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幻作品阅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孙沁园
[摘 要]科幻作品是中高年级学生特别喜欢阅读的文学样式。但是,在阅读中,他们或只关注作品的幻想内容,或只是浏览其故事情节。为此,教师要通过时间轴架构法、思维导图法等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脉络;要通过和已经实现的科技做比较、和相类似的科技做比较等,引导学生将科幻和现实相勾连;要指导学生对科幻内容进行考据、辨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科幻作品中获得系统思维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科幻作品;系统思维;比较思维; 批判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10-04
科幻作品的内涵丰富,不仅包含幻想,而且包含科学元素,乃至对现实的观照,是小学生尤為喜爱的文学样式。而小学生阅读科幻作品,往往局限于幻想层面,或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情节,或只是惊叹于某种奇妙的幻想。在阅读时,他们很少关注作品的全貌,没有去探究其科学元素,甚至也不和其他作品、现实生活相比较,得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借助阅读科幻作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可行的,又是必需的。
这里的思维能力,特指学生在阅读科幻作品过程中,通过语言的积累运用,获得系统思维、比较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发展,同时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品质也得到提升。
一、 理清脉络与框架,发展学生系统思维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虽然他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各不相同,但是读完一篇小说后他们都产生表达欲望、交流动机。我们经常见到学生自发交流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者人物,但只是碎片式的、肤浅的。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言:“每一本书的封皮之下都有一套自己骨架。作为一个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科幻作品后对它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呢?我们可以利用时间轴、思维导图甚至表格等阅读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理清作品的脉络。
(一)时间轴架构法
对相对简短的作品,我们可引导学生用时间轴的方式理清其框架。例如,《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短篇科幻作品,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展开故事叙述。阅读时,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时间轴的形式,理清时间顺序,让学生对小说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图1)
(二)思维导图法
这是一种较常用的梳理文章脉络的阅读工具。对篇幅相对较长、关系较复杂的文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先找准主干(核心人物、核心事件),再找出与主干关系密切的事件或者人物,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在学生阅读《白垩纪往事》这篇小说时,我指导他们运用上面的步骤,边阅读边绘制思维导图。(图2)
从导图可以看出,《白垩纪往事》以恐龙和蚂蚁为双核心角色,以相互间的合作与分裂为核心事件,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章节目录法
对情节比较复杂的作品,除了采用导图式理清其框架外,还可以用章节目录法进行故事的把握。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就是一种以章节目录概括其情节的体裁。学生在读科幻小说时以章节目录法梳理小说情节,不失为一种看清作品框架的好形式。比如,图3,学生通过摘抄章节的关键句,厘清了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地点的变换过程,串联了小说的主线索。
二、 勾连现实与科幻,发展学生比较思维
科幻小说与一般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有着源于科学又高于科学的奇妙幻想,既有注重科学设想、向往未来的“硬”科幻,又有富含哲理、警世之意的“软”科幻。小学生在阅读科幻作品时会产生两种误区。一是由于年纪及认知的局限,他们对科幻小说所写的内容信以为真;二是刚好相反,他们认为既然是幻想小说,就和童话一样是骗人的。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科幻小说,既从中汲取科学的营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区分现实与科幻的不同,我在阅读指导环节运用比较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一)与已经实现的科技做类比
如,《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一本奇书。小说的主人公小灵通来到未来城,看到许多奇妙的事物。而这些在当时看来奇妙的事物,经过半个世纪的科技发展,已经变为了现实。在阅读时,我启发学生将文本中的科学元素与现实中已经实现的科学技术做类比,通过列表形式将它们展现出来。这样,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迅速,更感受到科普作家叶永烈的伟大。通过阅读和查找资料,学生在小说中发现了很多已经实现的高科技。有一个学生列出40项已经变为现实的未来城中的科技产品。(图4)
从图4中不难看出,小学生更擅长按顺序查找,他们按照页码列出各种科技产品,并与现实进行对比,寻找科技产品与现实物品的异同,列出现实中此类物品的用途。这样,在与现实的观照和勾连中,学生的比较思维得到了发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二)与相类似的科技做类比
在科幻作品中,有一些经典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显然是潜水艇的雏形,但与今天的潜水艇相比又有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文字,进行了形象的再创作,将小说中的鹦鹉螺号与现实中乃至其他小说中的船体形象做了对比,达到了迁移和独创的目的。(图5)
(三)与科技的变迁史做对比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被称为硬科幻(Hard SF)。而我们知道,人类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发明,都有着不断变迁的历史。阅读科幻作品时,如果能以科技的变化发展为线索,纵向感受科技的进步,就会促进学生比较思维的不断发展。
如,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一文,推动情节发展的硬科幻除了“落日6号”地心飞船以外,那双可以自由佩戴的“眼睛”也是重要的硬科幻元素。这双“眼睛”似乎比如今流行的VR眼镜更神奇,可以传感声音、色彩,甚至味道。那眼镜的变迁史是怎样的呢?学生经过搜集和整理信息,或者用文字或者用图文的形式展现了眼镜的发展历史。(图6)
三、 指导考据与辨析,发展学生批判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就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幻”展开讨论,但莫衷一是。其实,科幻小说始于科而胜在幻。因此,对读者来说,一方面科幻小说可以拓宽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更应该从科幻小说中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加以考据和辨析。
(一)通过考据,培养思维严谨性
考据,体现了对科学的严谨态度;辨析,体现了辩证的批判性思维。网络为学生学会考据和辨析提供了便利;而在阅读交流阶段,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则为学生寻找考据方向提供了平台。
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后,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研究热情格外高涨。除了其中的人文情怀让学生燃起爱国热情外,“移动地球”这个看起来很硬核的科学幻想也是学生讨论的焦点。因此,我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探究地球去流浪的可能性。有的学生根据洛希极限的考据得出了其实现可能性为零的结论。且不管此结论是否成立,在考据并推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得到了切实的提升。(图7)
(二)通过辨析,培养思维发散性
除了用已有的理论考据科幻实现的可能性以外,对书中观点的质疑和批判也是阅读科幻小说必备的高阶能力。
为了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能力,辩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阅读《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学生除了找到很多神奇的预言外,还发现了书中的一个与当今时代相悖的价值判断。转基因食品早早出现在科幻小说家的笔下,并且作为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之一被展示给读者。小灵通在做客铁蛋家时,吃到了各种人造食品;未来市的居民还给小灵通品尝了通过基因技术改造的蔬菜。但是,现在人们对人造食品的艳羡已经渐渐转化成了怀疑。转基因、反季节都成为人们质疑的科学技术。那人造食品究竟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灾难呢?学生各执一词,在查找相关资料后,他们展开了一场辩论。
无论是考据式阅读还是思辨式阅读,其指向性是明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带着问题走进科幻小说,带着思考走出科幻小说。
综上所述,在浩如烟海的课外阅读素材中,多在科幻类小说领域停留片刻,学生便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教师在推荐科幻类小说时应多提供阅读工具,这样学生在閱读时就不会止步于情节,他们会带着研究探讨的眼光阅读。这样的阅读,让学生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上都得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付千真.语文专题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例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9(13).
[3] 杨宗亮.比较阅读,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J].山东教育研究,1994(02).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