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理念的中外园林史教学

金云峰 陶楠






摘要:“知行合一,转识为智”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用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实践发展和专业教育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教学理念,把学习历史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园林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了园林历史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园林史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史;教学;知行合一;转识为智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1-0133-05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体系设计与改革过程中,秉承“学校教育为社会实践先行”的理念,力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在同济大学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中,针对如何让历史课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课,如何让园林史课不再枯燥,如何让学习历史与设计相结合,如何“古为今用”等问题,该课程教学研究组提出了“知行合一,转识为智”教学理念,力求做到“求知”与“笃行”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以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来定位学生的发展。
一、“知行合一,转识为智”在风景园林教学中的涵义和意义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传习录》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他认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哲学论中的经典,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教育之精华。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认为,不仅要认识(“求知”),更应当实践(“笃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风景园林专业是实际应用型的学科专业,要求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帮助企业、政府解决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走向社会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支持。站在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广义的涵义,“知”乃对风景园林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并对专业技巧背后的价值意义和社会物质文化有所思考;“行”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不再需要用人单位的“二次教育”,能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知”是风景园林的理论知识学习,“行”是风景园林中的园林设计实践。“知行合一”即是理论知识和园林设计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要求风景园林教育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让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最终,要求学生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实现专业核心价值。
“转识为智”是教育回归本原的呼唤,是价值取向超越知识追逐转向智慧的自由自觉的要求,即从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体系的灌输转向对学生智慧的培养。何为智慧?智慧表现为一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才干等,它包括掌握、运用知识与知识创新,将人的智力品质、道德品质综合起来。智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转识为智”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掌握智慧化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地将教育情境中形成的才能展现出来,甚至是拓展与创新。
在风景园林教学中,“转识为智”教学理念的涵义,恰恰体现了风景园林专业的综合性要求。教学不仅仅是单一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实践能力,要求综合掌握各方面知识,对专业技能有扎实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完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个体特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知行合一,转识为智”的风景园林教学,能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知识技能的表面认知到融会贯通的系统学习,并思考如何在设计时创新,体现当今的社会物质文化价值。
二、 中外园林史课程特色教学改革
“知行合一,转识为智”正是同济大学中外园林史这门课程的特色教学理念。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中外园林史教学研究组不断总结专业教学经验,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改革
“知行合一”分为两阶段:“求知”和“笃行”。“求知”属于感性认知阶段,就像园林史学家Clemens Steenbergen所说:“景观设计实践的基础是理论。”[1]中外园林史正是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最基础的理论教学环节[2]。“笃行”是将园林史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园林设计,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形成理性认知,再以理性认知进一步反思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从而对知识有深入的掌握,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知”与“行”相结合。以“学历史为设计,学理论为实践”为目标的中外园林史教学改革,最终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做到“转识为智”。
