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有效教学

    

    【摘要】笔者立足新课程改革,以书信写作为例,就如何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作文教学;书信写作;有效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命题的演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是我国语文课程理念、课程设置上的发展,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文教学更是明确提出了“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以及生活经历,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感而发,多想多写”“能够进行理论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等不同文本类型的写作”等要求。在作文教学要求的引领下,作文命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题型由命题(或半命题)慢慢转变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内容更是从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到对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两者的变化强调了学生生活体验、作文的时代精神与理性思辨;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写作空间,表达出对于生活的独特、真实的感受。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探索

    (一)文章教学

    将写作文理解为一种封闭的遣词造句、谋篇构局。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如何写作一篇合格、规范的文章。

    (二)过程性写作教学

    它来源于美国的信息加工理论,重点关注作文的写作过程。即怎么样有效引导学生写作,要解决哪些写作过程的难点。对此,郑桂华老师提出写作过程化教学。

    (三)交际语境写作教学

    交际语境写作源于语用学,强调“写作即交流”,强调写作的目的、对象、作用。我国的诗歌传统“诗以言志”正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以上三种写作教学理论,各有各的长处。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它们应当有机地结合、融入到作文教学中。下面,笔者就2020年苏州高二语文期末考试书信写作,来谈一谈有效的作文教学。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有效教学的探讨

    2019—2020年上学期,苏州高二阳光测试作文考查了学生的多种文本类型——书信写作能力。题目如下:

    在《明日之子》的某次比赛中,有四首歌供选手随机抽取并当场演唱。其中一首是无字歌,抽到的选手只能用“啦啦啦”的旋律来表演。有位选手为了增强表现力,便自行对“无字歌”做了填词演唱。表演结束后,评委宋丹丹与华晨宇发生了争执:前者认为选手不合要求,是一次失败的表演;后者认为对于一首无字歌,选手填词是一种才华的表现。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一名场外观众的身份给歌手、宋丹丹或华晨宇写封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此次,作文考查的是书信写作,要求学生就综艺节目中的争端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有写作形式上的要求,也有写作内容上的考量。从作文阅卷结果来看,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3点。一是书信写作格式上不规范。二是审题偏差,没有突出强调“规则”或者完全抛开“规则”谈“创新”。三是论述过程缺乏有力的论证,思路不清晰,材料老套。

    从本次作文考试的结果来看,我们发现的問题比较严峻,不仅仅是学生对于书信写作的无知,更是对于写作,或者是写文章的随意、无知。针对这样一种学情,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生的作文水平或许会有所提高。

    (一)以文章写作为起点,打好写作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生写作的个性化、思辨性,能够进行多种文体、不同文体的写作。这是对高中生写作水平的进一步要求。如何提高高中生写作水平?首先,还是应当打好写作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写作基本的技巧与方式。反观苏州市作文试题,基本考查点是规范的书信写作。而恰恰是这一个基本的考查点,却成了学生考场作文的一大难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老师们集中精力进行记叙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而忽视了实用类文本写作。因此,作文教学还是应当以文章写作为起点,打好写作基础。

    (二)以语言交际为背景,关注学生写作过程

    我国对于写作交际功能的关注由来已久,《尚书·舜典》中提到“诗言志,歌永言”。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同样也可以指导高中作文教学。高中生的写作,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属于独抒性灵。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写作,尤其是考试作文,它需要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社会的看法,它也是面向大众、社会。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从一点上来谈,作文过程必须具备“交际”意识。

    如何使学生习作具有“交际”意识?

    首先,必须在写作阅读时明确情境、起点、角色、目的、读者五要素内涵,把握好要素之间的联系。情境即材料的背景、写作的前提;原点,即写作的出发点;角色,即写作的视角;目的即写作的意义;读者即预想的或潜在的阅读对象。五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如下图:

    结合本次作文材料来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出综艺节目比赛是背景;而争论的中心,歌手违背规则,创意表演是否值得推崇是写作的起点。要求学生以场外观众的身份给评委写信阐述自己的观点则是目的。当然这封信的读者是华晨宇或宋丹丹。审题似乎非常简单,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多同学从观众的视角出发,认为“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观点”,畅所欲言。在这样一种审题模式下,考试中出现了大量偏题或走题作业。究其原因,一是对材料情境的忽视或把握不到位,材料中综艺比赛是背景,既然是比赛,那就一定有规则,因此,作为场外观众,他的观点应该在比赛规则基础之上,客观评价选手的表现。二是学生在写作中没有读者意识或淡化了读者意识,不少同学在作文开篇就宋丹丹或华晨宇的评点,简单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紧接着就谈到了创新或规则,古今中外,从成功人士到平民百姓一通论证说理。完全把写信的对象抛之脑后。整篇文章变成了议论文——《论创新》或《论规则》,这一种做法实质上是另起炉灶。但是,确定写作对象——读者,决定了作文的内容、目的与表达的方式。假设学生在写作前明确读者是写给华晨宇、宋丹丹——当红歌手、资深艺术家,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么不会仅谈“规则”或“创新”。

    其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进行阅读、作文有序化教学。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郑桂华教授指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读促写”,即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文本,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另一种是“以写促读”,通过理清作者思路为线索,来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思想感情。笔者在本段文字中主要阐述阅读与写作有序化教学。

    从信息加工学的角度来看,阅读属于信息的输入,写作属于信息的输出。在信息输入和输出之中,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迁移。而高中生在考场作文时间由信息搜寻到输出,完成这样一个思维系统,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就需要对学生思维系统进行有效构建。

    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素材积累、写作技巧与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整理——将文本序列化、专题化。文本序列化即将学生学习、接触的文本按文本类型、专题分类好。比如当我们学到司马迁《报任安书》时,从文本类型劃分——属于实用类文本;从专题类型可将其划分——人生与信仰专题。这一项整理工作可放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构建起自己的作文思维系统。

    另一方面,在作文评阅时,还须返回到文本教学中,形成阅读——写作——阅读这一教学系统。而不能就写作谈写作,终止写作与阅读的联系。例如:评讲学生期末作文时,首先以学生的作文为文本,分析学生的思路、意图。再回到作文材料中进行学生自主评价,明确作文的得失。接着要回到文本序列化之中,从本次作文类型来看,属于实用类文本(书信)、社会与个人专题序列。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再次从序列中寻找到相关文本、材料。

    (三)以对话点评为重点,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在作文教学中,对于作文中的共性问题,在作文讲评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个性问题,教师还是应当以阅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作者)进行交流,多作探讨,少下结论,使学生觉得老师尊重、认可他的作品,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激发下一次写作的热情。

    当然,在作文点评、批阅中教师也要有读者意识,注意把握重点、主次分明,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2]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构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赵栋.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序化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

    [4]黎小英.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J].现代语文,2008(7).

    作者简介:陈玲,女,1986年生,江苏张家港人,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