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五则

    

    夏游趵突泉

    以前,我看了老舍的《趵突泉》,我想,趵突泉一定很奇妙吧。今天,我在爸爸的带领下终于看到了趵突泉。

    据说,济南有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大明湖我是去了的,我还是先说说趵突泉吧。趵突泉距离大明湖很近,坐3路车就可以到大明湖北门或东门。本来应该去游览千佛山的,后想了想,千佛山就算了吧,我还是急迫地想去看趵突泉。

    济南的天气很热,但是来趵突泉的人依然很多,必定它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誉,大家都冲着它的名气而来。我们从北门进去,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有恋人相伴而行的,有全家一起来的,有大人带着小孩来的。比如:我就是和爸爸一起来的。景区里景色优美,古树参天,泉水清澈见底,清爽怡人,这是我对趵突泉的整体印象。

    我不顾人多,天气热,急匆匆地挤进人群,而泉水却静静地流着,仿佛是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走走停停,依次经过百花园、五三纪念堂、泺苑、李清照纪念堂、尚志堂、观澜亭和趵突泉景点等。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趵突泉了。

    啊!好热闹!趵突泉的四周都是人群,有的人不禁拍手叫好,有的人拿着相机不断拍照,有的人坐在栏杆边休息,在和别人交头接耳。我想他们一定在说趵突泉没有想象中那么壮观吧,因为整个水面几乎显得平静,只有认真看才会发现有几个泉眼在有气无力地向上冒水。或许,我们真来得不是时候。

    我想,应该在夏初的时候来看趵突泉是最好的时机了。不过,这次来游览趵突泉也是有收获的。

    雨中登泰山

    我早已从书中知道了泰山的名气,也拜读了几位文人墨客有关等泰山的佳作。于是,这次我非得自己亲自去体会一下登泰山的感受。

    一大早,我和爸爸从济南坐火车到泰安,然后换乘公交车,直接坐到泰山脚下,经过岱宗坊,在红门下车,再清点行装,买好票,直接从红门进去,爸爸还在“天下奇观”旁给我拍了张照。

    开始登山的时候天气还不错,我们的心情好的自不必说。来这里登山的人很多,男女老少相伴而行,有说有笑,不断向前行走。可是,正走到万仙楼的时候,天色突然变了,雨点不断向我们袭来,游人们纷纷拿出雨伞继续向前行走。我和爸爸随着人流也继续行走。雨故意和我们作对,越下越大,不像落在地上,恰似掉进心里。

    一路上,我们依次经过斗母宫、壶天阁、回马岭,然后到达云步桥。云步桥其实并不壮观,但这里的瀑布却给云步桥增添了几分魅力。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在这里拍照,再看看四周的风景,是烟是雾,我还真分不清,把周围大大小小得山和树木裹得严严实实,只能听到从山上留下来的水声。

    稍微休息片刻,顺便吃了点心,时间已经过了四个多小时了,我们不敢停留太久,背着背包继续行走。这时雨大起来了,我们丝毫也不想去躲雨,反而加快了脚步。到来五大夫松,听说前面就是十八盘了。路越来越陡峭,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我们的脚好像不听话了,又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时,我们已经爬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心还在跳,脚还在抖。身边光光的石头上,到处写满了字。那些松树顽强生长在石缝里,有的松树被扭得像根麻花,但它们自得其乐,也不管别人怎么评价。

    登泰山,如果走过十八盘,也就算厉害的了。从十八盘起到南天门,陡、险、秀,像一架长梯。在这个峡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生仙坊,然后由十八盘相连。我们好不容易到达南天门,看着山下才松了口气。这时台风已经比我们早先一步,到达了泰山顶,山顶的广播也在提醒游客,叫大家不要在山顶上逗留。我们继续向天街走去,泰山的四周已经被大雾笼罩了,雨一刻也没有停止,风越刮越大。我披着雨衣,大胆地站在路边拍了几张照片,算作留念。非常遗憾的是,我没有去成玉皇顶,当然也没有看见日出。不过,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雨虽然大,但我依然走着路下山。走着路,仿佛是在和山上流下来的水赛跑。我们在雨中登泰山,也在雨中下泰山,一路下来,全身几乎湿透了,有雨趣而无劳累之苦,自然也是我首次登泰山的感受。虽然一路走得很匆忙,也没有仔细品味泰山的风景,但泰山的点点滴滴,我永记在心中。

    游青岛

    我很早就想去青岛了。但是,这几天天公偏偏不作美,遇到台风,我们不得不在济南城里小住两天。8月13日,我们才坐着动车到达青岛,住在劈柴院。

    我来青岛,一是感受到了劈柴院的美食,二是游览了浙江路天主教堂,三是体悟到了青岛栈桥。这三个地方都是我游览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当然,也有遗憾,由于这几天我和爸爸都很累,海上乐园是没有去的,崂山风景区更不必说了。

