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红色记忆

    苏志松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工作生活了20多年,结交了许多终生难忘的朋友,其中最使我魂牵梦绕的是有“北方西子”之称的镜泊湖。

    如果说长白山是一位身姿绰约的白雪公主,那么,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和吉林省的天池就是她美丽的双眸,映日望月,顾盼生辉。而镜泊湖则特别脉脉含情,每当接近她,就会滔滔不绝地告诉你许多飘逸于湖光山色间的美丽神话传说,以及她见证过的那些闪光的足迹和雄健的身影……

    金日成过罗家湾

    一个叫复兴楼的小山村隐没在群山密林的怀抱中。屯子不大,却小有名气。因为这里曾居住着一位当年抗联的地下交通员柴和,盛传着他和多位抗联领导人风云际遇的传奇故事。镜泊湖不仅风光旖旎,在上世纪30年代,还曾是抗联第4军、第5军与日寇周旋并发生过激烈战斗的地方。

    柴和,祖籍吉林省舒兰县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免遭日本侵略军的袭扰,只身跑到镜泊山区的复兴楼谋生。先是耕种几亩薄地勉强度日,后来砍柞木杆子在离屯20多里外的镜泊湖畔搭起一座窝棚,即渔房子,每日下网捕鱼。这个地方叫罗家湾,是镜泊湖的一个湖汊,水深而阔。小窝棚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四围静悄悄,八方无人迹,春来山花烂漫,夏日水碧山青,恍若塞外的“桃花源”。这是光棍汉柴和的新家。就是在罗家湾,柴和有缘结识了抗日义勇军和抗联4军、5军的领导人王德林、李延禄,周保中等人,并多次划着他的小木船为抗联转送物资,传递情报,颇受抗联领导人的信任和敬重。

    由于常年与镜泊湖为伴,身强力壮的柴和水性十分了得,是远近知名的“浪里白条”。一次他为抗联送信,不巧被一帮日伪汉奸发现而追赶,他奋不顾身地跑到湖边,顺手折了一根芦苇管咬在嘴里,然后一个猛子扎进水中,在湖里不露头地潜泳数里终于到达对岸,安全地甩掉了“尾巴”,完成了抗联交给的任务。

    1936年7月的一天,柴和从一场酣畅的午梦中醒来,抻了抻懒腰,就下地抓起鱼篓走出窝棚,准备去罗家湾起网。他下的是“扒网”,当地老百姓叫“迷魂阵”,鱼儿游进去就出不来了。他用这种方法每天能捕捞二、三十斤鲤鱼、鳌花、重唇、狗鱼等,每两天装满了鱼篓,就背着到附近山村走街串户叫卖,换了钱顺便买些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用品,或者把鱼送给驻地的抗联战士改善生活。

    他走到罗家湾边,站在那里四处张望。夏日午后的阳光倾泻在草丛上,辣辣地扑面而来;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摇曳开放,湖风一阵阵掠过,沉醉于花的梦境。柴和俯身解开缆绳,握紧双桨,小船缓缓驶向“迷魂阵”,期待今天有更多的鱼儿“入瓮”。船近鱼网,柴和正待伸手,猛听得北面山坡上响起“叭勾叭勾”的枪声,他立即挺直腰身,心想可能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便手搭凉棚,举目远眺。这时,只见山下草地上一个人影以短跑的速度冲过来,到达罗家湾岸边。柴和一看,是一位20多岁很英俊的小伙子。只听他急切地喊到:“老乡,快过来,后边有日本鬼子……”一听是被日本鬼子追过来的,柴和料定是好人,便迅即划起双浆驶向对岸,那个年轻人未等小船停稳,就势一纵身跳上船尾,急道:“快划,快!”柴和心知情急,立即调转船头划着小船疾驰,不一会儿箭也似地冲进西侧的芦苇丛。在苇塘深处停下来后,小伙子噗嗵一声跳入水中,水深过腰正好可以隐身。此时,柴和说道:“小伙子,就在这儿猫着,千万别动。”说完便划着小船复出苇塘,慢悠悠的靠近“迷魂阵”。

