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创新开发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黄顺红 王文彦
[摘 要]发展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文旅产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根据山地避暑度假产业的发展背景,创新避暑旅居地产项目建设的发展模式、特色功能品牌化发展模式、多业态融合型发展模式、“乡村社区+民宿度假+山地避暑”整合型发展模式等四类创新发展模式,供山地避暑度假地借鉴和参考,以提高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开发的有效性和市场针对性,促进山地避暑度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山地避暑度假;创新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59.92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10-0111-05
Research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Region Summer ?Resort Vacation Industry
Huang Shunhong1 ? ?Wang Wenyan2
( L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region summer resort vacation industry is a brand-new exploration and tr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under "new normal"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mountain region summer resort industry this thesis refers to the following four development models as Summer Residence Real Estate Project Construction, Branding Development Model of Characteristic Functions, Multi-busines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Community + Home-stay Vacation + Mountainous Region Summer Resort Va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market pertin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region summer resort tourism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ous region summer resort industry.
Key Words: Mountainous Region Summer Resort Vac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山地既是资源,更是产业。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以山地区域良好的“康宜”气候为核心,整合地质、水文、天象、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和多种文旅资源,通过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开展避暑度假旅游活动,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经济循环系统。当前,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正处于区域性机会向结构性机会转型之中,承载着整合多元产业、推动区域发展、引领产业转型的使命,是实现地区振兴发展“破茧而出”的核心动能。
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夏日经济的新形态、区域振兴发展的新领域,本文立足于立足于文旅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打造民生“幸福产业”为目标,从创新战略层面从山地避暑产业发展路径、新型业态产业规划和管理运营等多角度审视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梳理山地避暑度假的开发理念及发展模式,以提升山地避暑度假产业研究水平和开发有效性及市场针对性,促进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和高温极端天气频现的背景下,清凉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目的地为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以其特有的凉爽舒适的山地气候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设计满足外来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其他服务产品,将其以避暑主题展示出来,形成以避暑旅游为核心的经济系统。它不仅涵盖了避暑产品、服务和设施,也融合了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是一种有主题的综合开发。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 中國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潜在有效避暑需求人口约为 3 亿,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避暑旅游市场,整体呈现“四个上升”的发展趋势,一是游客选择避暑出游的比重持续上升,二是出游距离不断增大,三是人均消费总额整体上涨,四是避暑康养功能关注度持续上升。避暑休闲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避暑休闲产业经济规模达万亿元级,成为新的“风口”。巨大的市场规模对于培养新兴旅游业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家战略和行业政策的推动下,避暑度假产业由概念成为政府、企业共识和行动。
二、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态势
当前,山地避暑度假产业的发展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明确提出“大力开发避暑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度假目的地”,标志着避暑度假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不同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发展路径与开发模式各有特色。 从全国各地避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来看,我国山地避暑度假资源呈现“环境优越、景观多样、物产丰富,文化形态丰富、特色鲜明”等显著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山、生态山、景观山、历史山、文化山、军事山、休闲山、运动山、享受山,使得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开发具有特殊优势,可以通过整合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综合开发和复合发展,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满足山地避暑度假旅游者的多样化体验需求。
