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与《东邪西毒》《大话西游》的横向艺术美学批评

    张智昊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部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影片问世,这些影片虽然关键线索均为反叛、降魔、释厄,但是,不同的改编却在这一关键线索之外,进行着基于搞笑、动作、魔幻、爱情等的闪展腾挪。《悟空传》即是这样一部在商业大片模式驱策之下基于原著大胆改编的影视作品。《悟空传》是新丽、磨铁、三次元等联合推出的一部奇幻影片,编剧今何在以敢犯天颜的抗争意识,向观众诠释了转绕着悟空反叛、抗争、爱情等情节的曲折动人故事。

    一、《悟空传》基于文学性的横向美学批评

    (一)《悟空传》基于文学的整体架构改编风险

    《西游记》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杰作,这部作品以四众一马合为一个人,这个人心猿(悟空)意马(龙马),情欲(悟能)性善(悟净),且共拥一个集贪、嗔、痴的戒、定、慧规训为一体的三藏凡胎(悟空、悟能、悟净)。这就为针对《西游记》的进一步改编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围绕着《西游记》这部著作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亦极为丰厚,对于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其改编与创意尺度的拿捏和分寸把握都极难掌控。因此,针对《西游记》的改编难度较大,并且,与文字的纵横捭阖大相径庭的是,映像的表达反而更为具象化,从这种意义而言,映像的具象性高的同时其局限性亦高,相较而言文字却是可以任由想象无极发挥的,同时,《西游记》这部名著有着极简式的二元对立架构,因此,无论是打乱既有架构,还是嫁接、创制架构都有着较大的风险。[1]

    (二)《悟空传》基于文学的故事性批评

    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都不能成为过度弱化故事的理由,甚至一部后现代30秒的广告,都需要一个短而有力的故事作为必要的脉络支撑,可见,一部影片的故事性,往往决定了全片架构下的线索性、脉络性、情节性。后现代商业娱乐巨制中,随着视效的强悍介入,视效与动作时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反而对故事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恰恰如《悟空传》改编者今何在所言,在更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更完整故事的压力亦随之而越来越大。客观而言,在故事性方面,《悟空传》与《大话西游》和《东邪西毒》的差距较为明显,而最主要的差距就在于,《大话西游》和《东邪西毒》都以映像的视觉语言光影,编织了一个具知识性、情感性、仪式性的故事,且故事的脉络性、线索性、情节性等均能够使得观众较为深度地渗透、沉浸、移情于其中,因而与上述两部影片相较,《悟空传》显然是相形见绌的。

    (三)《悟空传》的文学艺术美学批评

    《悟空传》的原著基底《西游记》有着纯文学意义上的原生鲁棒性,也就是说,《西游记》本身就已经具足一个好故事的文学基底,有这样强健的文学文本魅力支撑的映像,显然应更具视觉意象吸引力。而由于商业化的原因,《悟空传》的编剧今何在亦直言,这部影片从创制之初起,即未将其视作文艺片。此即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具体从《悟空传》剧本改编的文学逻辑性,客观而言,的确如绝大多数观众反映的那样略显牵强,甚至多处令观众有出戏之感,这显然是这部影片的致命伤。并且,影片植入了过多的硬性说教式语言,这些硬性说教语言,当然远不如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移情感染,更易触及到观众的灵魂。而对比《东邪西毒》与《大话西游》两片,由于二者均以原著的文学性与改编的文学性为依托,且均在文学逻辑的大范畴之内,加以艺术化演绎,因此,二者的文学艺术美学展现得均较为充分。

    二、《悟空传》基于艺术性的横向美学批评

    (一)基于剧情节奏的横向艺术批评

    《悟空传》全片的艺术性有待商榷,具体到剧情方面,我们看到,在剧情节奏的衔接上,《悟空传》中的剧情节奏衔接显得较为稚嫩。例如,在悟空大闹天宫与杨戬对战一场戏中,杨戬的出场即过于拖沓,怔怔然的表情即长达3秒钟,显见是剧情节奏与剪切工作方面不当所致。而在杨戬一拳击在金箍棒上力敌悟空之后,给到无足轻重的观战者的镜头时长亦过长,这就使得这些辅助镜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喧宾夺主的问题。同时,在表现杨戬这一拳的力度上,亦有着过分突出杨戬而弱化悟空之嫌,并且,悟空在受杨戬这一击之后,再次从废墟中走出来的时间更是长达数十秒,这样的剧情节奏可以说是极大地削弱了影片意蕴。而同样存在长镜头的《东邪西毒》,则以艺术化的意识流弥合了长镜头时长过长等问题,《大话西游》则以搞笑对白,与搞笑动作弥合了长镜头时长问题,三者相较,显然《东邪西毒》与《东邪西毒》在艺术性处理方面明显技高一筹。

    (二)基于配音等的横向艺术批评

    从《悟空传》的配音方面来看,刻意拉长的语调非但未能给《悟空传》这部影片增色,反而成为其备受垢病之处。事实上,这种刻意拉长的语调仅适用于能够配合起剧情发展的情感喷薄欲出式的呼唤与呼喊,而在非高潮场景或局部高潮已经结束的场景中,频频出现这种刻意拉长语调的表演,反而令观众产生严重的出戏式游离,这种出戏式游离显然对于影片所力求达致的艺术性大相背离。其他诸如剧情、逻辑、架构等的硬伤均是映像、视效、动画所难以彻底掩盖的。艺术的本质,其实并不在于刻意地追求某种艺术表征,真正的艺术性是骨子里的。《东邪西毒》的导演王家卫就曾放言,说自己从来都不是文艺片导演,换言之,王家卫所表达的只是自己骨子里的艺术天赋与艺术才华,即从不为文艺而文艺,从不为艺术而艺术。其实不仅仅只是电影,任何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都要能在观众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才能称得上是好的艺术作品。[2]

