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藕花深处
任志芳
语文课堂是活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颠扑不破、亘古延续。语文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课堂是美妙的还是枯燥的。好的教材处理,能带领学生寻幽探胜,走进藕花深处。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学实践,以及对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研究,归纳了四种教材处理的技巧,意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思考,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精准切入,重点突破
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值得品析的角度很多。一篇课文,可着眼于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着眼于阅读策略形成等能力训练,或着眼于学生的写作仿写、表达借鉴等,但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必然会造成教学指向的不明确、不集中,重点不突出,必然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教师,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适当取舍,确立相对集中、适切而简约的教学内容,精确切入,重点突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消化和吸收。那么,要选什么样的点呢?笔者认为,可以选课文中最好的一点,或最美的一点,或最关键的一点,或最实在的一点,或最有用的一点进行深入的品析。这一点,必须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范进中举》是小说名篇,很难讲出新意。这样的文章就不必求新,而可以求实。笔者抓住文中的一个“疯”字,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1)从哪些症状可以看出范进“疯”了?
(2)范进“疯”之前什么样子?你觉得他正常吗?
(3)“疯”的仅仅是范进吗?还有谁也“疯”了?
(4)是什么造成范进和范进有关的人都“疯”了?
通过精准切入,不但教学重难点突破了,教学过程也更集中了,整个课堂也浑然一体了。
二、美文美教,美点寻踪
入选教材的课文不乏文质兼美、值得品读的好文章,这些美文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美文就要教出美感来,才不辜负其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之美、文字之妙,让学生在美的文字中徜徉,在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熏陶中,学会运用美的文字进行表达。
笔者教学《社戏》一课时,在分析景色美的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借鉴其景物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把第11、12自然段的文字变形为诗歌,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其景色之美和描写之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它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美文美教,就是要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人物、环境、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情感等方面“品美”“赏美”“鉴美”,并进行积累、感悟、模仿、应用。
三、短文细品,品出韵味
有些编入课本的文章很短,短意味着语言更加凝练。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从简练的文字中体味出文字背后的深意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解读的功夫,使短文的美妙之处不会被浮光掠影地错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所作的一篇精炼的散文小品,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全文仅84字,却包含了五种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叙事简净,写景如绘,把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而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点——“闲”。为了体味“闲人”的意味,笔者进行了以下处理。
(1)请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2)请在“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3)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作品,体会一下,苏轼是怎样的“闲人”?
(4)讨论:怎样朗读出“闲人”的意味?
短文细品,就是要教得细一点、深一点,使学生细化对课文的理解,深化对课文的品读,有机穿插、补充、迁移,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
四、趣味引领,曲径通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动力越大,学习效果越好。教师应设法使教学更具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笔者设置了以下趣味问题。
(1)《春江花月夜》中依次写了春、江、花、月、夜,请你找找看,每个字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2)请大家把所有带“月”字的诗句标注出来,研究一下,诗中各处的“月”有什么不同?
(3)文中不含“月”字的詩句,哪一句与“月”有关?
最后,学生发现:全诗36句,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有15句写到“月”,没有“月”字的诗句也几乎与月有关。可以说“月”是一条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人的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变化,显得斑斓多彩、摇曳多姿。“月”是全诗的核心,是诗的灵魂。“月生—月照—月斜—月落”是一条时间的线索。
趣味教学还可以应用到作文课上。例如,笔者曾经提前让学生把笤帚和簸箕故意弄倒在教室门口附近,用班级摄像记录学生们陆续进教室时的反应。上课后,再把班内的摄像回放,让学生们围绕着“我的公德心”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再由本次事件谈到“中国式过马路”“不自觉占用盲道”“无意识地扔垃圾”等现象,然后进行写作。这样的作文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真情实感。在“有趣”中,又引发了学生更深的思考。
有趣味的探究,能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灵活运用激趣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爱上语文课,乐于学习,主动求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
处理教材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用心寻找并灵活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处理教材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多想一想:我这样处理设计,能否更好地达成目标?学生可以得到什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