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及防范对策分析

    张怡

    摘要:随着互联网舆情环境的进一步演变,高等院校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高发区、敏感区。特别是高校领域学术不端、师生不当言行等负面舆情高发,对高校日常管理和舆情引导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高校应高度重视易发负面网络舆情引导处置,不断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注重从根源上管控舆情。同时高校也应强化媒介素养,切实做好易发负面网络舆情的预警和防范。本文主要从高校领域易发的网络舆情风险提出管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 负面舆情 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负面舆情一般指有关领域、单位、个人发生的负面事件所引发的舆情。负面舆情的引导和处置是一项特特殊的重要工作,考验着有关方面的舆情引导工作水平。负面舆情若处置得当,负面舆情也能转化为正面传播。若处置失当,则会造成“火上浇油”的被动局面。而涉及到高校的负面舆情,容易被互联网无限放大。负面舆情所暴露的高校内部存在的问题,经过网络的炒作和夸大,容易使高校形象受损,使高等教育公信力大打折扣。

    一、高校易发负面网络舆情分类

    师生学术不端行为舆情。高校师生学术不端,包括剽窃、篡改或伪造学术成果等方面,该类负面舆情对重点院校、知名院校影响尤其不利。如2019年某明星因“不知知网”舆情事件,致使多所涉事知名高校陷入舆情漩涡。2020年初,某研究院研究员被爆发表于某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大篇幅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引发重大负面舆情。

    师生不当网络言论以及师风师德舆情。高校师生在网络上有意或无意发表了不当言论,或有关不当言论、师风师德问题被网络曝光,都极易引发严重负面网络舆情。如2020年7月,广东某重点大学一副教授在网课直播时在微信电脑端与人聊天出现不当词汇,引发舆情关注。

    校园内部管理不当舆情。高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因决策不足、考虑不周,个别不人性化、反常理的管理、服务举措或制度规定,经网络发酵,也能形成较大的网络舆情。如2019年山东某大学“学伴”事件、内蒙古某大学因“女博士宿舍床上放置玩偶遭学校通报批评”等。此外,因高校安全设施故障、内部管理疏漏导致大学生伤亡、大学生食物中毒、传染疾病等管理失当事件,与大学生安全与基本权益密切相关,也特别引发舆情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高校因校园疫情防控措施而产生的负面舆情也进入了一个高发阶段。

    涉高校师生重大安全事件舆情。此类事件本身具突发性,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容易在短时间内对网民情感形成冲击而发酵成热点舆情。短时间内对公众情感形成冲击,通常会发酵成为热点舆情。如2019年8月发生的南京某高校女学生独自赴青海格尔木无人区旅游失联事件,2020年7月发生的江苏女大学生赴云南旅游遇害事件等。

    涉高校恶性事件舆情。此类舆情主要包括涉及高校师生的典型刑事案件或者高校对相关案件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舆情。较为典型的案例为浙江某重点高校努某某强奸案。

    高校重要庆典活动中的低级错误造成的舆情。高校特别是重点、知名高校在举办校庆等重大庆典活动时出现的低级疏漏、错误而形成的舆情。如2018年,北京某大学校庆上校领导致辞读错字。

    二、高校易发负面网络舆情预警及防范建议对策

    (一)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平台矩阵

    1.搭建官网平台,及时发布可靠准确的信息。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等新媒体矩阵,形成稳定的传播引导渠道。高校官方网络平台享有对校园相关事件某种意义上的解释权和定义权,具有相对权威性。当校园舆情负面舆情发生时,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充分调查、核实、处置的基础上,在官网矩阵上发布令人信服的信息,及时化解舆情连锁反应。

    2.建立传播队伍,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壮大网络信息传达链路,确保正面引导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及时性、纵深性。校内师生离校园舆论场最近,对校园负面舆情的引导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应注重日常工作中,形成从学校到各院系、各年级和班级、各师生的信息传播链路体系。当负面舆情发生时,在正面引导阶段,可充分发挥高校师生人数的优势,让理性之声在第一时间占据主动和制高点。

    3.畅通沟通渠道,确保学校与学生群体交流无障碍。综观各类因内部管理造成的舆情,其重要因素为校方与学生群众沟通不充分,学校管理与学生利益不平衡。如果没有统一认可的官方正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切实需求,大学生往往会通过网络宣泄不满情绪,或者放大学校在管理上的不足。因此,学校需要开通多种渠道来倾听学生群体中的不同声音和看法,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比如投诉信箱、学生座谈会、校长接待日等。

    (二)开展重点领域预警工作

    1.排查舆情风险。做好舆情引导和管理,出发点是消除负面舆情,而根本目的是防止负面舆情。防止负面舆情出现,根本方法就是切实优化学校方方面面的教学、育人、管理、服务等工作。要针对一个时期内其他高校出现的舆情问题,举一反三,深入分析相关舆情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落实责任等措施。

    2.加强舆情监测。建立舆情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健全高校舆情案例库,系统梳理、分析相关案例的共性、个性,定期评估一个时期内学校舆情的易发、多发领域,及时制定负面舆情的处置预案和流程,将负面舆情消除在萌芽阶段。高校可以模拟易发的负面舆情事件,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突发舆情和疏导网民情绪的能力。

    3.补齐管理短板。要针对当前高校领域出现最多的负面舆情类别进行针对性防范和管理。比如,为防范师风师德舆情、师生网络言行舆情,应多方式深入开展师风师德建设,有针对开展规范教职工个人言行、规范网络言行专题教育;为防范校园安全和涉刑事舆情,应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应健全相关管理机制,维护干净的学术环境;为防范学生网络言行舆情,应通过“大思政”的手段,全方位加强思政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三、高校易发负面网络舆情应对原则

    (一)谦虚对话的互动性原则

    在高校负面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尊重网民的言论表达权,采取柔和、谦虚的沟通方式,渐进式地实施舆论引导工作。一方面要強调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而不是填鸭式、暴风式、教训式。另一方面要运用贴切平实的语言,谨言慎行,有技巧地设计贴近网民的语境,使用合适的语言,引导舆论回归理性、客观。

    (二)及时回应的时间性原则

    高校必须尤为重视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原则,从而科学地掌握时间,防止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局面。当舆情事情发酵后,关注度、“热搜度”上升,引来媒体和自媒体的大量传播,难免出现传播失焦或真相偏离的情况。因此,一方面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知道”转变为“从我这里知道”,积极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则要掌握舆论传播的规律,遇到负面舆情时,第一时间无法给予满意回应的,不应选择沉默,而应主动回应事件进展,争取网民理解与支持。遇到舆情中暴露出实际问题,不遮丑,不护短,冷静客观处置,为社会树立高校实事求是的表率形象。

    (三)扎实处置的有效性原则

    针对负面舆情暴露的问题,切实落实整改、改进措施。健全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效工作机制,将舆情引导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推广开来,全面提升舆情应对和引导水平。

    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是各高校常态需要开展的工作,对高校各项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有关主体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预警及防范。应紧盯各类易发、多发负面舆情多方式发力,做好线上的引导、处置、防范,也做好线下的日常管理服务,营造清朗、健康的高校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杜少波.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 2018(26) .

    [3]施丽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