教学目标要求在园林史理论感性认知基础上,培养学生园林设计的理性思辨,总结园林设计的设计方法,从追求形式美到培养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园林史课讲“活”,让学生思考中外经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并用于自己的设计,借鉴园林历史完成现代景观设计。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中外园林史的教学内容上,“求知”(理论学习)与“笃行”(实践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并启发学生探索历史的现代意义,总结历史演变中的造园经验,探讨如何应用于现今实践中。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体现在“调研模仿、抽象整合、设计创新”这几个教学环节上。
1. 调研模仿
在中外园林史课程的“调研模仿”环节,包括实证研究和园林测绘训练。这是学习园林史(理论)和园林设计(实践)的基础环节,让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历史理论实地调研,并进行“临摹”,即测绘和速写,旨在加强学生对园林空间和意境的理解。
实证研讨教学方式采用情景式教学,包括课外调研和课内讨论。充分利用上海园林的东西方园林特色和集古今优秀园林于一体的优势,每年的教学选取不同设计单位代表性的园林作品,如方塔园、四川北路公园、徐家汇公园等园林开展教学[3]。首先让学生分小组实地调研,再进行课外分组讨论、绘图、建模,其次在课堂上以多媒体的形式汇报讨论结果、主要观点,具体包括设计意图、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特色、案例优劣等方面的分析[4]。一方面,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专业思考出发,发现和分析风景园林的问题,建立自己的专业思考框架、分析方法及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过程中,其他相关课程教师可参与教学,多视角、多观念地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梳理专业知识。
园林测绘环节是历史理论课程和专业设计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记忆园林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和理解园林空间,认知景观元素,体会尺度感,领悟优秀园林意境,并提升基本的绘图能力和测量能力。教学中测绘的园林选取经典的古典园林,如豫园、西泠印社等,及有特色的优秀现代园林,如用现代方法设计又具有传统园林神韵的方塔园。教学不仅安排实地测量,还组织开展了测绘基础与实务、古建园林测绘方法与实务、园林植被测绘、景观制图基础等专题讲座,并同时进行园林建筑材料、基本景观制图等培训。
2. 抽象整合
在中外园林史课程中的“抽象与整合”环节,包括了一系列的形态感知训练和设计手法学习,是最重要的“学历史为设计”的环节。中外园林史教学研究组精心策划了针对著名园林的“空间采集”建模、“空间序列感知”建模、“三维平面化和平面立体化”训练一系列学以致用的提升板块。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还引入了“基于原型”的园林设计方法,把复杂多样的园林设计方法归纳总结成为一套具有同济大学教学特色并且相对固定的方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设计方法,提升创作能力[5]。总之,“抽象与整合”环节用图解的方式,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讲解园林史,用案例剖析的方式研究园林。
教学改革中增加这样的环节,是因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仅仅依靠书本中轮廓性的文字描述和课堂上展示园林照片、图片,是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园林和造园手法的,更不用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了。另外,仅仅依靠单纯的编年史方式来讲解园林历史,主要关注的是在哲学和物质文化层面的园林及园林的象征性作用的风格分类,历史中的著名园林反而变成了一种背景。而这个教学环节,打破编年史中传统风格论的分析教学方式,像分析建筑一样,把历史中的著名园林作品当作被设计的三维结构物,而不是看作对应某时期内的文化物质之视觉表征物来分析。它虽然与讲解风格论相似,但这种教学方式是具体的,实在的,完全不同于风格论的讲授方式,它向学生展现了历史中优秀园林设计作品自身独特的设计手法和今天仍然有用的经验技能。教学的内容不单关注于表面风格论的探析,而是通过一系列教学形式对历史中代表性园林的肌理分析,向学生展现历史名园中有代表性的景观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把园林历史和园林设计、园林艺术和自然、园林空间和基地环境、园林构造和园林氛围联系起来理解。加强学生对基地和项目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从园林历史中总结真正园林设计的特点。
该教学环节所包含三个教学板块:
一是“空间采集”建模教学。采用课外布置作业、课内展示和比较的方式进行。首先把古典园林中的设计元素抽象后建立简单的分层实体模型,然后把抽象后的园林构筑物和园林基地进行 “图底互换”并建立实体模型(图1),即“空间采集”。通过造园元素的剖析(图2),旨在让学生学习名园中造园要素的运用,加强学生对园林空间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场地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内在逻辑关系, 并运用到自己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景观设计项目与场地的关系,不仅仅是如何处理周边环境那么简单,而是如何被基地环境所激发,在处理园林和基地关系上产生设计的灵感和创新。
二是“空间序列感知”建模。针对外国园林史中多个案例进行探讨,例如,埃斯特别墅、冈贝利亚别墅、沃克斯-勒-维贡府邸等园林案例分析(图3)[6-7]。由于这些园林轴线结构内在的复杂性,在其轴线结构中存在大量对真实结构的遮挡,对视觉兴趣的诱导,对戏剧化空间体验的追求和悖论性的透视效果等。教学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电脑建模分析园林空间和构图细节,展示园林结构的操作逻辑,如横切、视错觉、遮挡与隐藏、诱导、分节等。电脑建模模拟园林空间的现场感,并从电脑模型中导出几何轴测图、鸟瞰图、透视图,揭示历史名园的抽象园林形式,感知园林设计观念中的连续性,体验园林空间序列变化,学习历史名园的景观序列布置手法。
