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力的合成与分解
林建华 任昭开
摘 ? 要:文章阐述两个问题:1.现行教材中为何将“根据力产生的效果分解力”改为“根据需要分解力”;2.如何利用类比法帮助学生较快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质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
关键词:力的合成与分解;类比法;思维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6-0056-2
1 ? ?为何要将“根据力产生的效果分解力”改为“根据需要分解力”?
(1)静力学中应依据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需要来分解力。
高级中学教材(乙种本)第一章第五节《力的分解》一节的课后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例1 绳的下端挂一个重243 N的物体,由于有一条水平方向的拉链拉着物体,使绳静止在跟竖直方向成45°角的位置。求物体对水平拉链的拉力。
解:如图1所示,物体对水平拉链的拉力等于重力G的分力F2。△O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2=G=243 N。
即物体对水平拉链的拉力等于243 N。
以上是其配套教参资料中给出的解法。该解法是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将G分解为F1、F2,学生常常误以为F1、F2就是物体对绳子的拉力,误认为只要根据重力产生的形变效果分解重力就能求出绳子的拉力。
其实,这里将G分解为F1、F2,并非根据重力G产生的效果来分解的。如图2所示,将G分解为F1、F2的目的是为了构成两对平衡力,而后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到物体对绳子的拉力。显然,这里分解重力G为F1、F2,是根据平衡条件解题的需要来分解力。
例2 把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而要沿着斜面下滑,同时使斜面受到压力。这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以及使物体紧压斜面。因此,重力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分力: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紧压斜面的分力F2(图3)。
如果已知斜面的倾角,就可以求出分力F1和F2的大小。由于直角三角形ABC和OQN相似,所以:
F1=Gsinθ ,F2=Gcosθ
原文认为:“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以及使物体紧压斜面。因此,重力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力:平行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及垂直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F2。”这里根据重力产生的运动效果来分解重力,也是不恰当的。
假如上题中ABC是一斜面体,并在BC边加一向左的水平推力,使物块和斜面体一起相对静止地沿着水平方向向左运动,如图4所示。这时学生会误认为物块的重力G产生三个效果:使物体压紧斜面,使物体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使物体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从而沿这三个方向分解重力。并且误以为重力的分力F2等于物体对斜面体的压力,这样做会严重干扰学生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
以上从静力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分析可知:根据力产生的效果分解力,容易造成學生思维上的混乱,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其实,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一种等效替代关系,就像数5可以分解为1+4、3+2、2.4+2.6等等,力的分解与其类似,可以任意分解;在实际应用中应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根据牛顿定律解题的需要来分解力。
2 ? ?用类比法加快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实质的理解
我们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与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加减法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加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质,为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进行类比分析:
(1)合成与分解同加减法类比。
合成与加法类似,如两个盘中各放一个苹果,两个盘中苹果的总量就等效于将两个苹果放入同一盘中,即1+1=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中,两个力拉橡皮筋至某一位置,等效于一个力拉橡皮筋至同一位置,这里两个“等效”的含义有相似之处。第一个“等效”指苹果质量相等,如果说两个大苹果相加等于两个小苹果,这样的加法你能接受吗?第二个“等效”指形变量相同,这里都有一个“量”的问题。
又如,1+2+4=3+4=7与求三个力F1、F2、F3的合力,先以表示F1、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得其合力F12;再求F12与F3的合力,从而得出这三个力的合力。求解这两个问题的思维方法是类似的。
另外,力的分解和减法也有类似之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正交分解法求合力与11+12=23的简便运算方法类比。
(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编写顺序与本章知识结构也有类似之处。
小学:数,常见的数1、2、3……,加法减法运算。
高中:力,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合成分解运算。
通过以上类比,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迁移,对学生快速领会力的矢量运算法,掌握本章知识结构,有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张大昌,彭前程,张维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4-65.
[2]周誉蔼,聂影梅,刘彬生,等.高级中学物理(试用)上册(乙种本)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3-34,42-43,59. (栏目编辑 ? ?罗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