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沃白板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余爱惠
[摘? ?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此,以初中地理“西北地区”一课为例,说明在希沃白板环境支持下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意义,阐述项目主题选择、导课问题设置、探究活动、汇报演示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学生的改变与发展。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互动白板;初中地理
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但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和优化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而项目式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地理应用技能,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此,结合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一课,谈谈希沃白板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项目式学习多见于大学或职业培训,而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应用较少,在基础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就更少了。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由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经历来学习。若把项目式学习过程比喻为寻宝之旅,那么,教师就是藏宝人,学生就是寻宝者,项目主题就是要寻找的宝藏,导课问题则是激发寻宝者的动力,项目探究活动则是寻宝密码之探索,项目汇报演示则是宝藏之展示。初中地理的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地理区域认识、综合分析、地理实践力等技巧和能力。
二、希沃白板环境对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支持
1.拓展教学资源并使课堂更具弹性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的湘教版与人教版教材的編排体系区别较大,就“西北地区”部分而言,人教版是以“中国的地理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五个章节囊括了整个八年级下册的内容,相关内容体现在“自然特征与农业”“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两节内容。湘教版则按照课标体系编排了“中国的地域差异、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等章节,在八年级第五章(即八下第一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中,把“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合并为一节内容。湘教版教材的活动相对较多,但在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方面不够丰富,如“畜牧业与灌溉农业”部分没有正文,只以活动问题的形式呈现,要求师生通过活动来拓展挖掘“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隐性教学目标。
在希沃白板环境下,地理教学资源具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性。关于西北地区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生产场景、丰收场景等,都可以利用白板予以呈现,线上或线下的资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能支持学生多层次的不同需求,能产生更接近真实情境的体验效果。另外,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非线性播放或非线性教学流程,这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成进行弹性教学调整,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在希沃白板环境下,学生更渴望了解未知、聆听未来,产生了强烈的真实感、生成感、动态感、开放感,教学过程因生成而改变预设。在这种弹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长处和短板,据此给予恰当的支持和鼓励,让学生的想象力随着项目主题一起激荡。
2.支持多元、多维、智能的教学评价
希沃白板环境可以支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一对多,也可以多对一,主客体多样。而且评价工具多样,既可以是数据定量评价,也可以是卡通图片定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也更有创意。伴随着探究活动、汇报展示、交流成果等环节,希沃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更加及时、直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习的过程性体现。教学评价可融合学习者的需求、地理教学图像教学属性、项目完成的可测性等多维特征,真实体现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三、希沃白板环境下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项目式学习实例
1.项目主题选择:确定要寻找的宝藏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部分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显著,配套地图呈现区域特征识别度较高,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选择项目主题(核心内容)就是确定要寻找的宝藏。对于中国的四大分区,初中地理课标要求: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而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由此可以确定以下项目主题: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原因及其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并把“西北地区”作为案例,迁移综合分析中国其他区域的特征[1]。可充分挖掘本节课内容,结合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突出本节项目活动的主题,并让主题细目化,变为可操作的、可思考的问题。
2.导课问题:激发寻宝者动力
导课以驱动问题为核心设置真实情境,导课问题的内在价值与项目内涵之间有共通性,可形成良好的照应。只有找到导课内容与项目核心内容的契合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方向。教师调取了希沃白板中的星球功能,提出导课问题:中国在哪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在地球的卫星照片中是什么颜色?北方以西的区域(即西北地区)看上去为什么那么荒凉?学生一边观看3D星球模型,一边动手在三个组的多功能平板上操作模型(全班48个学生分为8组,每组分配一台多功能平板电脑)。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创新展现了与导课问题配套的真实情境,打开2018年7月21日的“微信朋友圈说说”,向学生展示暑假研学旅行拍摄的西北照片和当时的心情。导课让学生感知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明确项目任务,体验真实情境,同时制造了悬念,引领学生开启项目探索之旅。
3.探究活动:寻宝密码之探索
探究活动如同寻宝密码的解码过程,通常需要提供必要的素材,使探究任务细目化、可实践、可操作。探究环节用时约15至20分钟,每2个小组完成一个任务,8个小组的任务交叉分配,使各组探究、思考和操作的时间更充分。
(1)教师活动。设置四个研究性问题,提供西北地区素材包(学生也可现场上网寻找相关材料),布置学生分组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任务一: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景观的变化及原因;任务二: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及农产品;任务三: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任务四:用材料区别说明四大地理单元突出的自然特征差异。
(2)学生活动。利用多功能平板电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完成白板课件制作并同步到教师课件中,部分组员在导学案中记录要点。
(3)媒体应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包中有景观图片、农作物照片、微视频等,但没有分类,目的是增加科学的预见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考,并对四个任务形成整体认识。借助素材或使用多功能平板电脑直接上网搜集材料,小组成员使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对探究任务“抽丝剥茧”,进行了充满期待与惊喜的“勘宝”之旅。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合作制作了相关的任务课件,生成了新知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原因,自主探究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从而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学会了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内化了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的学习方法[2]。合作使学生提高了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课件制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汇报演示:宝藏的展示
表1列出了活动汇报的内容。汇报演示、交流成果如同宝藏展示。在汇报阶段,小组之间实现了探究活动的成果共享。通过汇报和导学案关键词填写的过程,让整个项目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并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四、项目学校的学生学习呈正态趋势发展
福建省宁德市中心城区的四所公办学校的学生是按户籍划片區入学,学生的基础相对均衡。其中,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从2017年“白板课件解析导入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并开始实践以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明显提高。在 2018至 2019学年第一学期评估中,该校地理教学质量在城区公立学校中名列前茅。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在教学上要以教材的某区域为案例,不仅要掌握本区域的学习方法,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以局限在本区域的内容和方法。”而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诸多教学模式中,借助白板的“互动性”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的内化,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胡春波,王鹤. 运用以文释图突破重难点知识[J].地理教学, 2018(22):29-30.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