整体来看,我国山地避暑度假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避暑旅游、避暑旅游地产、旅游交通等行业发展较好,而避暑康养、避暑研学、休闲运动等其他配套产业和延伸行业发展滞后。因此,无论是开发企业还是政府,未来都应站在区域综合开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拓展山地避暑度假产业链条,全面整合山地優势资源,促进疗养保健、康体养生、体育运动、郊野休闲、节庆会展等多个行业的联动发展,打造一个产品丰富、可以长时间留住游客的产业链条,形成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全域发展的开发格局。
三、 发展山地避暑度假产业的意义
在区域经济低速增长、服务业攻坚发展的情况下,泸州市大力发展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大幅提高绿色经济占比的良机,也是带动旅游、房地产、特色农产品、医药、餐饮、养老等相关产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立足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利用好全域温润清爽的战略性山地气候资源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文化创新、商业创新、资本创新、管理创新,带动人居产业、会展业、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构成大的产业链, 逐步形成门类多样、丰富多彩的集合式的避暑经济体,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这将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又一生动实践,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具有重大意义。
山地避暑度假是基于空间特征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必将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在休闲度假时代的大背景下,游客消费呈现出多样化、休闲化、体验化等诸多特征,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成为集避暑度假休闲、康体健身、森林游览、山地探险、会议、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集散地的资源基础,将山地避暑休闲度假打造成全民关注、全民乐享的群众性生活方式,形成山地避暑度假经济新的消费模式,打造培育文旅消费“主阵地”,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避暑休闲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
发展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有助于深化发展山地特色文化。我国山地区域的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等保存相对完整,大部分都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发展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可充分发挥文旅融合新优势,注重提升文化内涵,推动山地旅游与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城镇文化、建筑文化等深度融合,保护好山体、水体、林体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特色建筑等文化元素,在传统山地地域文化中植入避暑休闲元素,丰富形式,拓展空间,延伸内涵,围绕创造新需求、引领新需求,打造时尚休闲文化,开发森林康养、滨水运动、低空飞行、休闲养生、山地穿越、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大力弘扬音乐美食、运动休闲、时尚艺术等新风尚,提高大众消费品味,生成高尚、健康、优雅、舒适的山地避暑休闲文化,使传统地域文化焕发新的光辉,在避暑休闲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升级,对我国文旅产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四、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基本特征
(一)资源要素的综合性与多元性
主要表现为山地避暑资源及度假要素配套的综合性、多样化,是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的本底要求。山地中往往有着山地气候、冰雪、森林、流泉飞瀑、野生动物、高负氧离子的空气、适宜的气温等丰富的自然性旅游资源和石刻、题词、名人篆刻、庙宇、红色遗址、故居等多样的文化性旅游资源,是度假区开发的重要依托性元素。同时,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山地地形环境及生态承载力的特殊性,为满足避暑度假旅游者的基本需求,对山地避暑度假地的综合配套设施、旅游接待能力也有着较高要求,需建立集交通网络、安全防护、基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保障体系。其综合性和多元性同样也表现在满足旅游者避暑度假需求方面,度假地被认为是能够提供旅游者休闲、娱乐、疗养和短期居住的地区性综合体。因此,山地避暑度假地通常也是包含度假别墅、康体运动、餐饮、娱乐体验、清修静养等特定设施,是能够满足人们旅游休闲、健身娱乐、怡情养性、康体疗养和社会交往等各式功能的多业态融合地。
(二)山地环境的原生性与脆弱性
山地避暑度假地的开发非常注意整体环境的考核,其选址偏好于具有恬静优美、相对封闭和独立、舒适清净且有一定私密性和原生性等空间特征的场所。山地避暑度假地很好的吻合这些特点,山地往往远离城市,隔离了喧嚣与繁杂,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静享生活和娱乐体验的环境。山地避暑度假环境偏好主要是包括多个维度:功能齐全感、安全便利感、自然和谐感、景观优美感、气候舒适感、场景壮美感,强调了环境的原生性特征和独特环境。山地的这种氛围环境亦是避暑度假旅游开发的基本保证。但是,山地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也导致其较容易被破坏且较难恢复,因此山地避暑度假地又具有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环境的不稳定性特征。
(三)游客需求的亲景性与舒适度
市场是山地避暑度假地发展的动力来源,因该类旅游区投资耗费高、回收成本和收益周期长,因此,要求其产品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吻合,以便及时和持续的获益。而亲景性、舒适度为度假旅游者的两大最基本需求。亲景,简而言之即亲近景观,包括具体意义上的空间上的近距离接触和抽象意义上的精神情感的贴近。旅游者具有本能的亲景需求,尤其在有着先天环境优势的山地避暑度假类旅游景区中,游客的参与深度体验与人与景之间生动的交流密切相关,追寻深度体验和休闲疗养的旅游者通常有着更为强烈的亲景需求,旅游者希望近距离感知自然、抛开烦恼,彻底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因此,山地避暑度假地的景观亲和力愈强,愈加容易实现人与景观空间亲近和精神互动。游客感知景区的亲景性直接影响着旅游舒适度,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的山地避暑度假地内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产品能够给人们带来高的旅游舒适度。
