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期待效应”在后进生转化教育中的应用

    张练

    摘要 期待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有人曾这样形容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期待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所传递的积极或消极的期望对学生自我成才与成长同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教师的期望效应入手,探究其对学生的影响,并从优化师生关系、建立合理教育期待,积极传递教育期待以及构建家校教育期待合力等角度探究了如何对后进生实现教育转化。

    关键词 期待效应 后进生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 7/j.cnki.1009-05 92.2020.01.335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在一个班集体中不可避免会有优等生与后进生之分,这是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更是老师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所谓后进生,主要是指无身体缺陷且智力水平正常,但在班级中整体表现不佳,他们或行事乖张不求上进,或自我放弃厌恶学习,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后进生,都让老师们头痛不已。如果每个学校都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信仰,每位教师都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无疑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后进生的转化如果单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上入手,往往是事倍功半,转化所需要做的第一要务是对后进生的心理品质加以突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对教师设置“谎言”在真实教学实验中充分证明了教师期待对学生有着积极作用,教师期望通过对学生意识和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行为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1。而期待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主要源于其蕴含的积极暗示,使学生产生更好的自我意识,会对以往的成败采用更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出现一个全新的自我认知。一、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后进生的形成除了源于自身的不足、家庭社会原因以及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外,教师的期待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后进生,教师接手全新的班级体时,教师会在无形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对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教育期望。这也将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教学设计以及情感态度。首先教师对学生关注度呈现差别,对优等学生提问多、关怀多、给予的表现机会多,对后进生则相反;其次在教学设计上呈现差别。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要求多做一些拓展提升练习,而成绩欠佳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课堂所学内容并完成巩固练习即可;再次情感态度上呈现差别,对于优等生给予更多的微笑、赞许以及肯定的情感态度,而对于后进生则表现较为冷漠以及更多的否定态度。教育期待在师生教学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对学生的学业乃至人格产生影响。

    (一)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影响

    教师在日常教学交往中所传递出来的期待信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提升及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那些长期被教师所关注以及长期处于高期望氛围中的学生形成了较积极的自我认知,他们相信教师的权威,并能敏锐感知到教师所传递出的期望,他们会竭力校正自己的行为,并能将这一期望内化为自身期望,使自己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高于教师的期望,逐步形成较高的自我能动感。而那些长期被教师忽视、在低期望指引下的后进生则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自我能动感,学习热情逐渐降低,甚至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不会有所改变,因而放弃努力。最终结果不言而喻,对优等生而言,教师良性的期待带来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结构,而对于后进生而言可能就是一个直线式的下降结构,最初的优等生各方面都好,而后进生则很难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与提高。

    (二)教师期望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那些长期处于高期望氛围中的学生,其身心大都处于愉悦和放松的状态,其不但学业成绩有了质的飞越,其身心状态也大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那些处于低期望或者无期望氛围中学生对自己能力不信任,有消极无力感,对教师有抵触抗拒情绪,丧失学习兴趣,逐渐形成孤僻、自负等负面自我人格认识,其人格发展大都朝亚健康状态:

    1.大都自我否定,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了否定,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反应慢。

    2.不敢直面现实,脆弱敏感,伴有悲观失落情绪,常常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

    3.不愿与人交往,对老师和同学冷漠,与同龄人缺少共同语言,于此同时他们往往将失败归结于自己内部原因,生活中流露出逃避与抵触的情绪,缺乏学生朝气,遇到挫折便会垂头丧气。二、如何在后进生转化教育中实施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绩,甚至人格,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期待效应”转化后进生呢?

    (一)优化师生教学交往

    高效的“教学交往”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这也是传递教师积极期待的重要保障。所谓师生教学交往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通过教与学达到知识、思想、感情、道德共享的人际交往活动。在和谐的师生交往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展现,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坚持性的增强,教师传递的期待与意图接受率得到提高,这都需要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心理状态为基础。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肯定、欣賞、爱戴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主动与学生亲近,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以平等姿态与学生沟通,对学生教育要心怀着真诚、尊重学生个体,平常心态地看待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把自己的教育期待变为学生自身积极追求的目标,积极建立轻松、愉快的气氛,方能产生正向互动效应,使师生交互的情感与交往意图趋于一致性,和谐民主的师生交往方能使得教师期待转化为学生完善自我的动力。

    (二)准确把握教育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教师对学生信任、关注、理解的表现。教师期待应该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它是一个合理的期待,教师的期待应以发掘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个性、符合个体发展为基准,以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成为他们自己为着眼点。其次,教师期待是一个富有实践性的期待,不能是空想,更不能是纸上谈兵,它需要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过去、现在以及他们的理想,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意向、愿望和个体条件,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一个为他们所接受、所期盼、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最后,教育期待更是一个动态的期待,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期待,对学生的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期待,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期待,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期待进行优化调整,成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建立合理教育期待

    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面对每一个独特的学生个体,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都是努力向上的。教师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应是涵盖全体学生的期待,是一个公平合理的期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来对其建立合适的期待,期望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充分了解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差距,也要充分明白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期待水平直接的差距,要避免学生因察觉自己无力达到教师的高期望而造成的逃避学习,也要避免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低期望所造成的学习兴趣低下。教育期待应该服从“小步子”原则,即把一个长远目标分成多个小目标,逐步达成,要将教育期待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每一个最近发展区都是学生需要通过一定努力并可以达到的期待目标,在达成的基础上再寄予期待学生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这使得将有助于學生重新建立自我效能,重拾学习信心。

    (四)积极传递教育期待

    教师期待效应成败的关键在于期待意图的传递与强化。每个学生个体之间的人格特征、信息接收方式存在差异,教师必须针对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通常而言主要是直接期待传递和间接期待传递两种方式。所谓直接期待传递,就是教师直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期待,可用于性格开朗、比较亲近教师,对教师有信任崇拜感的学生,主要通过经常性的个别谈话、公开表扬、书信交往等方法直接强化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心理期待。所谓间接期待传递,就是不当面直接对期待对象表明自己的期待意图,而是借助第三人有意或者无意传递出期待信息,此种方法主要用于逆反心理较强、对教师信任度较低的学生。第三方传递者可以是被期待者的家长、同学甚至玩伴,利用第三方亲近甚至权威的身份,会使得被期待者更易于接受,并相信教师对自己的认可。除了掌握传递期待的方式方法外,教师在传递过程中还需要循序渐进地、积极地去关注期待学生的每一次行为,能够在不同时间段中持久地强化学生的自我期待。

    (五)构建家校期待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教育阵地,后进生的家长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管但是不会管,仅凭教师力量对于后进生的帮扶教育显得杯水车薪,试想教师期待与家庭期待有分歧甚至背道而驰,会使得孩子对于趋附何方显得无所适从,也会使孩子觉得此类期待这并非发自真心,只是一种泛泛而谈,无法达到期待所发挥的作用,家长的积极参与对于教育期待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与家长需要积极配合,教师要约请家长来校或家访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深入了解,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发展期待,并保持一致,利用自身权威与孩子的信任,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寄予更积极的期待,让他们体会胜利的喜悦,有了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形成了教育期待的合力,相信后进生的提高指日可待。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教育期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后进生转化无形影响力,要充分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们的心理期待,积极优化师生交往关系,构建合理教育期待,并持久传达自己的教育期待,在与家长合作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期待效应的积极作用,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必然会进入一个由期望引起的良性提升循环之中,于此同时这也将助力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