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幸福观探析

    李瑞

    摘要 马克思幸福观认为幸福是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创造与享受相统一的,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幸福,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探析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刻内涵和主要特征对于当今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 幸福观 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352

    “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幸福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心理体验。”幸福是人类一生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不断探讨的时代课题。不同时代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这其中,马克思幸福观给人的影响最为深刻和久远。新时代,人们在追求优质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因此,研究马克思幸福观对于人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一、马克思幸福观的内涵

    (一)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是能够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现实的人,幸福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是以现实世界为存在的基础,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之中,环境的好坏可以间接影响人们幸福感的获得。因此,必须把人置于现实的环境之中来考虑,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幸福。不同的个体对幸福的体会不同,只要获得自己眼中的幸福那便是幸福的。

    (二)劳动是幸福的实现路径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劳动,劳动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生活和获取幸福的基础,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所需要的东西,激发创造力和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物质生活资料是实现幸福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幸福的实现与享受又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创造出各种新鲜事物,造福于人类,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度索取各种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损害了后代人的幸福,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个人的幸福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实践和满足。因此,劳动是幸福实现的途径,也是幸福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最终目标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含义,也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使自己在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才有可能获得幸福。人能够从事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进行,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下层社会的普通劳动者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状况,实现幸福。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被资本家所剥削压迫,自己通过辛勤劳动所产生的劳动成果并不属于自己,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对劳动者而言,机器化大生产带给劳动者的只有不幸,所以,只有在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才有可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从中获取幸福。二、马克思幸福观的特征

    (一)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具有优越外在条件,不一定获得幸福;但缺少一定的外在条件,肯定不能获得幸福。”物质条件是实现幸福的最基础条件,但绝不是将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幸福更加注重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物质与精神二者互相促进:丰富的物质生活为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提供物质支持;丰富的精神生活为进一步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对人来说,幸福不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享受,物质享受是短暂的,精神享受是持久深远的。马克思幸福观认为幸福的真正源泉是劳动,真正的幸福是二者的共同丰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反过来人类社会推动了人类幸福的实现。

    (二)个人与社会相统一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发展要靠每个人的努力,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全人类谋幸福是马克思幸福观所重点强调的。个人幸福是建立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社会幸福既是基于社会个体的反映,也是基于社会整体的存在,个人幸福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生产实践活动,也依赖于其他因素。因此,个人幸福的实现需要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个体幸福反映社会整体的幸福程度,并不断充实和丰富社会幸福,促进社会幸福多元化,当社会整体幸福与人类个体幸福相冲突时,要坚持社会幸福至上的原则。社会的发展可以促使每个人发挥其聪明才智,使社会财富整体上得到发展,使人类共享社会财富。

    (三)劳动与创造的统一

    在私有制支配的社会,劳动发生了异化,工人创造的劳动财富并不能为工人自己所拥有,无偿的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越劳动,就越受剥削和压迫,劳动给工人带来的是痛苦与折磨。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劳动不再异化,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其劳动成果。劳动是体力与智慧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基础的物质资料,还提供了其他的必备要素,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劳动与享受二者互为条件和动力,劳动是享受幸福的基础,通过劳动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解放,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理解幸福、体会幸福。马克思还认为每个劳动者都有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力,人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不能将享受与享乐等同起来,更不能提倡享乐主义,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迷惑之中,应该先劳动后享受。

    三、马克思幸福观的现实启示

    (一)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坚持科学的幸福观

    学习马克思幸福观,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为实现幸福指引正确的方向。幸福与不幸既然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幸福。新时代的今天,人们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却常常感到不幸福,现实社会中很多年轻人将追求幸福看作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因此,要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合法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体现其个人社会价值,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感受幸福。更加注重人们精神世界丰富和建设,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获得财富的途径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手段要诚实,经营要合法,在个人获取幸福之后,要坚持共同幸福的原则,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获取幸福,提升社会的整体幸福度,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这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坚持通过合法的途径、辛勤的劳动实现幸福,从而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发展多元文化,丰富人们精神世界

    文化是一种隐形的力量,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人们对精神世界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其精神需求。实际上在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往往不同步,国家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接纳和吸收不同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多元文化,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鼓励人们追求主流、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的文艺、影视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人民提供价值引导,成为支撑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发扬传统美德,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修养,帮助人们摒弃错误的观念,通过丰富的精神文化,孕育出健康文明的新生活方式。

    (三)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们幸福指数

    马克思幸福观告诉我们个人的幸福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获取幸福的重要保障。当前人们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生态问题日渐凸显,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异常、空气质量下降等生态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人们若将自然界作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那么不久的将来人类生存的根基将不复存在,更谈不上幸福。优美的生活环境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绝不是背道而驰的,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绿色价值观,鼓励全社会积极践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持人民是幸福的主体,自觉践行马克思幸福观,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营造优美的环境,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同幸福

    马克思幸福观强调个人幸福要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这就启示我们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世界总的趋势是和平的,但是有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充斥着战乱、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发展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因素,面临着各种共同挑战,各个国家必须共同行动起来,为建设美好和平的世界而努力。利益的相互融合使人们对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是满足粮食安全等基本的物质生存资料,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各个国家联合起来,才能应对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各种问题,只有维护共同利益,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利益,实现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幸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世界文明相互交融,一个国家的安全必然与全世界的安全有关,一個国家想要让自己的人民感到幸福,就必须帮助其他国家的人们实现幸福。中国以及世界各国都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恐怖主义等,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世界的幸福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