(四)产品设计的创新性与健康性诉求
新颖而具有健康性的山地避暑度假旅游产品是保证景区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者在进行山地避暑度假旅游的同时往往有着潜意识性的追求健康的需求。而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区也通常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在旅游中获得健康的需求,如康体疗养、静修、放松身心、户外运动等是各山地避暑度假地常见的旅游项目。此外,新颖的避暑度假旅游产品也易于激发和调动旅游者的好奇心、体验欲和参与性。纵观国内外山地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可知,许多山地避暑度假地产品体系待建立、产品类型单一且缺少个性和特色、产品档次及品味不高、度假旅游产品标准的建立等问题,而山地避暑度假游客对产品的创新设计又有着较大诉求,是旅游度假区区发展需重视的重要要素。
五、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创新模式
随着度假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区根据山地特色资源要素大力发展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已取得稳定的客源市场,且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各有其发展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区开发案例,本文对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模式做了相应的梳理和具体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了四类:基于大规模避暑旅居地产项目建设的发展模式、功能性特色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基于大型文旅综合体的多业态融合型发展模式、基于基于居民参与的“乡村社区+民宿度假+山地避暑”整合型发展模式。
(一)基于大规模避暑旅居地产项目建设的发展模式
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为平缓的山谷、低山区域,充分依托山地优良的气候、土壤、植被、水域等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处理好山地生态资源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严格按照适建区规划用地指标进行开发建设,通过大规模开发避暑度假旅居地产项目,打造具有避暑休闲性质的旅居社区,完善相关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或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端度假品牌酒店,将旅游景點、旅游活动与生活设施有机结合,形成山地避暑度假旅居和综合休闲度假业态。这一模式涉及到建设容量、交通负荷、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适用于可进入性强、周边具有大都市规模化客流量的地区。
(二)特色功能品牌化发展模式
功能性特色资源是山地区域打造品牌避暑度假旅游产业的自然本底。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温泉富集区、道地中药材产区、反季节农业等特色资源的山地区域,具备形成特色品牌山地避暑旅游项目的先天优势。在避暑度假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叠加特色化旅游项目和产品,通过营造民俗风情氛围、研发特色农业旅游商品、配套康养度假设施等,实现山地避暑度假地的研学、康体、疗养、户外运动等特色休闲度假主题功能,可进一步丰富游客的避暑度假体验,形成特色功能品牌产品。
这一模式必须考虑到山地资源的环境独特性、生态敏感性、文化原生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在进行开发之时,首先要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区域社会经济产业布局,做好生态环境保育,确保资源的长久利用和区域产业长足发展。同时,往往具有这类资源的山地所在位置相对偏僻,在做好开发可行性和盈利分析基础上,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度假区旅游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基于大型文旅综合体的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对于已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山地避暑度假地,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综合开发效益的前提下,在原有传统旅游度假项目基础上,规划建设大型文旅综合体,布局吸引游客停留的特色餐饮、度假酒店、夜间游娱等度假旅游设施,开发设计旅游IP,组织各类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的节庆活动,增加康体疗养、文化参与体验、户外运动等度假型旅游项目,将山地打造成一个多元业态融合、创新体验鲜明的山地避暑文旅综合体。
由于大型文旅综合体开发的投资资金大、回报周期性较长,对地理区位和客源市场条件要求较高,需做好开发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加强招商宣传工作和运营期管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开发效率。此外,此模式要求文旅综合体的主题特色突出、产品新颖鲜明、且产品组合良好,特别是需要通过一个核心产品作为该避暑度假区的引爆点来打开客源市场。
(四)基于居民参与的“乡村社区+民宿度假+山地避暑”型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关注社区群体利益,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与社区发展为首要目标,通过融合社区之力,以旅游社区的理念来发展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坚决不提倡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的度假别墅、度假山庄, 而是利用山地避暑环境、山林资源和当地居民的原有建筑开发家庭旅馆、特色民宿,保持原生态的山地乡村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文化及景观特色,并通过民风民俗氛围营造、度假设施完善、乡村节庆活动等,形成山地避暑度假特色小镇或特色村落。
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首先要权衡各社区居民团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居民社区参与开发的效益分配方式,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冲突和矛盾,维护淳朴的民风,创造和谐友好发展环境,实现居民自立、自强发展。
