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主义思想 促进新时代自然资源保护

    范树合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等朴素的自然主义思想精髓,对破解当前绿色发展难题,促进新时代自然资源保护,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一、秉承和光同尘思想,在强化和谐共生的理念中促进自然资源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深刻揭示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大意义。古人讲“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强调“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人与自然要相共相和相生。这些思想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是相统一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思想升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启发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一是要在春风化雨中增强人们尊重自然的主动意识。要不断加强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自然文化的学习教育,让人们在感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的美好文化中,强化守卫“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责任感。在领悟与传承先人朴素的自然主义思想中,升华对保护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理解,深刻感受绿色既是古代人类生存的本色,也是时代进步的底色,更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色。尊重自然就是传承文化、就是尊重自我、就是尊重生命的本源。二是要在润物无声中增强人们顺应自然的自觉意识。古人认为“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相信人与宇宙、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并早已深刻认识到“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就是说顺应自然而带来的好处是任何事物都比不上的,是最好的生存之道。这说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主义思想,更多的就是强调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这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是相通的。因此,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自然资源保护的实际,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思想的血脉传承作用,通过对传统自然文化思想的宣传,强化人们对顺应自然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使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行为。三是要在因势利导中增强人们爱护自然的责任意识。当前,自然资源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使命、全社会的责任和每个人的义务。要注重传承古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不违自然的思想境界,发扬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纯真热爱和自主担当精神,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运用,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人们充分认清过度开发、不健康发展引发自然资源破坏带来的极大危害。通过文化与文明思想的传承与弘扬,启发和调动人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起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增强治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等生态问题的使命感。

    二、秉承守道而行思想,在把握和顺应生态规律中促进自然资源保护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加遵崇“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的理念,抱守“自然成长,应时而动”的思想,认为大自然和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应该顺应规律自然发展,不提倡人为的过度干预和粗暴改变。一是要探索守道而行的自然生态内在规律。促进自然资源保护,需要充分运用传统守道而行、应时而动的智慧,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探寻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发展本质性的特点与规律。认真研究自然生态的“链路”关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风云雪雨气雷”的系统性规律;认真研究自然生态的互动关系,把握动物与生物、植物与植被、山水与田园的体系性规律;认真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把握人类活动与自然成长、保护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整体性规律。二是要探索守道而行的自然生态管理规律。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是自然生态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传统道文化“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的自然之治、守道而治,为我们探索和运用自然生态管理规律提供了重要启示。实现自然生态的循规而治、守道而行,首要的是转变自然生态的管理观念,探索适应自然生态“自然而然”生长的管理模式。要树立大一统、整体性的自然生态管理观,建立有利于实现保护优先、自主恢复、自然生长的管理机制,确立有利于循规而治的自然生态管控、生态补偿、生态治理的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实行总体规划设计、系统监督管理、统一领导实施的管理体系。三是要探索守道而行的自然生态治弱规律。传统文化思想认为,自然界里“风吹海啸、花开花落、生灵繁衍”都依自然律而行,而自然律就是存在于天然具有的道德和权力,人类戡天役物的活动不能超过自然允许的限度,否则就可能带来生态危机、引发自然灾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落实这一部署更需要有依律、守道的思想,从抓难治弱入手,找准症结开刀。一方面要坚持依自然律而行,把准强体治弱的规律;另一方面要面对现实,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深挖造成自然问题的根源本质,通过对问题的深层次把握,深化规律性认识,推进雾霾锁城、水体污染、土壤毒瘤等民生之痛、民生之患等问题的解决。

    三、秉承无违有为思想,在统筹修复与恢复生态中促进自然资源保护

    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主恢复为主的自然生态保护方针,体现了尊重自然、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方针,需要立足自然资源保护的客观实际,弘扬传统“无为而治、有为善治”的古代哲学思想,遵循“不违天理、不违大道、不违自然、不违常恒、不违无性”的训戒,坚持“无违”下的“有为”,统筹好有为修复与自主恢复的关系。一是秉持自然而然,自主自愈。传统思想认为,自然之道的灵魂,就是对自然本身活力的信任、对自然潜能的信任、对自然体系的信任。中国古代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顺应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趋势,强调自主修复、自主愈合。因此,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应充分尊重自然资源本性,注重发挥自然资源内在的活力潜能,把自主修复的着眼点放在“补短接链”“治病除疾”“复本固体”和自然愈合上,围绕增强自然活力、发挥自然潜能、完善自然体系,科学规划设计、综合施法用技,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愈合,还自然以自在、还生命以生机。二是坚持中和中用,适宜适度。儒家思想讲究“执两用中”,凡是讲求协调适度、相宜而行。自然资源保护也是同理,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的原则,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资源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坚决防止以过度的人为干预而生恶变。因此,必须要把握好不同生态体系、生态系统、生态要素的协调性要求,防止“用情”过度而造成自然生态产生病态、造成断链。要把握好红线底线的尺度,既要严守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坚决不能破线,又要守好自然生态地域性的警戒线,防止人为因素或管控不到位造成生态性冲突与破坏。三是倡导善治善为,创新有为。坚持自主恢复为主的方针,并非就要放任无为。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要在“不违”自然的基础上,坚持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贯彻积极“有为”的思想。就是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的生息演变,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更新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的观念,完善有利于自然资源恢复的休养生息机制,创造自然生态修复与恢复的空间,充分运用转化现代科技成果,推进自然生态修复技术手段的创新发展,提高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效益,开发自然生态恢复的前沿科技,推动自然生态修复与恢复工程的健康发展。

    四、秉承取法自然思想,在提高服务人类社会水平中促进自然资源保护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类要“知天”而不“畏天”,担负起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双重使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开启了由改造自然、开发自然向保护自然、服务人类的全新转变。一是坚持利而不害,以开发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保护中利用才是大道理,“只保不用”也不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因此,在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中,也应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即在“和谐共生”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资源和谐的包容性、差异性、平衡性特点,合理开发完善多种类型的自然资源循环经济体系,提升把握自然生态、运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健全有利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优化稳定的保障机制,实现自然生态保护的科学化。二是坚持取而得当,以节约促保護。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并非是放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决不能“只见其利,不见其害”,应该做到“坦然而行,多予少取,取而得当”,以资源节约利用促进自然资源保护。要最大限度地节省和减少低能耗、高污染类自然资源的利用,避免对自然生态体系造成破坏,出现新的生态问题。要最大限度地节省和降低自然资源利用的总量,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为自然生态的生息、修复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能量。要围绕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利用,科学统筹节约与开源、节能与开发的关系,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的效益最大化。三是坚持用而厚得,以提效促保护。新时代要发扬传统的智慧与思想,树立以效益为先的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理念。要依托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构建绿色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自然资源保护深度融合,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要坚持科技引领,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促进新型生态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化解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要围绕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真正实现利用自然资源效益高水准、绿水青山高质量、金山银山高品质。

    作者系天津市林业局二级巡视员、副局长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