    (三)基于整体艺术性的横向批评

    纵览《悟空传》全片,我们看到,创制者以类似于盘古开天辟地,身化万物为嫁接点,试图将《悟空传》一片置入到一个以一己之力对抗天庭的勇毅、悲壮、宏大的价值观当中去,事实上,中国自上古以来,即不乏这样的抗争故事与不屈精神。但就其整体艺术性衡量,我们看到《悟空传》一片中的艺术灵性化与神性化严重不足,却反而过多地吸收了当代动作片中的场景、動作、桥段。例如,在悟空自立为齐天大圣之后勇闯天宫的动作场景中,即将悟空与天兵的打斗设计得过于动作片化,这样的过度人性化的凸显,虽然会令观众觉得似曾相识,但同时亦会令悟空本质中的灵性气质与神性光环荡然无存。此外,从艺术化氛围而言,天机仪的形制令人极易想到地动仪、浑天仪等,同时,影片中天机仪的科幻色彩亦更令观众产生出戏感,从而弱化了影片的整体艺术性平衡。

    三、《悟空传》基于美学性的横向批评

    (一)美学娱乐性

    《悟空传》一片中的感情戏不够真挚,而且感情戏的情感表达中的渗透、沉浸、移情等都略显不足,这就使得观众会时时产生出戏的观感,而不会获得沉浸与移情的终极体验。而从这部影片的美学娱乐性而言,娱乐性爆点几乎没有,笑点也是屈指可数,特别缺乏既有创意又诙谐幽默的原创笑料,更遑论如《大话西游》般足以传之永恒百看不厌的经典镜头。《悟空传》一片试图以个别谐星的介入,提高整部影片的美学娱乐性,然而,这些谐星虽然在小品创作演绎的过程中,或其他娱乐场景中较为出彩,但是,将其置于大银幕这一复杂时空之中,其在有限时空下的表演,不仅要兼顾整部影片的上下文以及整部影片的艺术性,而且更要兼顾整部影片的映像与意象衔接,因此,在这样的复杂时空之下,过度依靠个别谐星提升娱乐性的苍白无力,反而极易成为整部影片的灾难,使得整部影片沦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从而成为一种对于美学娱乐性的负面消解。[3]

    (二)美学审美性

    仅从美学的审美性来衡量,《悟空传》一片中的稚嫩之处亦较多,例如,参观天庭一场戏中,当天机仪出现时,那种浓浓的动画制作感与科普感扑面而来,影片的场景与动画制作之间特别缺乏一种天衣无缝的弥合,这就使得这部影片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天机仪的出现,显得特别地突凸,极大地消解了影片前半部分费尽心力所积累起来的视效、动作、情感等审美积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机不可泄露”,在这部《悟空传》中亦成为一句空话,作为天庭至高机密机要的天机仪,竟然可以任由任何级别的无足轻重的人员参观,这样的“尽泄天机”的硬伤,实在是极大地妨碍了整部影片的美学审美。而从戏谑西游的《大话西游》中,我们看到,虽然创制者同样人为地架空式置入了月光宝盒,但是其无论形制还是由此引入的种种演绎,却能够油然地与整部影片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既无碍于其商业娱乐性,更无碍于其美学审美性。[4]

    (三)《悟空传》一片的可取之处与综合考量

    当然,《悟空传》一片亦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首先,这部影片的故事创制自有其创意性,虽然嫁接得略显牵强,但是其细节方面可圈可点,甚至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例如,影片中针对金箍棒的细节创意式设计,事实上已经完胜好莱坞,金箍棒的那种类似于火焰的燃烧特质,为本片意象化表达增色不少。此外,在最后的终极对决之中,悟空金箍与金箍棒的结合也设计得别出心裁,令人击节称赏。虽然与《东邪西毒》《大话西游》相较,在文学性、艺术性、娱乐性等诸多方面,《悟空传》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部作品的独树一帜的创意性仍然值得称道。与这部影片相比,《东邪西毒》一片的电影技巧可谓是运用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而如果单单是从影片的艺术成就观察,显然在《悟空传》《东邪西毒》《大话西游》之中,《东邪西毒》要拔得头筹,而若是单单是从影片的整体大众娱乐性考量,则显然胜出者非《大话西游》莫属。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关于反叛、降魔、释厄等为主题的文学文本依托不胜枚举,远者如《山海经》,近者如古代神话,以及《西游记》等。尤其是《西游记》,以其通俗性而成为中国家喻户晓式的名著。改编自《西游记》的《悟空传》一片,客观而言,在创意细节方面别出心裁,的确大有可取之处,但是,这部影片在其文学性支撑、艺术性表达、美学性鉴赏等诸多方面都备受龃龉,其与《东邪西毒》和《大话西游》的横向艺术对比,更使得观众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了《悟空传》在艺术美学方面的某些不足。

    参考文献:

    [1]竺洪波.为胡适增改《西游记》第八十一难辩护——从接受美学与阐释学出发[J].文艺理论研究,2015,34(3):95-101.

    [2]金艳.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对“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历程的探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2): 97-99.

    [3]肖雪梅,駱志伟.《大唐西游记》之美学意蕴略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2-75.

    [4]宋子俊.论《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美学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J].河东学刊,1998(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