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协同中强化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的传播引导力

    邢弘昊

    【摘? ? 要】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主流媒体需要遵循传播规律,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借助专家和政府网站的影响力,改善战役类报道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采编经验和装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提供参考,发挥网络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对话沟通功能,发挥媒体参与社区善治的作用。

    【关键词】突发新闻;信息协同;引导力

    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中,媒体的新闻报道需要发挥正面宣传的功能和作用,需要面对并化解流言与谣言等不实言论的滋扰,媒体有责任通过及时公开的第一现场报道或直击报道与专家专业观点结合,形成多报道方式和多报道内容协同的传播格局,传递重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破坏性或重要程度和紧急状况,有针对性地对罔顾事实借机发泄不满情绪的行为予以批驳揭露,引导社会主流舆论的传播方向,发挥新闻传播的正能量汇聚作用。可以看到,在2020年上半年经历了新冠疫情肆虐与防洪抗汛的重大突发事件,主流媒体、网络媒体与新媒体借助5G网络将应急报道、谣言批驳等特殊时期的报道重任很好地承接了下来。从营造良好媒体传播生态的初衷出发,可以考虑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通过不断强化重大突发新闻报道中各方的协同合作,提升新闻传播的引导力。

    一、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积累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的传播经验;加大主流媒体信息公开力度,针对公众关切及时提供预前发布和事后回应等有关信息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根据舆情的传播规律,主流舆论随同政府部门信息的公开,形成舆论场效应。媒体的信息播报与传递和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定性级别有着密切关系。如7月份强降雨带来的江淮、鄱阳湖水域的洪涝灾害,国家防总根据汛情先后将6至7月份的应急响应等级调整为Ⅰ至Ⅱ级,媒体新闻报道的数量和力度也相应提升。

    新冠疫情与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不仅是媒体关切,更是民众关切。在新冠疫情严重时期,媒体对疫情形势、防控进展,专家解说,封闭式管理的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等24小时的不间断播报,为化解疫情带来的人心不安和突然增长的疫情信息饥渴建立起即时的传播与反馈机制,如为加大辟谣的传播力度,新华网专门设置了辟谣专区,针对网上流行的虚假言论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有效遏制了各种网上不实信息的传播蔓延。

    自2020年6月初,我国全面进入汛期,强降雨引发的水涝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在新闻报道中的权重开始逐渐超过了疫情报道。“七上八下”,汛情与抢险、转移和安置等报道关键词开始高频显现,这一方面传递出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同时从新闻传播的角度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使防汛抗洪的指挥更精准,在分配人力物力为防灾抗灾提供应急响应上更见成效。比如新华社现场新闻“家有险,召必回——江西多地防汛‘家书唤儿郎归”(2020年7月15日)、“巢湖超历史最高水位”、“一江一河一湖洪水齐发 水利部加密部署洪水防御工作”、“‘南北同战:安徽怎么打长江淮河防汛两场硬仗?”(2020年7月19日)、“鏖战江新洲”、“大雨40小时,合肥打响抗洪“街巷战”、“淮河防灾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2020年7月20日),“‘今夜不眠!——蒙洼蓄洪区7小时生死转移”(2020年7月21日)等报道,深入及时,既有洪涝灾害的现场直击,又有对汛情的第一时间推送,在面对汛情随时发生突变的过程中,与时间赛跑的有价值信息,越快速越能赢得时间赢得生命,为减少灾害危及的范围尽一份力。

    媒体的新闻传播只有与突发重大事件的信息公开、信息披露程度互为呼应,新闻报道才越有力度深度,越能第一时间对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提前决策提供传播响应,做好舆情引导。因是挽救受灾群体的生命安全,所以能够起到凝心聚力的带动作用,媒体对突发事件中救援行动现场的再现是最大的传播说服和新闻支持,它们带动了舆论生态的良性循环,并赋予新闻传播决策引导的生命与威力。

    二、顺应新闻把关关口前移的现状,充分运用网络舆情治理手段,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将政府立场、真相披露与通过媒体报道产生的传播引导作用结合,共同形成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不实言论的有效屏障

    全媒体时代,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参与者也加入到了信息发布的把关人行列。这种情形下,原有的新闻把关人概念,即编辑或者主编把关的意识逐渐普及到微信微博和自媒体个体,使得新闻把关关口前移,只要是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个体同样具有新闻把关人的功能。

    网络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日趋活跃,逐渐淡化了新闻把关人的特殊作用,这更需要提高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的传播导向意识,为防止网络有害信息的泛化,自觉加强对政府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了解,牢牢掌握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导向。

    随着网络化、移动化媒体的迅速普及,一些新闻发言人因个人形象与个性化语言特色迅速走红网络。他们有理有据的冷静判断和个性化语言表达,与主流媒体的舆论关切互为呼应,代表政府立场观点的言论在网络和主流媒体中渐次形成舆论场效应,创新发展了主流舆论的引导机制,使得主流舆论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比如,针对CNN质疑在英“死亡货车”的偷渡者是中国人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回应记者,认为问题反映出记者思想深处或者所代表的一些美国媒体的问题,并反问对方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而结果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华春莹回复的自信,这件事与中国无关;还有耿爽幽默回应蓬佩奥的言论是“甩锅”行为,并表明“这锅太大中国不背”,这是一种稍带戏谑式的口语化大众化言辞。通过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解读与放大,令新闻发言人的言论能够在网络上形成相应的舆论场,他们的回怼与个性化言辞也得到了国内网友的赞同。与以前相比较,发生了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國际性事件,媒体的相应报道与新闻发布会比较严肃,对于不明真相的问题更缺少新闻发言人的个性化展示。但是随着智能化移动媒体的大量普及,网络流行语、个性化、口语化、小众化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语言,和更广泛的问询逐渐渗入到新闻发言人制度中,改变了新闻发言人千篇一律的严肃面孔。在网络和主流媒体的迅速传播中,主流媒体相应配发的社论、快评等更有着对舆论场形成的推波助澜作用,人们了解事实真相不再受到局限,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全方位了解对该事件的诠释解答,民意尤其是网络民意因此得到较好的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