    这时,他朝对岸一看确有三个日本兵发狂地追来,三个日本兵头戴战斗帽,脖子后各挂着一个钢盔,每个人手中提着一条长枪,刺刀明晃晃地闪着凶光。一看鬼子兵凶神恶煞的样子,柴和的一腔仇恨之火油然升起。就在四年前,1932年3月19日,由吉林省敦化县开来的日军上田支队600多人,分乘100多辆马车,向镜泊湖山区进发,在抵达柴和居住的复兴楼后,一名叫陈文起的村民被日军抓去带路。陈文起已知由李延禄(建国后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率领的抗日救国军早已在号称“墙缝”的小龙湾一带埋伏好,准备打一场伏击战。因此他故意找岔慢吞吞地走在前头。当日本兵进入伏击圈时,李延禄一声令下,顿时子弹、手榴弹像急骤的暴雨倾泻而下,刹时间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乱作一团。历经两个小时的激战,日本侵略军留下70多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后,纷纷抱头鼠窜。此役抗日救国军缴获了一批急需的战略物资,得到就地补给。战斗结束后,日军指挥官知道上了当,便抓住陈文起严刑拷问。陈文起坚不吐实,终被一群凶残的鬼子兵乱刀穿身,壮烈牺牲。柴和目睹了这惨绝人寰的血腥场面,将一腔仇恨埋藏心底。他常对人说:“日本鬼子太残忍了,文起是好样的,死得值!”

    当下,鬼子兵又出现在自己面前,该如何应对?柴和心想:硬拼肯定要吃亏,那样既保不住那个小伙子也保不住自己。还是跟小日本斗心眼吧……想到这里,柴和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尽管三个鬼子在对岸叽哩呱啦的狂呼乱叫,他硬是装着啥也没听见,只尽弯腰从扒网里往外捞鱼,然后啪唧啪唧把鱼扔进船仓里。希望以此吸引鬼子的目光,诱其不往苇丛那边张望,力避险情的发生。

    眼见柴和不理不睬,鬼子兵急了,其中一个竞哗啦一声拉动枪栓要开枪。柴和一惊,直起腰来,这才划着小船慢悠悠地向三个鬼子兵驶去。

    船刚靠岸,一个领头的鬼子一个箭步蹿上来,小船一仄歪差点儿翻个儿。那鬼子一把揪住柴和的脖领子:“八格牙路,你的良民的不是!”柴和回了声:“太君……”那鬼子急问:“胡子的,哪边的跑了?”东北人管土匪叫“胡子”,日本鬼子则把抗联战士称作“红胡子”。柴和闻听,镇定地答道:“胡子?一个的有,那边的跑了!”说着,柴和用双手比划着游水的姿势,示意“胡子”会水,已经涉水跑远了。

    日本鬼子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互相对视一阵儿,看样子不想再追下去了,只是站在岸边东瞅瞅、西望望。这时,一个小个儿鬼子突发惊叫:“胡子,那边的有!”他指的正是小伙子隐身的那片密层层的苇丛。

    柴和心里一震,暗道:“小伙子,这么一会儿就憋不住了,咋乱动呢!”可转念又一想,也许是鬼子瞎咋呼,便急中生智来个顺水推舟,指着那片苇丛道:“太君,那边野鸭子的有!野鸭子……”

    说来也巧,鸟也知音。柴和话音刚落,但见几只野鸭子扑楞楞地从苇丛中飞起,嘎嘎地叫着,扇着滴水的翅膀从三个鬼子的头顶掠过,就像向侵略者宣示威严和警告。这时一个鬼子就势“叭勾”一枪,想猎获野味,却连一根鸭毛也没打下来,只惹得他的同伙前仰后合地狂笑不止。

    一场穷凶极恶的追捕一无所获,几个鬼子兵似心有不甘。此时,他们盯上了镜泊湖的名产

    美味。三个家伙先后跳上小船掀开了鱼仓,扒啦来扒啦去,最后挑出两条各三斤多重的鲤鱼和一条满身花纹约五斤重的狗鱼,各自用刺刀挑着扛在肩膀上,然后跳下船,带着他们“战利品”循原路扬长而去。

    临走前,那个头领模样的鬼子还煞有介事地递给柴和一张名片,柴和不认字,不知此公是何方神圣。不过,这玩艺儿倒也有点儿用处。此后再有鬼子兵来袭扰时,柴和只要亮一亮名片,便会听到“良民的是”,每每化险为夷。为此,柴和常对人说:“我用三条鱼,换了一张护身符!”

