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赋能:智能传播时代的场景建构
李康跃 果凤春
【摘? ? 要】智能传播时代背景下,技术发展呈井喷态势,而场景探索则成为重塑未来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AR内容所具备的空间感、在场感以及交互感能够为场景建构赋能。本文以技术为视角分析了AR内容传播的能力特征,从以人为本视角探讨了场景建构的信息、需求、感官、交互、价值等五个基础要素,阐述了AR内容对于场景建构的意义和作用,总结出AR内容传播场景建构的三个实现路径,为未来AR内容互动传播的新形态和未来社会发展路径探寻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传播;AR内容;场景建构;虚实融合
一、AR内容与场景建构
智能传播时代,AR作为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融为一體的信息传播样态,使受众获取信息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发生质的飞跃。AR内容不同于VR视频全虚拟化的表达方式,其没有完全重塑虚拟场景,而是通过在现实空间中放置虚拟模型的方式展现真实外景,极大扩展了真实性意涵。AR内容不同于全息投影,不需要大型固定的投影设备来实时展现,受众只需通过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AR眼镜等智能便携设备就能随时随地获取内容,具有较强的时空延展性。由是观之,在不远的未来,AR技术所建构的内容场景将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场景原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1]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场景的意涵发生了转变,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在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理论”基础上提出新“场景”的概念,此后场景又被重新定义为人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总和。智能传播时代,人们的移动、开放、共享、互动的需求被进一步放大,信息沟通过程也愈加需要构建新的场景来重塑传播秩序。罗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和谢尔·伊斯雷尔(ShelIsrael)在研究中提出,构成场景的五种技术力量分别为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社交媒体以及定位系统。[2]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场景也将作为未来社会交往的一个个单元,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助推社会变革。
AR内容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以传感器、定位系统为数据来源,同时结合社交媒体进行个体互动,具备建构场景的基础能力。智能传播时代,AR内容传播为创新场景的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技术视角下AR内容场景建构的能力特征
作为AR内容传播的底层技术支撑,其技术能力大体分为三方面:一是空间注册与3D跟踪能力,即AR可以在三维空间配准注册,将内容元素放置在现实立体空间的三维坐标上,并对其进行实时定位与跟踪。二是特效合成与实时渲染能力,即将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画面进行合成并实时渲染,以达到虚实融合效果。三是智能识别与智能交互能力,AR通过智能识别技术,调起和操控实时内容,实现人与内容的智能互动。基于此,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索其在应用过程中的效果和意涵,本文根据AR的主要技术能力,将其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三维空间:传统认知方式的再造
AR技术目前被用于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垂直领域,AR的空间注册与3D跟踪能力,拓展了三维空间中的叙事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信息传播路径,建构着新的认知方式。早在2013年初《东京新闻》推出了AR新闻,手机摄像头扫描报纸上的图片,就会有生动的虚拟人物来朗读新闻,使报纸于儿童而言不再枯燥。AR所建构的场景并非VR或影视作品中完全虚拟的、现实环境再造的场景,而是基于真实环境的,集合人类全新认知行为方式而合成的互动场景,这种场景中不仅承载着高数量、高密度的信息内容,更融合了受众的生活环境,并结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互动传播。因此从认知角度而言,AR内容作为人们在未来智能社会中的信息获取入口,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即万物皆需认知,万物皆可“AR”。
(二)在场效应: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消弭
马里兰大学教授肖特(John R. Short)、威廉姆斯(EderynWilliams)和克里斯蒂(Bruce Christie)等三位学者提出的在场效应认为,不同媒介在受众沟通时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其触发在场感也不尽相同。从技术现象学视角来看,AR等新技术所呈现出的在场感,使得受众在场域中的交友、决策等行为更加如鱼得水。[3]AR内容甚至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打造出一种多角色、多空间、多维度共同在场的壮观景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腾讯推出的“QQ-AR”传火炬活动参与者覆盖了366个城市,157个国家,全球超1亿人次参与,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人们通过该方式提升自我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悄然消失。
(三)智能交互:重构微观社会互动场域
