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字阅读的特征、问题及成因分析
张欣然
【摘? ? 要】互联网环境下,儿童数字阅读呈现出立体化、去中心化、非线性、互动性等特征。同时也存在影响注意力、制约思考力、缺乏评估力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儿童数字阅读的特征和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儿童;数字阅读;特征;问题;成因
同纸质阅读相比,数字阅读不仅仅是信息载体的改变,媒介形式的变化,也暗含着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数字阅读是数字出版的重要一环。在数字出版的整个流程中,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则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1]如果说与纸质出版时期相对应的活动叫阅读,那么在数字出版时期,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对媒介的使用行为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从纸张到屏端,数字阅读是载体的变革;从线性的倚重视觉的纸本阅读到非线性多感官共同作用,数字阅读是一种新的体验;从连续的、空间相对固定的阅读方式到碎片化的、多场景随时切换,数字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习惯。
一、儿童数字阅读的特征
(一)形式多元
1.数字阅读APP
数字阅读APP是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安装的支持儿童数字阅读的一类应用程序。这类应用程序采取知识的娱乐化习得模式,调动儿童全感官参与,配音类应用和英语学习类应用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它是儿童创作的平台,同时也是分享交流的途径,孩子们学习完课程后可以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在社交网络上,能够激发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数字化阅读产品的大规模涌入也对家长和儿童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正规出版机构签约,在内容生产方面有保障,有些并没有得到授权,并且不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分级,这就对儿童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家长给予引导和把关。
2.AR、VR童书
AR、VR童书把一个个立体的影像创造性地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是技术对于新型阅读方式的积极探索,但在成本核算、阅读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将AR、VR技术与图书相结合是一种出版创新,这类图书往往制作流程复杂,投入成本高,且售价昂贵。部分家长担心这种图书的呈现方式会对阅读带来干扰,同时担心孩子的视力、注意力会在这种多感官共同调动的阅读活动中变差。
3.听书
数字阅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听书。有些纸质图书上会印制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实现对书中内容音频的链接。此外,还有专门为听书开发的APP,从内容上看有用户生产内容,也有专业生产内容。
听书活动把儿童的眼睛解放出来,可以通过听觉捕捉相关内容,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然而在某些场景下,给儿童讲故事的工作交给了这些“数字保姆”,但数字应用并不能实现对家长伴读的替代,这种技术的越位和家长陪伴的缺席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数字阅读的特点
1.立体化
儿童的阅读活动始于读图,在纸质阅读中,动态的形象被压缩成图片,口语化的文字被赋予逻辑,这些图片和文字一起构成了固定的表现形式,图书一经出版,其表现形式就无法变更。图书的形成把动态的生活图景和人类经验压缩成图片和文字,儿童要想阅读书中的内容必须学会书中的表意符号,即识字。数字阅读带来了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在数字阅读产品中,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要素齐备,甚至通过AR、VR等技术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原本固定在书本之上的内容鲜活起来,带来多感官互动的阅读体验。立体化的呈现使儿童被纷繁多变的内容所包围,更加符合儿童获得信息的偏好,阅读兴趣大大提升。
2.非线性
传统的图书,其内容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虽然也存在跳读、略读等现象,但读者仍然无法完全无视图书的编排顺序,任意选择或组合阅读内容。数字阅读时代,技术的进步使内容的呈现突破了线性的特征,赋予了儿童更大的阅读主动权。儿童可以通过点击等行为,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这种开放的阅读方式突破了思维定势,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赋予儿童更多选择的权力,使儿童阅读更加自主和自由。在部分数字阅读产品中,还设置了游戏环节,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互动,增强了儿童的参与感。
3.去中心化
书籍的传播是单向的,在这种传播关系中,是以作者为主导的,作者和读者缺乏联系和互动的渠道,读者对阅读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但没有办法与作者进行沟通。而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阅读是去中心化的,每个阅读者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的主体,可以对作品进行评论、互动、二次加工,也可以分享和发布自己的作品。数字出版时代大大弱化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读者也是知识内容的传播者。
4.互动性
除了传者和受者的互动,这种互动性还体现在代际之间。从前信息的传播速度较慢,长辈的人生经验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今儿童置身的环境已经与长辈大不相同,儿童所采取的阅读方式和知识获取渠道丰富而多样,儿童把新的知识和方法介绍给长辈,由此知识改变了单向传递的模式,而具有了反哺的特征。
二、儿童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注意力被分散
纸质图书阅读对儿童对文字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内在的专注力。而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儿童很容易被数字介质中的声音、影像所干扰,注意力易被分散。
1.阅读迷航