三是“三维平面化和平面立体化”训练。“三维平面化”训练具体方式是在课堂上放映已经讲解过的代表性名园视频,并向学生展现其电脑模型及照片,让学生根据园林的三维模型画出简单的园林平面图。“平面立体化”训练则是要求学生根据平面图,对历史上存在过,但现今已经成为遗迹的古典园林进行创新性复原设计。例如,对影园的创新性复原设计,让学生理解园林设计大师计成《园冶》中的造园思想,体会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方式。“三维平面化和平面立体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教学环节。一方面它能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象,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对景观空间尺度的把握和控制能力,结合复原设计创新加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认识,深化学生对古典园林空间意境和文化蕴涵的理解。
另外,在中外园林史的“抽象整合”环节中,把园林设计方法的讲解渗透到历史优秀园林的介绍部分。基于“原型”的园林设计创作方法可指导学生如何在中西文化中寻找平衡点,选择合适的设计参照物,使中西文化在本土融合生长,具体分为基于历史原型的类推设计、基于地域原型的乡土设计、基于自然原型的有机设计等。这是实践在理论中的体现,让园林设计变得有规律可寻,充分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3.设计创新
“设计创新”环节是中外园林史中的“各国园林设计”训练,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历史遗产保护设计课程等相结合,相互补充,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设计创新”环节中的“各国园林设计”训练,是在学生理解园林史课中所讲授的各国园林风格基础上,设计创新,要求设计出既有现代感,又能识别地域特征的园林。以2012年布置的设计作业为例,作业要求设计北京园博会中的印度花园,要求既能体现印度伊斯兰园林的风格和特征,展现印度园林的变化和发展,又能解决园博园中大量的人流压力并满足游憩、参观需求。该训练启发学生用相对经济的园林预算作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的园林设计,注重相关技术资料的分析调研与设计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图4,图5),是园林史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最好方式,是贴近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实践内容。
图5另外,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和历史遗产保护设计课程也需要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运用,从信息收集、资料整理、问题发现与分析、概念获得、思路演绎到设计表现的完整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多课程的融合贯通,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转识为智”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以师生互动的情景式教学代替传统教师单方讲授历史知识的讲授方式,增设实地教学课和主题讨论课,通过师生研讨、学生小组讨论等方式,以开放式、讨论式、双向交流式和相互激发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双方沟通最大化。
在园林史等理论课程中,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讲授编年史的 “静态”讲述方式,从课堂的教师讲解到研讨式、启发式的教学,穿插专题讲座,提升历史趣味性的同时扩展学生知识面。采用诸如PPT等软件,以多媒体演播形式展示教学案例,并在课程中播放园林史方面的视频,增强视觉效果,调动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入教学实践考察环节,营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批判学习的能力,不仅把园林史作为一种知识,更作为增强认识、启发独立思考的途径。通过精心设计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等。
(四)教学环境营造
将园林史课程与文化课、前沿课、专题讲座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设计学习氛围,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主动吸收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价值重构的目的。
三、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知行合一,转识为智”用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符合专业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专业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在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中,“知行合一,转识为智”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园林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了园林史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园林史的教学意义。目前同济大学已在该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好成效,需再接再厉、扬长避短,走出有自己独特学术特色和教育方法的育才道路,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Steenbergen C, Reh W.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the design experiment of the great European gardens and landscapes [M].Basel: Brikhuser-Publishers for Architecture, 2003.
[2]金云峰,陶楠. 环境史景观史园林史[J]. 中国园林,2014(8):85-88.
[3]金云峰,周晓霞.上海近现代公园的海派特征[J].园林,2007(11):34-36.
[4] 金云峰,周向频,李文敏,等. 以“融合中西,设计创新”为特色的风景园林教学 [J]. 中国城市林业,2015(4):6-9.
[5] 金云峰,项淑萍. 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2012(2):53-57.
[6]金云峰,范炜. 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2(6):48-53
[7]范炜,金云峰,陶楠.视错觉构图:沃克斯-勒-维贡府邸园林轴线分析[J].中国园林,2014(3):59-62.
(编辑 周 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