所谓交互即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而AR、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创新沟通方式来提升个体体验,减少沟通障碍。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现有传统场景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为人类建构新的场景。如果说空间在场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那么AR识别交互的技术能力则释放了人的身体。一方面,AR内容可以基于人脸识别、肢体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将人们的思维、决策通过便捷的动作来表达,减少了触控步骤,建构起了一个完全无接触的“人—物”互动场景。另一方面,这种智能交互特征也可以运用于社交领域,不同空间中的个体能通过AR传递的信息进行社交互动,构造出全新的多维空间中“人—人”之间微观社会互动场域。此外,未来的智能社会中,互动不止于人,“物—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也可以通过“AR展现—智能识别—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做出反馈”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未来的微观社会互动场域将在智能交互的过程中被重构。
三、从以人为本视角看场景建构的基础要素及AR赋能价值
有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应该从满足欲望、响应需求、创造价值三个维度来思考场景的建构。[4]也有学者从传者、受者以及终端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建构消费场景。[5]而在笔者看来,未来技术主导的社会条件下,场景建构更加频繁和容易的同时,也更加离不开人作为主体的感官刺激和交互过程。因此,笔者从以人为本视角将衡量未来社会的场景构成要素进一步拓展为信息、需求、感官、交互、价值五方面,即未来的创新场景一定要在包含一定信息量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某种需求,使人产生感官变化,为人提供相应的交互手段,并且具有一定的价值负载。而AR内容的特性也天然满足这五个维度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万物皆媒的背景下,AR内容传播是场景建构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一)信息要素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演进,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信息形态推陈出新。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建构了丰富多样的场景。任何场景都存在信息流通,文字符号发明前人们在谈话中完成信息传递过程,该过程离不开个体之间在同一空间中面对面交流,而书信则使人的交流摆脱了对时空的依赖。AR内容中所包含的可被创作、复制、传播、反馈的沉浸式信息,结合虚实融合特性,可建构出全新场景。以家居消费场景为例,以往人们必须将商品买回家后才能感受到其与家居风格的真实匹配度。而宜家布局的AR技术,将家居产品转换为一种虚拟信息,使人们可以在屋内的实景环境中自由匹配所挑选的家居产品,降低了人们的决策成本,也由此建构出了全新的家居消费场景。
(二)需求要素
人所生活的所有场景都存在着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维度,五个维度的需求层层递进。人们身处不同的场景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而差异化需求同样也激发了不同场景的建构。技术在一步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拔高着人的需求。AR内容满足了人类曾不能企及的虚实融合需求,因此也建构了诸多新的场景。例如当游客在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认知和联想产生了解圆明园原貌的动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需求场景,而AR可以在现实遗址的基础上还原出数百年前的壮观景象,因此可以说是需求建构了场景,AR内容满足了该需求,同样也参与建构了这一场景。
(三)感官要素
从感官视角而言,AR内容赋予人独特的视听体验。感官体验是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人只要活动,就会产生感官变化,人所身处的场景中一切元素都会对人的感官产生影响,换言之就是人无时不刻不在运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世界。新技术的运用先是改变了人的感官体验,其次才建构了新的场景。耳机的出现让人的听觉享受不再受到外界杂音的干扰以及不再干扰其他静默的环境和人,人们可以在图书馆、菜市场随意听音乐、打电话,建构了新的体验场景。因此,可以说感官体验的变化是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场景建构的重要因素。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下,AR内容传播则可以纵向提升人们的感官体验,以建构新的场景。AR所营造的虚拟人体器官构造模型可以在医学知识普及中发挥作用,相较于图片和视频而言提升了人们的感官体验,建构了全新的教学和医疗场景,普通人也可以随时随地立体、直观地了解医学常识。不仅如此,人们也在感官的变化中延伸出情感,这也是场景中最深层次的内容。
(四)交互要素
交互的本质是行为和活动,上文提到人的微观社会互动场域中包含人与人的交互、人与物的交互以及物与物的交互,而互动方式的改变和颠覆正是建构新场景的重要方式,因此,AR内容传播所蕴含的交互属性是建构场景的重要因素。AR内容的识别能力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赋能,而这种交互同时也产生了新信息与新价值,从而建构出新场景。以往传统的线下购物方式被电子商务所冲击,互联网上的便捷挑选与在线支付取代了线下的面对面的交互,营造了无接触的购物场景。AR内容中的识别与跟踪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真实空间中的虚拟模型,并通过个体之间的交互,来完成场景建构,这也是未来智能传播时代区别于传统物理交互、同时空交互的重要特征之一。宝马研发的AR HUD(Head Up Display)系统,将虚拟AR路况信息展示在风窗玻璃上,人们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等方式对AR信息进行交互操控,从而减少了低头看仪表盘所产生的驾驶风险,营造了新的驾驶场景和驾驶体验。