迷航是指用户在浏览网络信息时,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如何到达目的地,或者在浏览时因多次跳转而偏离学习(或搜索)主題。[2]超文本阅读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力,但跳读的形式也容易淡化儿童的阅读指向性,使其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2.认知负荷
在数字阅读过程中,儿童需要从中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又要抵御无关信息的干扰。当儿童的阅读目标不够明确,抗干扰能力又相对较弱时,需要承担很高的认知负荷,因此,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提示和强调。
(二)制约思考力
传统阅读更方便阅读主体对内容进行标注,或使用位置记忆法对内容进行定位。但数字阅读超文本的形式制约了人们对阅读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思考,读者很难像阅读纸质书一样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清晰的定位,阅读不够深入的问题凸显。另一个需要引人深思的问题是阅读的娱乐化倾向。数字阅读中的互动游戏,VR图书中的情境设计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阅读的娱乐属性更加强烈。
(三)影响评估力
有效评估信息并检验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是网络化社会人们应具备的数字媒介素养之一。数字阅读环境下,儿童和家长对于阅读产品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在面对各种机构推出的榜单和不同公众号的推文时,很容易陷入追热点的行动中,结果造成购买的产品使用率低或未达到预期等结果。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阅读场域的影响
用布尔迪厄场域的视角来观察,儿童数字阅读的外因包括其成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具体而言,家庭、学校以及媒介等因素都会对儿童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
1.载体变革重构认知方式
人类对媒介进行选择时主要依照两条标准:一是媒介跨越时空的能力,表现在信息传播的“自由”向度;另一是媒介对信息的再现能力,表现在信息传播的“保真”向度。人们总是在这两条标准的考量中做出媒介的选择。[3]数字阅读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和保真度较纸质阅读有了明显的飞跃,数字阅读的出现越来越能满足读者的感官需求。而这种全景式的展示也暗含着媒介对儿童认知世界方式的塑造。
2.环境影响塑造阅读行为
在培养儿童阅读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示范作用明显。在家长普遍被数字化产品包围的情况下,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亲近也就不足为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成年人对数字阅读的偏爱会对儿童的阅读行为产生影响,成为形塑儿童阅读行为的重要力量。
3.作品筛选需要阅读指导
数字阅读的突飞猛进带来了阅读产品的泥沙俱下,而在如何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产品方面,除了家长积极的交流探索,还需要更完善的公共服务的支撑。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儿童阅读的专业、权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儿童发展规律的认知,对何种出版物适合儿童不同年龄层次需要等问题尚不能给出明确、具体可行的建议。
(二)儿童自身的需求
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有学者把读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娱情型、求知型、鉴赏型、批评型。[4]可见,儿童数字阅读的有效性依赖于儿童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深受儿童的行为意志、态度观念等的影响。随着逐渐成长,儿童建构意义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的内容,辨别真伪,积极寻找信息为我所用。教会儿童如何鉴别信息,筛选信息成为提升儿童阅读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四、面对数字阅读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拥抱数字技术,保持理性批判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样,方法更快捷,体验更丰富。应该引导儿童认识到数字阅读的优势和不足,强调儿童接触媒介时主动意识的培养。在儿童数字化阅读中,批判意识对儿童抵御不良信息,合理调节使用时间,保持独立思考起着重要作用。批判意识培养的关键不在于禁止而在于赋权,要让儿童在媒介的使用中不断思考,培养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培养多任务处理能力和怀疑精神,促进其数字阅读素养不断提升。
(二)加强社会引导,打造服务体系
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应携手专业人士共同打造儿童阅读服务体系,建立儿童阅读推广规划,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阶段推荐适当书目,收集儿童和家长的反馈,以优化推荐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在优化儿童数字环境方面也应作出积极贡献,如举办儿童读书亲子活动,高质量图书阅读体验活动等,为儿童和家长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和荐书服务。
(三)注重家庭教育,营造阅读氛围
监护人理应成为孩子早期阅读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此外,家长还应充分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摒弃将孩子交给电子产品的不良习惯,对儿童数字阅读给予积极的引导,促进儿童数字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注释:
[1]王异.何为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2006(05):8.
[2]张智君.超文本阅读中的迷路问题及其心理学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1(09):102-106.
[3]崔林.媒介进化:沉默的双螺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06):42
[4]于鸣镝.阅读效果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5(04):18.
(作者:中國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