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士人形象论析

    李海清

    在探讨烛之武人物形象时,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我想,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探讨还可以更深入一点,更全面一点!

    一、探讨形象,回到“春秋”

    我们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形象时,只有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客观而又准确地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1.礼崩乐坏,士人崛起

    周公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创立了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巨变——礼崩乐坏,硝烟四起,血流成河。谁能解决这一社会难题?士!秦汉以前,士是最低等级的贵族,没有封地和产业,必须要有能力;否则,家大人口多,难以养活。所以他们读诗书,学礼仪,练本事,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教育,既了解社会问题,又拥有实践经验,因此他们才是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精英分子。例如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就连老子和庄子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他们为什么要著书立说呢?

    2.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他们也恪守“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原则。国君重士,委士以重任,让士施展抱负,名垂青史,士则视之为“恩德”,也叫“知遇之恩”。因此,士也就有了“为知己者死”的感人情怀。矛盾的焦点是“吾不能早用子”,使烛之武有“怀才不遇”的委屈,故而拒绝!“是寡人之过也”,说明郑伯的道歉是诚恳的,这种态度感动了烛之武。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郑伯的“是寡人之过也”充满了诚意,满足了烛之武的尊重需求;“今急而求子”使郑免于亡国,充满了信任,还能让烛之武“一夜成名”,满足了烛之武的自我实现需求。所以,烛之武临危受命,挽救郑国,从满足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高层次的需求)的角度来理解似乎也有道理。

    那怎样看待烛之武退秦师、救郑国的壮举呢?利人,也利己!

    一是士的责任使然。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根本点,国君重士,是士甘于付出、敢于牺牲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二是士的使命使然。拯救社会,安定天下,造福百姓。这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毕竟避免战争对百姓有益。

    三是士的本质使然。接受教育,锻炼才能,得到重用,实现抱负,名垂青史。这是人性中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表现,古今皆然。

    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通过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再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故事时,更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魏国的隐士侯嬴,献计献策,最后“北乡自刭”。侯嬴的行为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故意自污以成就魏公子美名的充满智慧与忠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谋士。

    再来看看为燕国而牺牲生命的卫国侠士荆轲。人生之初,怀才不遇,直到燕国处士田光把他推荐给燕太子丹。尊贵的燕国太子对“北漂”(从卫到燕)侠士说话时以头扣地,无比诚恳地请求,再加上极尽所能的物质满足,让荆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国处士田光为了促成太子的“宏图大业”(绑架、刺杀秦王)而自杀,因为太子丹求见时“却行为异,跪而蔽席”(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

    太子丹重士,对待田光和荆轲极尽尊荣,田光和荆轲则视为恩德,因此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都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感人情怀。

    三、探讨价值,古为今用

    通过对烛之武、侯嬴、荆轲、田光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真实地领略春秋战国的士人精神,不禁肃然起敬,值得我们学习!

    1.勇挑重担,绽放自我

    “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年过七旬的老臣在郑国被围困时甘愿“夜缒而出,见秦伯”,最终一夜之间,名垂青史。这正符合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人类需求理论,烛之武用行动和结果告诉我们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就要勇挑重担,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个人发展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实现自我绽放。

    2.关注社会,把握机会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臣,竟能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非常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了然于胸。一个年七十的夷门监者,隐士,竟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既能知道天下大事,也能知道宫内私密事(如姬欲报公子之恩盗兵符)。说明他时刻关注社会局势,一旦有用武之地,立刻施展才能,力挽狂澜。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认真准备,有真才实学,方能把握机会,“怀才而遇”。

    3.先人后己,双赢智慧

    烛之武说服秦伯,不但退了秦师,还和秦国结盟,让秦国派兵帮助戍守郑国。一是他让秦伯明白了灭亡郑国是养虎为患、损人终损己的愚蠢之举;二是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为了自身利益而不说,却说为了对方,这是何等高超的外交手段?秦伯又怎会不被说服?这启发我们掌握沟通的技巧——先人后己,获得双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客观而真实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学习他们可歌可泣、熠熠生辉的精神品质。

    作者通联: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郑裕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