    柴和伫立船头,直到三个鬼子兵走得没影了,才狠狠地啐了一口:“王八犊子,小日本!”然后飞起双浆直奔苇丛。

    “小伙子,没事啦,快上船!”

    “真悬哪!”男青年抓住船帮跃身上船,一边对柴和说:“我已做好了准备,如果鬼子来搜查苇塘,我就从后边冲出去……”

    弃舟登岸后,两人互通姓名后,柴和才仔细端详这个小伙子,个儿不高,长的浓眉大眼,一表人才,是朝鲜人叫“金日成”,不过20多岁就已是抗联的一位师长了。此后,柴和就管金日成叫“小金子”,金日成则称40多岁的柴和为“柴大哥”。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好友。

    在金日成脱下湿漉漉的衣服拧干、晾晒的时候,柴和忙着打点晚餐。他从船仓里取来一条大鲤鱼,麻利地刮鳞开膛洗净,在棚外的炉灶上湖水炖湖鱼;然后拿出他很久舍不得吃的一点白面和好,烙几张饼。油饼炖鱼!金日成真的是饿极了,吃得很多、很快、很香。两人边吃边唠,金日成讲了不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奋起抗日的斗争形势,预言有共产党的领导,有抗联战士的英勇作战,一定会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度过眼前的困难时期,就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晚饭后,金日成执意要连夜赶路,被柴和说服留下了。当夜,两人就挤在柴和用柞木杆搭起的床铺上,香甜地酣然入梦。

    夜,展开那巨大的羽翼,渐渐覆盖了四围的一切;月亮悄悄地躲进云层,星斗也忽明忽灭的闪烁着。

    金日成和柴和并肩而睡。

    第二天凌晨,在几声鸟鸣中柴和突然醒来,立即纵身下地,准备升火做饭,送客远行。却未料金日成正笑盈盈地站在床头,说道:“柴大哥,起来吃饭吧!”

    原来,金日成在天不亮就悄悄起来,架上火,边烤干衣服边把柴和淘好的小米焖上,把昨晚吃剩下的鱼热了热,及至柴和睁开睡眼,已是鱼饭皆熟,满棚飘香了。

    柴和见此情景,不由夸赞道:“小金子,真不愧是当兵的!”

    时间短暂情无限。早饭后,金日成稍坐了一会儿,见东天冒红,便道:“柴大哥,我要走了,再次谢谢你!以后我一定来看你……”

    柴和应道:“走吧,你有大事,不留你了。以后再来给你炖大鳌花。别忘了,我家就在坎上的复兴楼……”

    然而,镜泊一别,终未再见。全国解放后,柴和才知道金日成已是朝鲜人民的领袖。如果不是在镜泊湖柴和急中生智的成功搭救,不幸落于敌手的话,那么,金日成的个人历史恐怕要改写,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历史也可能改写。罗家湾永远铭记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刘少奇访人参园

    夏日的长白山不啻一座绿色的大观园,展眼望去尽是绿漾漾的山,绿漾漾的树、绿漾漾的草,还有充满奇幻色彩的绿漾漾的参苗。而今,那偌大的一片人参园不见了,散落在林间的脚印隐没了,可两位老人促膝长谈轻松而沉重的话音,至今仍清晰地回响在湖区人们的耳畔……

    那是1961年7月31日,晨雾刚刚散去,50多岁的参农刘玉成头戴草帽,穿着打补丁的小白褂,缓步徜徉在鳞次栉比的参棚间,细心观察人参娃娃的生长情况。

    突然传来一阵汽车马达声。刘玉成抬眼望去,但见顺着山间小路鱼贯走来几位装束不凡的客人。为首的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面容清癯,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另一位同样身材魁梧,戴着眼镜,极似学者,则是声名赫赫的随行刘伯承元帅。还有几位随行人员。大家兴致勃勃地走进人参园,这瞅瞅,那瞧瞧,新奇的目光陶醉在山影林岚中。

    几天前,刘少奇偕家人一起来到黑龙江省的镜?白湖小憩,下榻在镜泊山庄。镜泊山庄是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当时在校执教的苏联专家建造的避暑疗养胜地,后改称为“镜泊山庄”。山庄的别墅群,多系玄武岩砌墙的俄式木板房,风格淡雅而别致。别墅后面林木苍茫,前面不远处便是碧波荡漾的镜泊湖。每日清晨起来,刘少奇常见云雾缭绕,山峦披纱,不由赞叹:“我对镜泊湖的印象比庐山好!”