    首先来谈谈劈柴院的美食。这里的游人川流不息,都在品味心目中的美食。其实劈柴院的美食很多,但不是每种都好吃。最值得一提的是劈柴院的豆腐脑、烤鱿鱼、吸着吃的蟹黄小笼包、炒着吃的酸奶、国足臭豆腐、烤大虾、锅贴、章鱼小丸子等。而我最喜欢吃的是炒过的酸奶。只要是来到这里来的游客,嘴巴绝对是闲不下来的,非要吃过满意为止。这真是美食爱好者的聚集之地。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堂。这座教堂气势雄伟。看起来显得很庄严、美观、古朴典雅。据说,青岛天主教堂有100多年的历史,里面金碧辉煌,装饰豪华。这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门口前面是一个小广场,来这里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去的时候恰逢周末,这里有很多情侣或夫妇来照婚纱照,场面十分景观。

    最后,最令我高兴的是去青岛栈桥了。它也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到栈桥时,那里已经人山人海了,抬头望去,栈桥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观看完了栈桥,我们就来到旁边的沙滩,沙滩上的人真多呀!有老人、有孩子、有夫妇、有外国人,他们尽兴地在沙滩上玩耍。在爸爸的同意下,买了一个小桶和小鱼网,迫不及待地来到沙滩上,蹲下来看看有没有小魚。过了半个小时,我才捕捉到两条小得不能再小得鱼,是因为来这里捉鱼的孩子太多了,小鱼儿们都快没有了,除非又来一次台风,把大海里的鱼儿浪到海滩上来。一群群孩子都在父母的带领下,专心致志地捕鱼,好像跟比赛似的。

    青岛是一个值得去玩的地方。

    游龙门石窟

    8月16日,太阳高挂天空,炙热地烤着大地,我们毅然欢欣鼓舞地来到龙门石窟。

    进入石窟的卖票大门,就看见一条伊河,伊河的水非常绿,绿得像块无暇的翡翠,时有游船在上面往返滑行,两旁苍翠欲滴的柳树倒映在水面上,使伊河变得更加美丽了。此时,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了龙门石窟的景区大门。里面的人非常多,爸爸紧紧拉着我的手,生怕我走丢了。因為我的手机在游览泰山的时候掉了,被人捡到也不还我,我还伤心了一阵。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一条秋水琉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

    然后,我们继续往前走。一眼就看到山上密密麻麻的石窟。据说,这里有几百个石窟,这些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密布于伊水两山的石壁上。在这些石壁上雕刻着形状各异的佛像,最大的佛高达17米多,最小的只有2厘米。我和爸爸爬上石梯,太阳直晒着我们,汗水不断地从身上冒出来。我们也不顾了,依旧浏览着这些精致的佛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莲花洞、奉先寺、药方洞、古阳洞,这些洞里的佛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可见当时工匠的手艺多么精湛。

    景区里的白园也是我们必须去的。白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它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山。太阳太残酷了,依然高挂在天空,但却没能阻挡我上山去看白居易的墓碑的想法。到了山上,我发现白居易的墓很大,犹如一个大圆盘,墓的周围大树环抱,显得很庄严。白园的景色是迷人的,同时,也是充满诗意的。尤其是白居易诗廊、韩国碑廊和日本碑廊,与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隔河相望,真正显示了中国自北魏以来石刻艺术的文化魅力。

    我们走走停停,一路欣赏美景。出了白园,我们又不知不觉走到伊河岸边,拍了几张照片,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龙门石窟,打算休息一晚,第二天再去看洛阳博物馆,后天去成都。

    听,这是春天的力量

    今年的春天,格外不同。

    春天来了,我乖乖地呆在长寿乡下外婆家,每天还坚持在网上听课。乡下的夜,很静。漆黑的天空中,许多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好似白衣天使奋斗的身影。

    有人说新冠肺炎是由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引起的。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钱而贩卖野生动物,这不仅破坏了大自然,还把一些病毒带到人间,引发了一场瘟疫肆虐的“战争”。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自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它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钟南山院士确定了这种病会发生人传人以后,武汉紧张起来。从新闻看到,我发现这个病太厉害了。它真实无孔不入,简直太顽固。我每天不断从电视里看到那些传染了新冠肺炎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躺在病房里,有的还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深感悲痛。报道说,还有一些医生被传染。当我看到武汉29岁女医生夏思思阿姨为了救治病人而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后,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她家有一个两岁的小弟弟,还不知道妈妈已经离开他了。那位小弟弟多可怜啊。

    面对不断扩散的疫情,武汉“告急”。在除夕之夜,我们重庆135位医生还没有顾得上看看春晚,就匆匆告别家人,奔赴武汉。其中有一个画面,不断勾起我的记忆。一位阿姨在卫生间门口,搂着她和我一样大的女儿,依依不舍。看着看着,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那些从全国各地一批批奔赴武汉和湖北的医生,一个个穿着白衣走上“战场”,勇敢地面对疫情,在医院里忘我的奋斗和拼搏,精心地救治病人。还有站在一线的新闻记者、志愿者、社区物管叔叔阿姨们,都不顾生命的危险,毅然加入到“战疫”中来。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在除夕之夜,武汉金银潭医院医生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快递汪勇叔叔瞒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接送医生回家,还给他们送饭,从而保证了医生正常工作。

    叔叔阿姨,你们辛苦了。你们是光,你们是电,你们更是生命的火焰。是你们,用生命共同铸成了春天般的力量,守住了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战胜了病魔,迎来了希望。

    (作者介绍:张馨月,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五年级5班学生;指导老师:李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