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也逐步国际化,在西方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之下,目前的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型大旗下日渐萎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高、就业率较低,招生也面临着困难。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不能再继续采用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及时改革,改变现状。本文从现有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现状、针对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的创新与实践策略探讨叙述,希望可以给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现状;创新;实践;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4-0141-02
【本文著录格式】程芹.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课外语文,2020,19(34):141-142.
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千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开设较早、辐射面较广、成熟而稳定的主干专业,依托深厚的汉语言文化积淀使其影响力日益增大。但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新课改实施之后的教育形式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甚至成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从学校到社会成功接轨的障碍,影响专业就业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高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及时做出改变,通过创新实践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让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得到重视,创新性地将课堂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师忽略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很多高职院校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堂中采用的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面授式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主开展课程,忽略了真正课堂的主体——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更多地将学科研究成果和前人的理论传输给学生,学生通过记背来完成对于知识的输入,教师忽略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和自己的想法,降低了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相同的问题唯一的答案和说法,学生无法发挥创新型思维,课堂没有活力,课堂效率较低。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上各种或好或不好的信息冲击着还未完全成型的学生的内心,学生对国外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互联网了解得越来越多,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学生思想的变换,对学生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导致学生对于自己专业重视程度不够。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去专业性的知识教导之外,也应重视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为中华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帮助他们树立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理想,成为国之栋梁。
(三)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更加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面向社会。然而高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一个专业的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都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学校和教师无法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就业率相对较低,导致高职院校不清楚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具体的工作是怎样的,无法确切地对学生做出人才培养的安排和合理高效的教育计划。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计缺乏创新
我国大多数文科师范院校和高职院校都会设置汉语言文学这一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也是文科专业中的代表学科,但是院校多,涉及范围广,大部分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区别和创新点,延续很多年的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没有根据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客观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严重缺乏課程的创新性。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五)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形式单一,过于强调考查结果
一个教师有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我们更多地应该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能否通过课堂环节的设置提高课堂趣味性,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应该是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定论,更应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达标,比如是否在课下参加了教学相关活动,是否在活动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提出了创新观点等。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实践课程
根据既定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教学资源,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内容的设置要坚持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识应用水平。要均衡地将实践环节分布在整个高职教育阶段,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实践内容要记入期末考核成绩,提高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课外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课上没有的优势,比如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二)合理利用课程评价强化网络课堂效果
授课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课程评价是反映课堂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课程进行评价,可以反馈出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授课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做出有效且合理的调整,强化课堂效果。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应以核心素养为评分标准,可以使课堂效果和核心素养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学习资源。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评价时,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充分利用多样性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开发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不只是单一的传统面授课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只单纯地记背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将社会上的不同的资源进行整理结合,并逐渐地融入到高职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当中去。同时,在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也有许多的知识需要学生们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去。而教师则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展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学生们也可以切实地参与到社区生活之中去,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结合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们能力的提高,让汉语言文学得到创新的改变。
(四)注重课堂设计的整体性和全方位使用效果
改革后的课程要让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贴合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让学生能够适应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每次课堂教学都会涉及课前預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中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是学生在进行独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课程的制作的时候应当将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兼顾,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每个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好处,让学生真正具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
(五)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言传身教
在上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如果是全封闭式学校,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和家长相处的时间。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给学生造成很深的影响,为人师表,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认为老师就是一个正在熊熊燃烧的图书馆,发出强烈的、耀眼的光芒。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还有高尚的情操,老师们正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这就是老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与理想。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育人观才能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于专业型的高素质人才有了不同的要求,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该学习新教育思想,对于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加强课程设计,明确培养目标,将创新实践和课程相结合,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拥有活力,让高职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拥有更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谭德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9(6).
[2]李芳.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与建设探索[J].语文建设,2016(2).
[3]廖映红.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革新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7).
作者简介:程芹,女,1980年生,湖北仙桃,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