四周进行发散,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多个次级分支,从而使整个思维导图呈现放射性的特征。
3.现实生活性
思维导图的现实生活性特征指的是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们倾向于使用实际生活当中常见的要素来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难题。比如企业管理、人际交往、教学计划等问题都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来解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教学计划的设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二、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路径
(一)运用思维导图实现选材的合理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深入学习,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的应用形式,然后通过习作布设的方式来实现学以致用。在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情况来进行立意,并通过材料的适当筛选来促进习作的顺利进行。在立意和选材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就可以在脑海当中形成清晰的操作路线,提高材料筛选的效率。与此同时,通过思维导图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他们的行文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顺利。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的内容,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立起清晰的行文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习作的时候,就能够自然地运用思维导图来完成素材内容的筛选。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内容,然后将文章的框架结构通过多媒体投放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框架对文章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在教师所投放的文章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文章是从触觉、视觉、嗅觉以及听觉这四个角度来对秋天的雨进行描写的,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思维导图的主要枝干完成其他内容的填充。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方式对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结构的构建,从而完成整篇文章的写作。
(二)通过思维导图实现对文章的规划布局
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将阅读顺序理顺、完成对阅读认知结构的构建,同时还要完成写作构思、实现对写作过程的思考和规划。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出发,完成对文章开头的设置、标题的拟定、过渡部分的规划以及结尾的设置,这样就可以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但是在实际当中,小学生的文章布局规划意识比较弱,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展开相关的操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读写意识的调动,使他们能够对写作结构进行规划和梳理。
比如在学习《母鸡》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了解文章的规划与布局方式。文章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鸡由衷的赞赏之情。文章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展开的,作者前后的情感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对文章的构建线路进行探索,找出文中展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由此绘制成思维导图。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形成清晰的思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先抑后扬的方式来进行写作,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迁移训练效果。
(三)利用思维导图实现主题的延伸
在文章写作的过程当中,主题情感的表达是重要的灵魂和思想,而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主题的延伸,同时还可以使文章具有明确的行进路线。在小学生作文寫作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存在缺少点题内容的问题,这使得文章缺乏中心观点和主题内容,从而使得作文成为了“流水账”,削弱了写作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应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开展对本文主题的梳理,传递给学生清晰的构思思维,同时实现对学生主题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掌声》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学生完成文章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谈一谈阅读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表示感受到了鼓励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表示明白了不能歧视别人,而是要主动赞赏别人,还有的学生表示知道了掌声和鼓励能够使人树立起自信心。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当中是否遇到或者听到与课文内容相似的事情,引导学生回忆在遇到和听到这样事情的时候自己的感受,并将其记录下来,做成思维导图。这种事情在学生生活当中是经常发生的,学生可能真实地遇到过,或者在新闻上看到过,因此很容易引发共鸣。学生以“鼓励”为中心,将这些事件作为分支做成思维导图,可以发现这些事件的共同点,这有利于学生主题意识的培养和建立,从而将这一主题延伸到文章的写作当中来,实现学生对主题学习和认识过程的内化。
三、结语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当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具有直观可视性、放射发散性以及现实生活性,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有效的学习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理清文本脉络、归纳提炼主题,最终实现读写联动模式的夯实。为了实现思维导图效果的充分发挥,教师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合理选材,帮助学生实现对内容的梳理。同时还要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布局规划,帮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完成对结构的合理规划。最后还要利用思维导图来实现主题的延伸,使学生能够围绕同一个主题完成相应的读写操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主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园,高志军.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以银川X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1).
[2]迟彦.一对一网络环境下运用思维导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节教学设计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3).
[3]况姗芸,肖新莲,卢昀,黄小强,江伟英.基于MindManager和元认知策略的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实现——以小学语文读写学习支架设计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Z1).
作者简介:郗婕,女,1974年生,吉林长春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培养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