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牛场血液原虫病的诊断报告
黄涛 谭召军
摘要:对贵州省某规模化养牛场出现临床症状的奶牛29头进行血液原虫检查。结果表明,所送检的29头奶牛的血液样本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原虫的感染。感染血液原虫的种类包括附红细胞体、牛巴贝斯虫及牛环形泰勒虫。发病奶牛场进行治疗之后,疫情得到缓解。
关键词:血液原虫;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3-0050-01
血液原虫病是根据动物的病原原虫的寄生部位命名[1]。牛血液原虫病主要为动物梨形虫病,由顶复门(Apicomplexa)、梨形虫纲(Piroplasmea)中的巴贝斯科(Babesiidae)和泰勒科(Theileriidae)原虫所引起一类血液原虫病,并包括易与梨形虫病混合感染的牛的红细胞的边缘边虫(Anaplasmamarginale)和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病[1-3]。该类病在世界各地流行,我国各地也常有发生,造成畜牧业巨大经济损失。临床上常常引起牛羊的高度贫血,黄疸,高热,巴贝斯虫亦能引起血红蛋白尿[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无菌采集贵州省某发病牛场牛静脉血液样本29份。
1.2方法
1.2.1流行病学调查 对该养殖场进行发病牛的流行病学调查,记录结果。
1.2.2临床症状观察 对规模养牛场的29只发病牛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并记录结果。
1.2.3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从牛静脉无菌采取肉牛血液制成涂片,经甲醇干燥、固定和姬姆萨染色后镜检,观察虫体形体、大小和位置,判断有无血液原虫并确认血液原虫的种类。
2结果
2.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养牛校区牛存栏约2 000头,其中本地黄牛有1 000头左右;、外地引进黄牛约1 000头。牛场自2013年8月开始出现以上症状。养殖方式兼有山地放牧,且根据贵州省调查血液原虫常发生于5~10月。
2.2临床症状
牛只出现咳嗽,体温升高至40.5℃,呈稽留热。病牛初期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行走无力,喜卧地。反刍缓慢,便秘或腹泻,渐行性消瘦。部分病牛排黑褐色恶臭粪便,少量病牛卧地不起。但是未出现死亡。
2.3实验室检查
经实验室检查,21头血推片初步诊断为梨形虫,其中严重感染有5头,其他均为中度或轻度感染;29头均有不同程度的附红体感染,其中有严重感染有8头,染虫率80%以上,其他为中度或轻度感染,并有五头有溶血现象。
3讨论
在临床上,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可做出对于血液原虫的初步诊断。血液原虫可以通过血涂片检查、血清学检查包括间接荧光抗体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实验和乳胶凝集等方法,并且可以通过建立PCR方法诊断血液原虫病。其中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分析,结合实验室血涂片检测可以快速做出诊断。血涂片检测实验简单,快速,结果直观,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并且适用于基层广泛推广。
巴贝斯虫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生流行。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传播媒介蜱的消长、活动密切相关。由于蜱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具有地区性,因此血液原虫的发病也有明显的结节性和地区性。
贵州省为牛巴贝斯虫与牛双芽巴贝斯虫的流行区域。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贵州省肉牛养殖场的血液原虫病种类主要为附红细胞体病、巴贝斯虫病、双芽巴贝斯虫病、无形体病和瑟氏泰勒虫病[5]。在本次病例诊断中主要为无形体和牛双芽巴贝斯虫。与贵州省血液原虫病的流行种类吻合。
血液原虫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常见血液原虫病多集中在5~10月发生,与蜱出没的时间一致。且以附红细胞体病、巴贝斯虫病及双芽巴贝斯虫病的感染发病率较高。进入夏秋季节,蜱活动加强,牛群外出放牧时间增长,这都容易造成血液原虫病的感染与扩散,这对贵州本省发展生态畜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夏秋季节应当注重改善圈舍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如发现饲养的牛高烧不退,消瘦快,应及时进行血涂片检查,更应注意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发病牛立即隔离治疗,早期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宋铭忻.张龙现.兽医寄生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国清.兽医寄生虫[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3]蒋金书.动物原虫病[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本社,2006.
[4]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5]冯 杰,主 性,杨政江,等.贵州规模化养殖场肉牛血液原虫病感染情况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0):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