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四字诀”, 提高党报新媒体优质内容生产力
左泽川
【摘? ?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有价值的“主心骨”。作为党报新媒体,池州日报微信坚持以“实、鲜、暖、深”这“四字诀”为依托,提高优质内容生产力,打造融媒原创精品,通过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关键词】微信;四字诀;内容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近年来,池州日报社通过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新媒体平台信息快速发布,新闻容量较纸媒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池州日报微信坚持念好“实、鲜、暖、深”这“四字诀”,专注本地原创内容生产,做大做强了主流舆论阵地,深受广大用户认可与赞许。
“实”字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对人民有用的新闻
党的媒体,肩负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任。池州日报微信始终深耕本土时政、经济新闻的落地解读,关注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民计,力求做对人民有用的新闻,当好党和人民间的“传声筒”。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池州日报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报道各级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舆论支持。新媒体中心从1月21日开始在旗下“两微一端”及时推送疫情通报。微信实时推送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的科普知识全媒体作品,精心制作机关事业单位、各类学校、企业单位等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指南,不定期在报纸版面刊登,新媒体矩阵同步推送,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池州日报微信开设“防疫知识”专栏,推出《疫情防控期间怎么吃?官方营养膳食指导来了》《你真的会戴口罩?口罩的9种错误戴法,当心!》《必看!7种居家消毒方法都错了!这样做才安全》《疫情应对新政策,你应该知道》等服务性稿件。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推出《气溶胶传播真的吗?病毒会污染蔬菜肉类?权威回应》《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咋办?医护会把病毒带出来吗?答案来了!》《疫情防控期间,公积金业务这样办》等稿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逐渐普及。下班回家找不到停车位,公共区域路边不给停车,小区规划的车位只售不租,类似问题常会引起业主和物业的纠纷,让双方都很头疼。 2018年12月,池州日报微信编辑在与通讯员“拉家常”时得知,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人防办四部门刚出台《关于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车位(库)租售管理工作的通知》,意味着今后市民的“车位”将有法可依。这绝对是热点问题,能够引发社会共鸣!于是,编辑立即对接通讯员,向其搜集相关文件,并采访了一些核心细节。稿件《重磅!池州车位(库)租售新规出台!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发布后,不少市民立即在朋友圈转发,还有人吐露自家小区的车位现状,欲借我们的微信平台传递社情民意。
2019年4月初,江南多个城市因遭遇强对流天气而发生内涝。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三年试点之期已结束,瓢泼大雨下,城市能否安然?一些市民心中存疑。池州日报微信主创团队意识到,这场暴雨或许能让大家对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有一个直观感受,遂派记者前往城区公园、道路、学校、小区进行实地探查。在《昨天的一场暴雨,让池州“海绵城市”经受住了考验!》的微信推文中,主创团队选取齐山大道、池州一中、百荷公园、红河四个改造点,以大量实景图为证,介绍了这些地方的路面如何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充分展示了海绵城市建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彻底打消了市民心中的疑惑,也为市委、市政府倾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平添了完美的注脚。
百姓无小事,事事挂心头。《路边公共停车位装上了“地磁”,超时停车要收费了!》《西门公用型汽车站停用,池州至石台班车、西线城乡公交怎么走,看这里!》《喜讯!池城又一大型“市民会客厅”本月底開放迎客(附航拍视频)》……池州日报微信尽力满足用户对本地新闻和信息的需求,做用户真实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党报新媒体是值得信赖和持续关注的。