    听说镜泊湖畔有一处远近知名人参园,刘少奇便决定前往参观,了解一下人参的生长情况。

    来到一座三角形窝棚前,刘少奇主动和刘玉成握手:“老同志,贵姓?”刘玉成回答说:“姓刘”。刘少奇一笑:“咱们还是一家子呢!”刘玉成连忙搬来一个马扎子给刘少奇,自己则坐在一个木墩子上,两人相对而谈。这时,刘玉成为了缓解一下自己紧张的心情,伸手从衣兜里掏出一支自制的“大炮式”卷烟,然后取出一根火柴准备点燃。这时,只见刘少奇从衣兜里掏出一包“大中华”,从中抽出一支递给刘玉成:“来,你抽这个,我尝尝你的烟。”刘玉成接过烟,略显慌张地说:“刘主席,这烟你抽不了,里面卷的烟掺了锯末子!”刘少奇一愣,道:“你能抽,我就能抽!”

    顿时两支烟冒出了缕缕白雾,飘散林间,但味道肯定大不一样。作为一名边远山区的贫苦农民,刘玉成有生以来第一次抽到“大中华”香烟,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而作为一位国家元首,刘少奇能够“有幸”抽上农民自造的掺锯末子“香烟”,在古今中外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片刻后扔掉烟蒂,刘少奇起身走进三角形窝棚。里面是刘玉成搭的地铺,旁边搁着一个黑乎乎的饭盒。刘少奇躬身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两个拳头大的窝窝头。没等刘少奇开口,刘玉成抢先道:“这是椴树叶掺玉米面蒸的窝窝头,家里人送来的。”刘少奇“哦”了一声,紧蹙双眉,面色凝重,似乎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可能不曾想到,在中国的“大粮仓”黑龙江省,在塞北“鱼米之乡”的镜泊湖区,老百姓竟然也在吃树叶子、抽锯末子、穿破褂子……

    那正是全国大饥荒的年代。全国各地“浮夸风”到处刮,“放卫星”到处喊,错误的决策加上那位翻脸不认人的“老大哥”趁火打劫,把中国城乡的广大百姓可折腾惨了。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对此当然会有清醒的认知。就在来镜泊湖之前的同年5月,刘少奇风尘仆仆回到他阔别36年的桑梓故地——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考察。只见他熟悉的许多乡亲一个个面带菜色,身患浮肿,走起路来很困难,多数人不能下地干活,甚至有的人因饥饿而死,无疑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当年,把这一全国性的大灾

    难归咎为“三年自然灾害”,而刘少奇却有自己看法,他犯颜直陈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无疑是实事求是的结论。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是一位领导者极宝贵的政治品格。然而有句古话:文死谏,武死战。坚持真理就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几年后“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所遭受的种种令人发指的磨难与摧残。永远是中国人民挥之不去的痛。

    离开窝棚,刘少奇一行在刘玉成的带领下走进参棚,一畦畦参苗枝叶繁茂,拥翠摇绿。有些生长多年的已经结籽,一粒粒像晶莹的红宝石闪露其间。当刘少奇问怎样培育人参时,刘玉成回答:“种参是一件细活。先播籽育苗,等长大了,再整畦移栽。参苗得选那些根须壮、浆气足的。这样才能长成上好的人参。”

    “栽上后,多少年才能起?”刘少奇问。

    “一般得6、7年,最少也得5年。年头越多,人参的药效就越好。”

    “人参管理是不是挺难的?”

    “当然。”刘玉成回答道,“人参这玩艺儿挺娇性,侍弄不好就会出毛病。参畦得地肥土细,参棚须通风透光。冷了不行,热了也不行;涝了不行,旱了也不行。要是发生虫害,就得赶紧打药……”

    “想不到,种人参这样难!”刘少奇一声感叹,转脸对身旁的刘伯承元帅说:“把这些记下来,回去向大家宣传宣传,让常吃人参的人知道人参来之不易……”

    恰在此时,不远处传来一位女同志的喊声:“老同志,我可以进去吗?”

