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张哲

    抓实抓好党建工作这个“最大的政绩”,需要在遵循党建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从目前来看,各地方都已认识到抓党建的极端重要性,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推进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但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使党建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仍需要深入的摸索和探讨。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就优化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路径提出看法与建议。

    一、融合创新:推动党建工作的“指挥棒”和“助推器”

    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初步解决了党建工作“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用”的问题,成为发挥党建工作实效的“指挥棒”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把党建工作的“软任务”转变为“硬指标”。当前,各地持续加大对党建工作考评统筹力度,把党建工作有机地融入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使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统筹工作内容,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发展。在构建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各地都注重运用标准化的协调原理,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思路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协调统一起来,促进二者深入融合,从而有效解决“自我空转”“两张皮”的问题。比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有些地方依据量化工作内容,细化责任标准,硬化考核结果,保障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2.规范工作程序,推动党建工作程序化、时序化。各地一方面运用标准化的简化原理,将党章党规中的各项工作要求进行凝练,确立起清晰明确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运用标准化的统一原理,将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时间要求、实施步骤等要素进行固化,确立起必须严守的一致规范,提升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比如针对机关党组织换届不及时的问题,编制了《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换届选举程序》《党支部设置与换届规范》,明确了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和党支部构成人数、任期时间,换届选举的基本步骤、具体内容。

    3.精细工作考核,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近年来,各地都树立起了“党建+”系统思维,充分利用标准有明确目标值和定量要求的特点,并根据标准化的优化原理,将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深化细化,从而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评价更加合理、作用更加有力。比如一些地方开创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党建工作“双百分制”考核,通过围绕认领的党建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和典型,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党委(党组)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中纳入实施情况,从而使党建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翔实,结果更加有效,实现了党建工作的量化和标准化,真正做到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

    二、力行后知: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问题探析

    从目前来看,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和积极探索,但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发现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指标体系烦琐化导致鲂鱼赪尾。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然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具有科学性,能够对党建工作的性质、特点和状况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体现出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当然,所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不能过于庞杂,以致互相重叠。此外,评价指标选取的数据应容易获取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出现多部门重复考核的现象。既有对整体情况的综合评估,又有针对职能部门的评估;既有对日常事务工作的评估,又有专项治理的评估。这种多头考核、交叉考核、重复考核党建工作既使评估趋于碎片化,又使基层党组织迎考迎评不堪重负、疲于应付。

    2.定性指标简单化导致以偏概全。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涉及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些是可以直接进行量化的,比如“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等,而有些指标则是难以量化的,比如黨内政治生活的状况、党员思想认识的状况等。所以,党建工作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注重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但有些地方专门选取可以进行量化的部分,比如开了几次会,到了多少人,讲了几次党课,读了几本书等,这种做法既降低了评价标准,又不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党建工作的整体情况,导致出现偏差。对于一些难以找到观测点进行量化的指标,基本上采取总结汇报的形式,导致出现自我评价、难以找到实质问题的情况,使党建工作责任制难以有效落实。

    3.功能定位偏向化导致顾此失彼。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工作具有一致性,双方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标准,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所以,绝不可脱离一方而单独强调另一方。但有些地方把工作的注意力聚焦在党委的工作部署、党员发展情况、党费收缴情况等,存在着过于注重具体工作而忽视责任落实的情况;有些地方把工作的注意力聚焦在基层党建工作上,而关注“大党建”不够,存在着过于注重形式和过程而忽视结果和成效的情况。这就说明,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党建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加强党建工作还停留在就党建抓党建的状态,致使很多工作热衷于“自娱自乐”的情况。

    4.结果运用功利化导致敷衍塞责。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与干部的选用、教育、管理、监督等相衔接,与组织审查、奖惩问责相配套。但一些地方存在着“忽视主业”现象,只注重单位的发展情况而忽视党建工作情况,片面强调实际工作而忽视党建成效;一些地方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现象,只注重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而忽视存在的不足,只谈经验总结,不讲工作短板;还有一些地方存在着“责任退位”现象,只满足于做日常的具体工作而忽视责任落实,只讲评先评优,不讲督导问责。此外还有一种倾向应引起注意,即一些基层党组织只注重在新闻报道、会议记录上做文章,甚至存在补学习笔记、工作台账、乱编材料等现象。这种导向必然把注意力聚焦在形式上,而忽视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

    三、博观约取:优化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选择

    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具体考察各个指标的科学性,而且要从整体上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针对当前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党建工作只有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的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章立制,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要“管长远,求实效”。“制度管长远,制度管根本”,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在党建评价制度基础上,才能发挥长效机制的作用。针对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在对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实践、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加强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办法,全面启动构建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管理工作。由此,明确了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和结果运用,进一步以党建工作评价考核推动党的建设工作,在制度上确保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落地,有力提升党建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上下联动,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要“强共性,兼个性”。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注重普遍适应性,而各个评价指标又要体现出差异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处理好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上级指标与下级指标有效衔接。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虽然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某个具体指标数量的增减或质量的变化会对包含这一指标的子系统甚至对整个指标体系产生能动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在实施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一盘棋的同时,又要针对城市社区、农村、“两新”组织等分属不同领域党组织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党建工作指标,实行指导的类别化,督查的差异化。

    3.体系规划,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要“重结果,兼过程”。党的执政目标、执政環境、所肩负的使命是动态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也会随之打破原有的体系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大局观念、战略思维、发展眼光精准把握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态势,凸显“过程性”与“实效性”。因此,我们建议在考核方式上,应当将年度述职评议考核与日常考评、专项考评统筹起来,把功夫下在对日常工作的督导和推动上,由考评向激励转变。在评价主体上,要注重体现出多元性,既要采纳专家学者的意见,又要注重听取实际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建议,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程序上,应改变上级提出检查要求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基层提出评价申请,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基层党组织参与考核的积极性。

    4.闭环管理,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考核,有通报”。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所产生的结果应该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使之能够为强化党组织的功能、改进工作绩效而服务。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年初有部署,年中有跟踪,年底有考核”的工作机制,形成全面客观的考评报告,做出落实情况的真实评价,并公布考核等级和得分情况。对考评结果“不合格”的党组织,提出整改意见。各级党组织应把党建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干部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并建立健全干部履行党建工作实绩档案。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应优先推荐参加上级荣誉申报,从而有效激发各级党组织参加党建评价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利益多元格局中党群关系研究》(15CDJ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