整体看来,在度假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之下,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必然呈现更为迅猛的发展态势。鉴于山地避暑资源丰富,且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各有其适宜的模式,度假地需选择其适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或是在当前基础上调整或是创新模式,据情况因地制宜,确保山地避暑地度假产业可持续发展。
六、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合作。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突出问题不同,适用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经济效益优先路径
适用于发展型山地避暑度假地,核心思想是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接待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社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产品转型升级,将单一避暑功能延伸为避霾、避暑、避寒和养生、养老、养颜等多样化度假功能,并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推出健康养生之旅、旅居养老之旅、美容养颜之旅等特色产品。
其次是要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核定避暑度假地的最大游客承载量,根据游客量合理的布置基础设施和游客服务设施,针对高峰期游客需求,增设临时服务设施,减少设施浪费。
(二)社会效益优先路径
适用于稳定型山地避暑度假地,核心是要通过社区联动,拓展景区的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潜力。首先要建立健全社区参与决策制度,让社区参度假地发展决策及其执行的全过程。其次要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度假地的建设,鼓励社区居民通过开发民宿、农家乐等,丰富度假地产品业态;通过挖掘特色美食、民风民俗、节事节庆等,提供多样化的避暑度假体验。还可以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鼓励社区居民的将资金、土地、房屋等入股参与景区的建设,共享度假地建设福利。
(三)生态效益优先路径
适用于成熟型山地避暑度假地。通过对生态环境设施、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提升,提高环境承载量,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通过制度控制开发方式和规模,确保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如垃圾桶、厕所等环卫设施、温馨提示牌、安全警示牌等标识标牌的建设约束游客行为,在游客游览度假过程中不断提示游客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实时监测各个景区景点的游客量并及时发布,引导游客合理安排度假时间和线路,防止游客大量涌入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但是这些路径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山地避暑度假产业要想转型升级,必然要重点突出,全面提升,单以一方面的提高显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结束语
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当前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由于山地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增大了避暑度假旅游产业开发的难度和相关研究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应建立山地避暑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现有山地避暑度假旅游研究内容,确立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于实践而言,应重点分析各类模式的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地开发效益及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和丰富现有发展模式,以促使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取得实质性的提升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园园,金颖若.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概述.生态经济,2010年06期 第115-118+123页
[2] 田瑾,明庆忠.中国近 30 年山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8年06期 第19-26+41页
[3] 汪娟,叶文,宋文姝.体验经济时代云南省发展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刍议.安徽农业科学. 2011年13期 第7979-7982页
[4] 吴可人,孙娜.避暑度假:打造“浙江的庐山”——浙江避暑度假产业发展研究.浙江经济. 2011年18期 第38-39页
[5] 胡叶星寒,陈晓红.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综述.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第18-22页
[6] 周晓琴,明庆忠,陈建波.山地健康旅游产品体系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6期 第727-731页
[7] 杨振之,李枫.度假旅游发展与区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综述.旅游学刊. 2010年12期 第90-91页
[8] 覃建雄,张培,陈兴.四川省旅游度假区成因分类、空间布局与开发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S2期 第205-211页
[9]张荣,范春,赵崇平.避暑休闲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研究:重庆例证.重庆社会科学.2017年10期 第89-94页
[10]张荣,范春,赵崇平.避暑休闲地产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生产力研究.2017年12期 第118-121页
[11]银元,李晓琴.山地旅游业态影响因素及规划实证研究——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热带地理.2012年06期 第676-682页
(责任编辑:顾晓滨)
[作者簡介]黄顺红(1979-),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王文彦(1989-),女,汉族,四川合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