“鲜”字诀:坚持快速反应、及时发布,做新鲜有“营养”的新闻
近几年,每逢池州发生重大事件,池州日报微信都从未缺席,并做到首发甚至独家,这是因为我们依托党媒在政务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总能抢占先机,推出的新闻既新鲜又富“营养”。
以2019年8月31日池州日报微信发布的《刚刚,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通车啦!现场大量图片和视频曝光》为例,就是池州日报社为适应融媒时代的“快新闻”需求,纸媒记者和新媒体采编团队协同作战的一次成功实践。我们从池州市委宣传部得知大桥通车的确切日期后,快速制定了以图文、短视频、直播为第一落点,消息、通讯、评论等纸媒“规定动作”随之纵深展开的全媒体报道方案。大桥通车当天,前方记者、小视频团队、无人机将采集到现场鲜活的图片、视频,第一时间传回后方。由于准备周全,前后方联动得宜,这条微信比同城媒体提前2个多小时推出,鲜度十足,加上文末链接的直播,累计阅读量超过18万人次。后台火爆的留言及朋友圈刷屏的转发量,体现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我们对新闻鲜度的追求,还体现在对音频、H5等表达方式的创新上。池州日报微信适应当前新媒体可视化的趋势,加强创意策划,围绕疫情防控重点内容,利用图解、视频、动画、H5等多种表达形式,精心制作一批新产品。2020年1月28日池州日报微信推送的“池州各地大喇叭喊话,温柔霸气你pick谁?”,用池州各县区方言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形式新颖,接地气,群众易接受。1月27日推出的“我是池州人,这个春节我承诺!支持请转!”活动,采取互动游戏的形式,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疫情防控知识,吸引了万余市民参与。2月5日推出的“一组漫画带你读懂池州市疫情防控‘十二条”,用漫画形式阐述疫情防控通告,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2月8日推出的“航拍!2020,别样‘空城”,拍摄特殊时期的池州城,通过真实的镜头,见证池州人在2020年春节期间为抗击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2018年,用耳朵“阅读”成为一种趋势。池州日报微信团队为抢抓本地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于当年7月率先在安徽地市党报微信中推出语音播报《早安池州》,融合音频、图文等元素,将最新发生的本市新闻和国内国际新闻进行聚合选编,在每日清晨为听众送上一份新鲜活泼、正能量满满的“资讯早点”。池州市委、市政府对报社的这次创新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2019年5月,《早安池州》一举斩获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音视频十佳奖。此外,我们还一直探索如何将全市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用H5“提鲜”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2019年9月30日的《打开这个H5,看看你对平天湖生态湿地了解多少》这条微信,就是主创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后的产物。将湿地公园建设过程、工程情况、方案设计、功能结构分区等大量资料进行整合和延伸,配以航拍视频与大量实景图、规划图,主题主线鲜明,呈现方式优美,有料又有范。作品一经推出,在社交平台产生链式传播,本地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一位用户在后台留言称“我的家门口,幸福指数爆棚!”
“暖”字诀:坚持探寻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做动人有温度的新闻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党的媒体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更不能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而应探寻身边的真善美,发掘普通人的光辉和不平凡的力量,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激励全社会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为此,池州日报微信推出了众多动人而有温度的新闻,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报道中,池州日报微信注重深入挖掘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效用好、能示范的原创作品,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同抗击疫情的浓厚氛围。如持续关注支援湖北战“疫”前线的池州医疗队,推出《市医院援武汉男护:我和周爹爹的抗疫故事》《 在武汉,我和她们成了一家人 》等稿件;及时报道在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党组织、党员干部先进典型,讲述疫情防控一线的感人故事,开设《防控战“疫”党旗飘扬》专栏,刊发《战疫一线,8万党员冲锋在前做表率》等稿件,推出连续17天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不幸殉职的张谦等先进人物、群体,引起社会普遍反响。通过典型“暖事迹”的挖掘,弘扬真善美、提振精气神、传播正能量。