(五)价值要素
场景的功能之一是价值负载,新场景的建构必须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同时场景也承担着价值“放大器”的功能。产品设计者一方面在用户的使用场景中去寻找产品价值,另一方面又为产品的创新发展探索使用场景,因此场景与其中主体所蕴含的价值密不可分,主体的价值就是场景的价值,同时场景也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提升自身价值。美国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定义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次浪潮,每一次浪潮都完成了社会变革,每次技术革命都在不断地创造价值,而在第四次浪潮(智能文明)即将到来之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技术领域,即便AR内容传播还具备较大的探索空间,我们也已经感受到AR内容传播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其中蕴含的价值可见一斑。在广告营销领域,AR内容以其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和便捷智能的交互模式赢得比传统广告更多的关注;由百度公益和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用AR来记录和还原中华文化遗产,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以及对传统技艺现状的关注。
四、AR内容传播赋能场景建构的实现路径
AR内容传播赋能场景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在厘清AR技术能力与场景建构要素的同时,也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大众创作热情,寻求由量到质的转变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阶段可知,目前的AR仍然处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中所指出的“早期使用者阶段”。该理论认为本阶段的新技术使用者仅占所有人的13.5%,难以形成规模化内容以触达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不利于创新场景的建构。要想进行范围更广、价值更高的AR内容传播场景探索,就需要更多的内容去积淀和支撑。目前该过程还存在着一定局限,那就是内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内容生产者的创作热情难以提升。[6]这也对整个行业提出了挑战,要通过资本激励、建设内容平台、降低技术门槛等方式来共同作用于AR内容传播行业,寻求AR内容量到质的转变,以创新出更丰富的传播场景。
(二)探索未来技术能力,满足受众定制化、差异化需求
AR赋能场景建构不仅仅是内容驱动,也是技术驱动。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是被技术主导的社会,底层技术的研发将赋予AR更多的功能特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定制化需求。人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既是新場景价值被激发的过程,也是拓展用户使用场景的过程。此过程中,应用场景逐渐具备了商业特性,也就转化为了商业场景,具备了变现能力。因此,技术能力的扩充是一切场景拓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探索未来技术能力,才能满足受众定制化、差异化需求,才能建构更多更有价值的使用场景。
(三)打开社交风口,在人与人的交互中完成场景建构
社交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人在与他人的交互中获得安慰、建构自我以及享受娱乐。人类的“社交语言”经历了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的升级,并正在借助智能科技革命向未来的沉浸式信息载体过渡,AR内容传播利用其技术能力重塑了社交空间,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加立体和便捷,不仅提高了受众的使用体验,并且借助“共鸣—确认—参与—扩散”的循环社交模型建构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交场景。因此,充分发挥社交优势,进一步打开AR内容传播的社交风口,探索垂直领域的社交,是完成场景建构的重要方式。
结语
任何新技术、新范式的普及应用都不能独立于场景的范畴去探讨,这也是智能传播时代技术发展的要义。AR技术也是如此,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一旦其具有了提供信息的功能,就有了成为媒介的可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特性进一步探索使用场景,打通信息传播闭环,提高价值负载。要想探索更多的未来场景,更好地让AR内容为人类服务,就要在其技术特征的基础上,自信息、需求、感官、交互和价值五个维度去建构全新的场景。本文总结了AR内容传播赋能场景建构的三种实现路径,旨在抛砖引玉,以引发学界与业界的广泛探讨。
注释:
[1]吴声.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8.
[2]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 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30.
[3]杨雅,喻国明.试论技术现象学视域下媒介技术的在场效应[J].当代传播,2018(01):54-59.
[4]谭天.从渠道争夺到终端制胜,从受众场景到用户场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J].新闻记者,2015(04):15-20.
[5]赖黎捷,陈晨.移动视频时代购物节目的消费场景建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5):31-33.
[6]李康跃,果凤春.5G时代下AR对传媒内容生产环节的影响[J].东南传播,2020(05):46-48.
(作者:李康跃,武警后勤學院新闻文化室助理编辑;果凤春,武警后勤学院新闻文化室副编审)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