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防疫技术

    杨振华

    【关键词】中国;古代;防疫技术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0..01

    在人类发展史上,瘟疫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在以往的古代社会,医药技术不发达,中间也多次发生大规模的瘟疫,给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是每次中华民族都挺过来了,没有给民族的发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在古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西医西药,只有传统中医药,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运用中医药防治瘟疫的?

    1 建立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记录了秦朝时的法律制度,医疗卫生等情况,其中就有关于防疫的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就是说遇到传染病流行时,需要“迁疠所”以切断传播途径。

    2 控制传染源

    比如对于某些具有嚴重传染性的疾病,秦代政府明确规定“疠者有辠(罪),定杀”,方法虽然残忍,但是限于历史条件,对于那些具有严重传染性,却又不能治愈的疾病,控制了传染源,保护了大部分人的身体健康。

    3 提高健康人群抵抗力

    通过用中草药煎汤,然后人们用之沐浴的方法,提高免疫力,从而预防瘟疫。通过这种方法,清朝刘奎所著《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其中有一篇《避瘟方》记录:“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就是说的用中药泡浴的方法防治瘟疫。

    4 中药涂鼻法

    用比较强烈气味的药物,涂抹鼻腔,从而使人连续打喷嚏,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毒素不能深入人体,尽快排出,从而预防瘟疫。这种方法常用雄黄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药物,比如,明朝医学大家吴琨所著《医方考》说:“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仍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就是用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药物涂抹鼻腔,防治瘟疫通过鼻腔传染人体。另外通过鼻腔涂抹药物还可以取嚏,通过打喷嚏这种方法让吸入人体鼻腔的毒素排出,从而预防瘟疫。明朝万表在《万氏济世良方》其中一篇“瘟疫不相传染方”中指出:“凡入疫病之家,……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就是用小纸条刺激鼻腔,从而打喷嚏的方法,使得吸入鼻腔的毒素排出,这些方法虽然比较朴实,但是也是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一种方法。

    5 药物香囊悬挂法

    是指以锦囊包裹药物,其中的药物往往选取具有挥发性的药物,比如菖蒲和雄黄等,悬挂于门前或颈前,以预防疫病的方法。唐朝《千金方》记载用太乙鎏金散“带心前并挂门户上”用以预防疾病。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了一种预防瘟疫的药物:老君神明白散,并指出“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这种方法类似于现代的空气消毒法。

    6 中药内服预防

    疫疠流行之际,通过预先服用中药,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比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载服用“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次日出合子,……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方中所用的这些药物是后世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现代医学研究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圣济总录》记载大金牙散,”.....上为散,再和研细,勿令秽污触犯。当于净室中,焚香密盖之,勿透气”。用之治疗传尸骨蒸、肺痿;及诸蛊注忤,虫蛇蜂蝎等毒。其中传尸骨蒸、肺痿即为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

    7 改善环境卫生

    古人提倡:“衣被宜洁净,饮食宜淡泊,卧房宜宽绰, 窗户宜开爽……疫气自然消散”。《礼记.内则》“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清代王世雄著《霍乱论》则提出“平日即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除了上述预防方法以外,古人还强调个人卫生以预防瘟疫,比如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等。中国很多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传下来的预防保健习惯。比如南方的端午节饮菖蒲和雄黄酒等习惯,很多都同预防瘟疫有关。所以中医古籍中强调“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就是强调了“未病先防”的理念。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值得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董 维,郭宏伟.中国古代防疫措施探析.《内蒙古中医药》,2014,28.

    [2] 张伟娜,等.古代瘟疫预防方法探析.《陕西中医》,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