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内涵

    李丹青+殷路路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提出是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为思想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新成果为哲学依据;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为现实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遵循,彰显着我国发展的深刻逻辑内涵。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思想核心;哲学依据;现实基础;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思想内涵,是新时期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先导和科学指南,也是对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道路、发展形式和发展目标的集中体现。

    一、五大发展理念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为思想核心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以准确把握执政规律为基础带领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凸显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

    (一)理论创新规律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无数困境和考验面前仍然屹立不倒,一往无前,其关键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在思想理论上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九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每一次胜利都是伴随着党的思想理论的巨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基础上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到五大发展理念等治国理政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把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规律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以及保证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源泉。

    (二)执政兴国规律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五大发展理念恰好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把握执政兴国规律的最新体现。规律是思想理论,规律也是实践道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过程中,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在追求科学、民主、法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

    (三)以人为本规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决定的,而人心向背也永远是决定我们党生死存亡的核心要义。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有新论断新思考,更要求我们党牢牢抓住和把握以人为本、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个根本执政规律,这也正是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理念在全民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体现。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发展、扩大开放、人民共享,都是“从群众中来”:以集民意、聚民心、合民力为支撑;最终“到群众中去”:将发展成果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二、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新成果为哲学依据

    作为新时期引领我国发展科学指南,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哲学依据,并进行创造性运用。

    (一)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规律性思维为哲学依据

    五大发展理念根植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实践中,是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哲学思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新创造。思考社会发展问题的前提是充分认识与把握规律。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思想为核心,将我国现阶段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的自觉活动辩证地统一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念。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以我国现阶段国情为“实事”,进而“求”其中的规律性,即以创新为动力、协调为方式、绿色为底线、开放为补充、共享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观。

    (二)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系统性思维为哲学依据

    当今世界是开放互联包容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个整体永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完善的系统,五大发展理念首先从国内发展系统性的角度出发,以协调发展为手段,统筹国内地区发展、城乡发展和各行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发展质量与速度,匹配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看作由多个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提出开放共赢的新理念,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结合点进一步拓宽,开辟国内国际联动发展新路径。

    (三)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目的性思维为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任务指向,以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享成果为目标要求,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共享发展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出发点,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目的的落脚点。习近平同志历来强调“将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这本身就是发展的目的,十三五时期更应坚定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的目的性,坚定更新发展理念和变革发展方式引领的未来的导向性,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方法真正落实到为人民谋利益而发展的目的中去。

    三、五大发展理念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为现实基础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剖析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结构僵化以及发展成果不均的现实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发展动力不足的特征

    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位置,这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以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我国总体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导的低层次产业结构和以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也已经不能给我国经济带来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在新常态下保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引领发展的源动力就是创新。只有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推动创新作为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的首要因素,最大限度的释放我国社会创新潜力,才能确保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结构僵化的特征

    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所针对的正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及方式僵化、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以及经济发展在地区、城乡、产业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从处理好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的关系,以全面系统的发展为目标,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注重平衡发展结构,努力解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异,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进步,在不断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水平。绿色发展旨在改变我经济国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结构及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量过大、能源面临枯竭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从低效率高消耗的发展结构转向高效绿色安全的发展结构,既要创造“金山银山”,又要保证“绿水青山”。开放发展只有“进行时”,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与之相比,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开放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只有进一步将对外开放推向更高更宽层面,才能准确把握全球发展大势和国际国内形势,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三)发展成果不均的特征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出的科学发展理念。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因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现象频发、社会教育医疗等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发展成果分配不均的现象逐渐凸显,使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缺失,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任务的顺利实施。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等民生工程,从根源处解决发展成果不均的阶段性问题,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型发展。

    四、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遵循

    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遵循人民主体地位,共同凝聚深化改革的恒久合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一)发展依靠人民,凝聚改革合力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的最新概括与提炼。”[2]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的发展理念即是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方式方法的根本导向。创新需要“人人动员,万众创新”,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架构、塑造新的发展体系都要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为基础。协调不仅要求政府管控和市场调节,更要求全社会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主动形成良性互动体制机制,立足于地区发展实际差异,真正统筹解决以人民利益为主题的矛盾问题。绿色发展是转型要求,也是转型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真正途径是改变人民群众的整体思想观念,打破“逐利”发展的传统思维,使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充分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利益与环境的内在关系。与此同时,开放发展是深化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形成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格局要给予民营企业等民间主体力量以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凝聚“走出去”的社会合力,推动深化改革进程内外互通。

    (二)发展为了人民,共享改革红利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共享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启始点和归宿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四种发展理念的目标指向,也是遵循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最终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通过促进就业公平、教育公平,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实施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将改革红利更加公平更加广泛的分布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把发展的理念、方法和目的统一到人民群众这个主体中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不竭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作者简介

    李丹青(1992年-),男,山东临沂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殷路路(1990年-),女,山东济宁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