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回应,打开“信任”之窗
姚小丽
可以看出,案例中教师对家长提出的“喝水”一事很用心,观察幼儿的饮水情况,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幼儿喝水习惯,也注意跟家长保持常态化的交流。为什么家长还会有担忧呢?正如案例中教师所说,家长是借喝水说事儿,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反映了家长对教师的不了解、不信任。家长一次次说喝水这件事,是想了解教师是否真正关注自己的孩子,了解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了解自己和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分量。所以说,教育无小事,教师不仅要“用心”组织喝水这件事,而且要以此为契机,运用专业的方式与家长交流,以消除家长的担忧、焦虑,帮助家长打开“信任”之窗。
● 耐心倾听,坦诚相待。对于家长提出的要求,教师要耐心倾听,理解接纳家长诉求,发挥共情的效果,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诚意。如“xx上火啦,确实要多喝水,我会多提醒他的”,此时教师一定要避免向家长“解释”,如果教师没能解读家长的语言背后隐含的“关心”,过多地解释自己平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一味地说自己是如何如何做的,就会导致沟通无效。有效的沟通能让彼此之间拉近距离,无效的沟通则让双方渐行渐远。
● 勤于观察,及时分享。家长既然会反复提醒,说明他们认为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他们的期望没有得到实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观察,掌握幼儿喝水真正的情况,然后利用微信、晨间接待或晚离园的机会,主动跟家长分享幼儿喝水的视频、照片等,并进行解说:“宝宝在外面游戏回来就自己喝水了。”“睡觉起來他不想喝水,我提醒他后,乖乖地喝了半杯。”“宝宝今天状态不错,吃好饭,还主动喝了青菜汤。”等等,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工作的仔细认真。回应不是口头上的应付,而是要从行动中真正体现出把孩子放在心上,从而获得家长的信任和肯定。千万不要等到家长问了才说,被动的沟通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老师“不负责任”。
● 提前策划,主动出击。教育应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教师需提前策划,化被动为主动,凸显出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幼儿这件事上是处于平等的位置上的,对孩子的关爱也应是同等的。与其等家长来提醒老师,不如多一双观察的眼睛,早发现早提醒。晨间接待的时候,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主动表达自己的关心,如:“xx嘴唇有点干了,宝贝今天要多喝点水。”针对因季节等原因,幼儿身体状态容易出现的普遍变化,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提醒家长。如“秋季到了,气候干燥,我们在幼儿园提醒幼儿多喝水,也希望家长和我们同样要求哦!”对于个别不吃水果、蔬菜的幼儿,或家长因为各种原因对孩子关注较少的,可以私下个别沟通,跟家长共同商讨如何相互配合,以情动人,唤起家长的教育意识。
● 常态交流,关注成长。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家长对幼儿喝水的反复叮嘱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其他方面也并非全然放心。这反映出家长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情况了解不多,容易形成片面化认识。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常态交流。教师把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尤其是生活化课程等通过家园联系栏、微信群等平台发布,让家长了解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改变家长的包办代替等传统观念,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如鼓励孩子有需求主动告诉老师,既能锻炼幼儿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建立师幼间的亲密关系。
家园沟通其实并不复杂,站在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尊重家长,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爱心、耐心、细心以及专业性,才能走好家园共育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