    刘玉成一愣神,不知是何人,冷言回道:“你要来,就进来呗!”

    闻此,刘少奇立即解释:“她是怕雪花膏味影响人参的生长。”

    “不怕的,快进来吧!”刘玉成这才知道喊话的是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据说,这是王光美第一次参观人参园,意兴盎然,步态轻盈,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随刘少奇走遍了每一个参棚。

    短暂的参访结束了。刘少奇与刘玉成紧紧握手道别:“谢谢你,老同志!”然后登车返回镜泊山庄。

    镜泊湖像一架长长的摄像机,把这历史的一刻摄录到那清澈的波涛中,辉映在塞北山峦的屏幕上。

    邓小平观吊水楼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潮音乍起,旖旎多姿的镜泊湖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原来的“镜泊山庄”向为禁苑,一般游客不得入内;80年代初,由黑龙江省政府投资,镜泊山庄对面的山坡上蓦然间崛起一座座褐灰色的小楼,群楼中间有曲径石阶,水池花坛,绿树掩映,一派苏州园林风格。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镜泊湖宾馆”。

    宾馆首位总经理陈凯,原是宁安县(现宁安市)的一位乡党委书记。履新不久,即亲自接待了纷至沓来的国内外宾客,其中最使他终生难忘并引为自豪的则是迎接邓小平一家人的到来。

    1983年8月6日,邓小平携夫人及子女来到镜泊湖,下塌在宾馆的望湖楼。顾名思义,此楼紧挨湖边,窗外是密层层的树丛,可见云松之苍劲,古榆之挺拔,白桦之潇洒,垂柳之婀娜;而且崖下就是浅水湾,波平浪静,水清沙软,是极好的游泳场。

    几经政治沉浮,炼就了邓小平坚韧的性格和务实的作风。下榻伊始,他就向有关人员宣布:此次来镜泊湖就是休假、休息、休整、不谈工作,拒会来客。这就使各级领导召集“秀才”精心撰写的丰富而翔实的汇报材料,全未派上用场。为此大家略感轻松又有点失望。因为大家无不希望趁此良机与邓小平近距离接触,亲耳聆听他的指点和教诲。不想被邓小平挡驾了。与此迥异的是毛主席当年走到哪里都不忘工作,老人家在北戴河、杭州西湖、韶山滴水洞等地休养时,不是召开高层会议,就是听取有关领导的汇报,不断发出各种“最新指示”……由此不难看出中共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截然不同的问政风格。

    邓小平是四川人,平素爱吃家乡菜,像回锅肉、扣肉、粉蒸肉等;此次来镜泊湖,不仅品味了镜泊湖的特产湖鲫、红尾鱼,还吃上了东北风味的大豆腐和酸菜。中午和晚餐要喝一点白酒,每日主食主要是距镜泊湖不远处出产的驰誉全国的响水大米,有时还吃一点玉米面、小米等粗粮。据邓小平的警卫、秘书介绍,邓小平的养生之道就是:饮食习惯好,饮酒不贪杯,心态常乐观,每天都锻炼,时时都用脑。来到镜泊湖宾馆后,邓小平常与人打打桥牌或下湖游泳,既锻炼大脑又锻炼身体,宁静以致远,缜密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和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大计。

    8月8日,邓小平搭乘汽艇游览观赏了镜泊湖的名胜景点。就像西湖有柳浪闻莺、三潭印月等八景一样,镜泊湖不仅有内八景还有外八景。邓小平观赏的是位于湖面两侧的内八景,就是白石砬子、城墙砬子、老鸹砬子、大孤山、小孤山、道士山、珍珠门以及吊水楼瀑布。如果说西湖八景是历代园林工匠奇思妙想构架起来的古典美,那么,镜泊湖八景则是源自鬼斧神工的天然美,绝无一点人工雕饰的痕迹。虽然粗犷,却多野趣。邓小平每到一个景点都要看个仔细,听陪同人员讲述有关景点的神话传说,不时地频频点头,脸上浮现出会心的微笑。

    在镜泊湖八景中,最具观赏价值或者最吸引游人眼球的无疑是吊水楼瀑布。

    但“镜泊飞瀑”不是年年可以看到的。受自然天象的制约,瀑布飞腾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盛夏的7、8月份;如果干旱少雨,即使是盛夏季节也“飞”不起来,呈现在游人面前的不过是一座“干瀑”,看不到任何奔腾壮观的景象。1979年8月27日,自称“出土文物”的著名老作家萧军第一次来镜泊湖,就失望地遇到了这种景象:

    “人道红罗女,居家在水帘;水帘今卷起,何处觅婵娟?”

