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
艾弘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释义】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誉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能獲得民心。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写作背景】《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现实意义】领导者不仅要会“仁言”,更要获“仁声”。“此尤见仁德之昭著,故其感人尤深也”。言行一致,行不言之教,“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好的德行得到人民的传颂,必然会引领社会风习。儒家在教育上,主张礼乐并举,既注重“礼”的规范,又注重“乐”的引导,以“文”化人,所以,这里的“仁声”也可理解为以“雅乐”,行“乐教”,在今天就是运用寓德的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在国家治理中,一是要重视道德教化、文化引领;二是要重视以德政,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具有群众基础的政权,也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不注重对先进文化的吸收与对社会文化的引领,最终就会失去社会凝聚力和号召力,最终失去领导力。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强弱,取决于文化引领力正确、先进与否。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意味着能够获得人民群众最广泛、最大程度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意味着全国人民目标一致、思想一致、步调一致、心同气顺。失去凝聚力,就会离心离德,一盘散沙,失去号召力,就会成为“光杆司令”,有号无应,有令不行,什么事也干不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利益意识、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个体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元性和层次性。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国家能凝聚共识,形成先进的文化与价值引导,领导干部能带头践行,做好表率,才能不断增强道德文化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