2019年6月19日的《感动!我市最小角膜遗体捐献者的爸爸走了。他也把爱和光明留在人间!》一文,讲述的是一对父女先后捐献器官的感人事迹。器官捐献是一种大爱行为,是馈赠生命的礼物,我们有责任去传递此类社会正能量,这也是主流媒体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路径。于是,记者把笔墨投注在这一家人的善良与奉献上,引导人向上向善、向暖而行,赢得了众多微友点赞。
当年,另有一条暖新闻《这个村民组,16人5年献血22000毫升》让人印象深刻。青阳县陵阳镇竹棵组,常住人口仅18户55人,近5年却有16人常年参加无偿献血,为生命接力加油,是何缘故?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得知,参加无偿献血的有父子、母女、兄弟,他们并非“高大上”的先进典型,但身上散发出的潺潺暖意却筑牢了乡村文明的根基,凝聚起推動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这样的新闻可亲可近,更具感染力。
《在海拔4700米的稻城亚丁景区,东至医生的一个举动赢得了大家的点赞!》《凌晨大排档摊主拒绝收款,背后的原因太令人感动了!》……以小切口投射大视野,慰藉人心、促人向上,这些暖新闻里蕴含的特质与魅力,正是池州日报微信的职责使命所在。
“深”字诀:坚持讲好故事、引导舆论,做有思想高度的新闻
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大环境下,池州日报社领导班子深知,用户缺的不是五花八门的信息,而是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有亮点、有思想高度的精神引领。基于此,我们鼓励一线采编人员带着思考去发现,在移动端也要做好对本地正面典型、重大事件的深度挖掘与解读,来换取用户内心的认同和转发。
2019年3月下旬,池州籍革命烈士凌霄之孙凌万来主动联系报社,欲将爷爷凌霄的照片通过媒体公之于众。原来,凌霄烈士在家乡仅留下一张残缺照片,鼻子以上最能体现人物相貌特征的部分全被烧焦。后人只能依据那张烧焦的照片,画了一幅凌霄烈士遗像,供池州人民瞻仰和烈士家人怀念。凌万来作为烈士亲人,多年来从未放弃找寻爷爷的照片。3月22日,在友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在广东省档案馆觅得一张凌霄烈士在1926年拍摄的黄埔军校毕业照。英雄不会远去,精神生生不息!这场迟到了85年的“见面”背后,蕴含了什么样的时代故事,对今人是否有所启迪?池州日报微信编辑主动向凌万来约稿,希望对方能将凌霄烈士参加革命期间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讲深讲透,并以深切缅怀追思、传承革命遗志为主题,作了两期专题报道。《这个清明节最好的告慰和纪念|90多年前的老照片重现凌霄烈士真容》《我的爷爷凌霄烈士轶事》《四十块白洋钱》《狱中诀别》等稿件,深度还原历史,展现了凌霄烈士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这些独家、首次与公众见面的史料揭秘,满足了当代受众的好奇心,也让烈士形象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鲜花祭英烈,丹心垂青史。今天上午,家乡干群到陵园祭拜凌霄》《凌霄烈士,家乡人民缅怀您!》……报社记者随后跟进,在清明节前一天推出反响报道,奏响了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的最强音。不少用户在后台留言,对我们重温英雄事迹、追思先烈丰功的做法给予肯定,并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铭记历史使命,创新实干、担当作为,努力把烈士故乡池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去年夏天,还有一篇深度稿件《这一次,殷汇人用行动为自己正名》刷爆微信朋友圈。该文聚焦当下社会热点——文明创建,摒弃枯燥干瘪的平铺直叙,把人摆在突出位置,让人来讲故事。3007字的篇幅从汉代殷汇得名说起,到上世纪末殷汇如何因“惹不起”而闻名,再到在“惹不起”的殷汇人头上动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精准的语言、情感的代入、主题的呼应、细节的设定,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睿见和智识。此外,全文多处运用直接引语,“早就知道保不住,该来的总是会来的。”“毕竟已经享受过这么多年的红利了,拆就拆吧。”真挚、朴实的语言,不仅传播了绝大多数业主平静地接受拆除违法建筑的事实,还有助于疏导情绪、稳定人心、引导舆论。这种循循善诱,找准人物故事点,寻求情感共鸣点,将时事“硬新闻”做深做软的叙事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