    《红罗女》是镜泊湖流传久远的一则神话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湖水中藏着一条凶猛的恶龙,经常兴风作浪,搅得沿岸百姓不得安宁。更为可恨的是,恶龙经常抢夺民间美女作它的嫔妃,不知害死了多少良家少女。其时,湖边住着一位美丽的渔家姑娘,叫红罗女。她有一面神奇的镜子,是仙人送给她的,威力无比。当恶龙闻知红罗女美貌非凡,就强行要她去作自己的嫔妃。红罗女的未婚夫是一位勇敢的猎人,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气愤至极,竞而纵身跳入水中与恶龙搏斗。此时大雨倾盆,天昏地暗,搏斗多时猎人斗不过恶龙。就在情势危急的时刻,红罗女抱着那面宝镜,呼喊着情人的名字,从悬崖上跳入湖中助战。只见镜子一碰到水面,顿时金光万道,风停雨住,那条恶龙被击得粉身碎骨。胜利登岸后,这对情人相拥而泣,遂结百年之好。而其新房就是“吊水楼”。

    “水帘今卷起”,自然令人失望。但邓小平此次来镜泊湖,却看到了与萧军先生完全不同的景象。

    原来,镜泊湖就是一个巨大的水库,库容量是16.2亿立方米。这就是说,只有丰水年,上游来水多,水势漫过北湖头的大坝,才能溢流而下,在吊水楼形成撼天吼地的瀑布,像黄河壶口大瀑布那样的雄奇壮观。

    8月11日早餐后,邓小平偕家人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先乘车后徒步,踏着林间小路直奔吊水楼瀑布。

    瀑布位于北湖头出口处。落差25米,最大流幅可达400多米,崖下有一深潭;略呈圆形,直径70米,深约20米,称黑龙潭。潭的东岸有观瀑亭,西岸有慕俪亭,皆有石桌石凳,可倚可坐。邓小平徒步向瀑布走来,远远便听到雷鸣般的吼声,走近便见飞流狂泻。巨浪排空,宛若马蹄形的大瀑布蔚为壮观,正如一位诗人所吟唱的那样:仿佛银山突然倒塌,珍珠万倾滚滚抛洒,呼啸飞腾着的浪花,咆哮如狂奔的野马……面对此情此景,邓小平异常激动,脱口而道:“这是天下最美的景观!”

    邓小平来吊水楼观瀑,出现了一个很意外的情况。原来以为早晨8点多,外地大批游客尚难到达,邓小平观瀑不致受到干扰也更安全些。孰料来自吉林省图们、延吉等地的一群朝鲜族游客却早已捷足先登、舞姿翩翩了。警卫人员十分紧张,不知如何是好。但邓小平似乎很欢迎这批游客,几位穿着华丽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妇女,纷纷前来与邓小平握手、叙谈、拍照;邓小平高兴地把带来的西瓜、汽水等食品分送给朝鲜族游客共享。现场其乐融融,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这历史的一刻,很快在镜泊湖区传为佳话。

    休假的日子就要结束了。吊水楼观瀑回到宾馆后,总经理陈凯拿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请邓小平题字。邓小平兴致很好,提笔挥毫写下“镜泊湖宾馆”、“镜泊胜景”两幅墨宝,权作留念。邓小平年轻时曾在红军中办过报纸,刻过钢板,练就一笔好字。有的书法家称:邓小平的字是有别于宋徽宗书法的又一种“瘦金体”,此论当否,可以讨论,但邓小平的书体确呼透露着一种柔韧刚劲之美,一如他能屈能伸的顽强性格。

    吊水楼观瀑的当日午后,邓小平即启程返京。行前与大家合影留念,握手道别,然后登车离开了镜泊湖,离开了黑龙江,以吊水楼瀑布的宏伟气势,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