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过去 重新出发
李宏
【摘 要】德国北德意志电台劳伦兹·罗尔霍伊塞制作的广播特写《母亲的影子——在父母家大扫除》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奖。特写以“母亲”为线索和切入点,以三个“我”的对话形式、细腻的细节描写,走向母亲,走向自己过去的岁月。与母亲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从而放下过去、重新出发。
【关键词】母亲 青春 三个“我” 和解 未来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最初看到《母亲的影子——在父母家大扫除》(以下简称《母亲的影子》),我想起了奥地利ORF电台彼得·克莱恩制作的广播特写《母亲》,它获得了2005年欧洲奖广播特写奖,我曾在上一期《倾听世界》专栏中和大家一起赏析过。乍一看题目,这两个特写似乎都是写母亲的,其实不然。“母亲”只是一个线索,一个切入点,作者要着力表现的是,通过这个线索走向母亲,走向自己过去的岁月;从这个切入点表达整个时代,找回真正的自我,与母亲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从而放下过去、重新出发。这也是为何一个非常个人的故事能够打动整个欧洲听众的真正原因。比较分析这两个以“母亲”命名的广播特写,可以看出欧洲广播特写人在业务上对深刻主题与形式创新的不懈追求。
主题深刻——青春经不起“试验”
在貌似脉脉温情的回忆中,作者回到了童年时代的老房子,翻检自己从未进过的母亲的卧室,请拍卖商估价母亲视若珍宝的古老家具;与少年同伴、初恋情人再次相会,重新漫游青少年时代的街道……其实,作者不是在浪漫地抒情,而是像鲁迅先生曾说过的那样,拿着一把解剖刀,无情地解剖自己、解剖父母、解剖自己的青春岁月以及青春期经历对自身和同伴一生的影响。特写中解剖的许多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独有的,是人类共同的。作为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作者去思考:这些问题如何去避免、去改变、去解决,从而让青春无悔,让人生更美好!
这还不是作者的重点。作者的主要目的是用自己和朋友们的亲身经历揭示这样一个真理:青春经不起“试验”!生活中有些事情你永远不能去尝试,有些错误永远不能去犯。否则,代价就是你自己的整个人生!同时,《母亲的影子》还为社会、为父母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避免让青春期的孩子误入歧途?如何让他们在青春期就能理解“真理”,而不是过了40年才醒悟“原来父母是正确的”。
形式创新——创造三个“我”的对话
用广播特写来表达这样深刻的主题并不容易,更何况是一个前人已经做过并获得很高成就的题材,真是难上加难。在没有听作品之前,我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大堆的问号,已经自觉地把这个作品与获得2005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的奥地利作品《母亲》互相比较了。我相信其他评委也如此。欧洲奖的评委体系是开放的,只要你去参加这个为期一周的欧洲奖评选活动,你就有权利注册成为评委或观察员。欧洲大多广播特写人年年参加此奖,可以年年当评委听节目、讨论节目、为节目投票,自然每年都会有比较、有新的期待,尤其是对于相同的题材。所以,选择了与以往获奖作品一样的题材,就意味着必须面临更大的挑战。作者劳伦兹·罗尔霍伊塞的创新之处在于:大胆地突破广播的局限,在同一个特写中设计了三个“我”,并让这三个“我”互相对话,展开辩论,在交锋中推进节目的进程,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特写中是这样表现三个“我”的:作者——“现实的我”,客观地叙述作者的所见、所感、所为;解说(我)——“主观的我”,代表作者内心的声音;解说(你)——“客观的我”,是作者第二个道义上更严格、更具有批判性的内心的声音。“客观的我”不相信“主观的我”想要告诉自己(和听众)的每一句话,显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在声音的表现上,作者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现实的我”,用男演员的声音来表现“主观的我”,用女演员的声音来表现“客观的我”。听觉上感受非常分明,作者没有做一点交待,但听众一听就能明白这三个声音所代表的是三个层面的“我”。听众跟随这三个“我”,游走在过去和现实之间,游走在故乡的父母老家和柏林的老年之家之间,感受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对自我无情的讽刺、解剖和批判,对母亲的爱恨交织(其实远比这样的感情要复杂),还有青春期的叛逆、逃离,以及母亲晚年时与其亲近、融合的努力。三个“我”连缀起现实和历史,个人和社会,展示了作者在大扫除过程中的种种思考,引发听众与作者一起用批判的眼光去思索、探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三个“我”结构了整个特写,推动着故事的进程和主题的层层深入。如果不是先听到这个节目,而是光听这个想法,我一定会觉得很难实施,我会担心听众听不明白,担心他们被搞糊涂了。事实证明,广播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潜力,听众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
平衡 平和
《母亲的影子》的主题很深刻,但作者在表达方式上却把握着平衡的原则,使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和的基调。
特写表现了母子之间过去的激烈冲突与现在的和平相处;儿子与朋友们对过去叛逆生活的追忆与反思,儿子与青春期玩伴重聚的快乐与失落;记忆中父母家过去的阴暗与大扫除之后父母房子重新显露的典雅与美丽……过去与现在,反叛与和谐,激进与妥协,快乐与悲伤,批判与自我反省,等等。作者始终努力地保持着平衡,尽量客观,不偏不倚,努力使整个特写宛如一条平缓的河流,让这河流中流淌的思想,悄悄地渗入听众的心田,看似没有激起一朵浪花,却深深地打动了听众,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索。而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的完成。这是平衡的作用。
细致 细腻
《母亲的影子》通过作者非常个人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时代两代人的心路历程。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细致地观察、细腻地表达。
作者善于捕捉细节,整个特写由无数细节构成, 50分钟的特写内容深厚、人物丰满。母亲卧室里的药片、父亲卧室里的威士忌、地窖里成堆的罐头和肥皂;父亲的沉默和客厅里一年高于一年的电视机音量;85岁母亲的结婚梦和“变成白菜”的自嘲,等等。作者没有刻意去描写父亲母亲,而这两个人物却栩栩如生。此类细节在整个特写中俯拾皆是。同时,作者对细节的表达非常细腻。比如作者一进父母的房子就要开窗、作者身后母亲无处不在的目光,细腻地传达出作者青春期对父母权威的强烈反叛和抵抗,与母亲的情感疏离和心理隔阂。而“姜汁饼”的细节又传达出作者与年老母亲心理距离的缩小、作者对母亲和自己的接纳,以及为重建母子关系所做的努力……因为细节,听众听到了全貌;因为细腻,听众感同身受。
过去 未来
《母亲的影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写母亲,实际上写的是儿子自身;好像是在写过去,起点和落点却在未来。作者试图通过打扫父母的老房子,让自己从母亲的阴影里走出来,从自己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努力反省自己、谅解母亲。并试图从心灵上、身体上去亲近母亲,让即将走完人生旅途的母亲得到心灵的慰藉,从而也让自己甩掉岁月的包袱,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这个节目具有一种温暖的色调,这种暖色随着节目的进展渐渐地融入,缓缓地增强,最后在儿子与母亲看似平淡如水的关于回家的对白中弥漫开来,渗入听众的心田,让听众跟随作者经历了种种无比复杂的体验之后,感受到一种质朴的回归,一种单纯的向往,一种安宁的相守,一种温暖的触动。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