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关怀:构建儿童“大体育圈”的创新实践
浦继丰 黄华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自1911年创办以来,一直秉承“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真、善、美、健、富”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学校秉持“用体育关怀儿童的一生”这一旨归,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关怀、终身体育”的基本理念,积极构建儿童“大体育圈”,努力培养具有强壮体魄、丰富心灵、卓越本领、完满人格的“完整儿童”,促进儿童成为终身体育的行动者、享受者和创造者,让儿童过一种有秩序、有活力、有乐趣的美好生活。
一、问题的提出
一是终身体育的发展需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是新时代对新教育的呼唤。“教育学意义上的体育与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而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开展体育活动,就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大体育观。”从小养成亲近体育、热爱体育的习惯,同时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健康体魄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终身体育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
二是解决我国儿童体质健康问题的迫切需求。自新课改以来,教育工作者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现今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比如,体能不足、身体素质不高、技能缺乏等问题仍然存在。历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学生体质或呈逐渐下降趋势,或在低水平阶段徘徊。这些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体育学科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
三是体育学科育人在新时期的必然使命。体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全方位的,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和深刻的内涵。体育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感悟。体育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平和公正意识、正确的竞赛胜负观以及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概念
1.儿童“大体育圈”
儿童“大体育圈”是以儿童对身体进行自我培育为中心,不断向外延展的全纳性的社会活动场,是运动圈、课程圈、时空圈、社会圈和文化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综合、立体、全面的体育世界、教育世界,抑或生活世界的构建,重在彰显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与生命关怀功能。
2.全面关怀
全面关怀是儿童“大体育圈”构建的核心理念,它既指向对象,又指向过程。在对象上,指向儿童的身体与心灵、当下与未来、能力与人格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在过程上,则表现为对儿童体育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及全时空的关照、支持与帮助。在儿童“大体育圈”构建的过程中,在结构内容体系上将“乐趣与挑战”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形式体系上将“努力与超越”和“生活化与游戏化”相结合,在保障体系上将“时空共融”“器物共享”和“制度共谋”相结合,最终为儿童创造一个整体关联、无限开放、优美愉悦的体育乐园和生活乐园。
三、具体实践
1.对学校百年体育传统的回溯
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组织教师回溯了学校的办学史,对百年来的办学思想、办学进程与主要阶段,尤其是体育及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等进行了挖掘。教师们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发现,学校创办之初,场地狭小,设备简陋,而学生众多。在此困难环境中,学校不得不设法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以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指出的是,创办之初的学校运动场不大,仅有个大天井,借作健身场地。此外,学校旁边的公园为“童子军露营地”,也可用于进行每日早操。尽管如此,但学校的运动器材丰富,低年级有滑桥、跷跷板、木马、脚踏车、小秋千、小皮球、藤圈等,中高年级有木球、棍棒、皮球、拔河绳、篮球、排球等。每日早晨8:20,全校中高年级学生八百余人集合于公园“童子军露营地”,进行健身操。学校规定好每日课后的课外运动时间,让学生分组轮流运动;并举办各项球类运动及田径赛,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比赛等。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于课前、课间或课后随时指导他们进行各种游戏,并引导他们注意维持游戏秩序。学校体育活动非常丰富,除了每日健身操、每日课外运动和每学期的郊游远足外,每学期还有毽球、棒球、篮球、排球、田径赛等体育项目的比赛,以增进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无锡市南长街小学通过对学校百年体育传统的回溯,理清了学校体育发展的脉络,再现了学校百年体育的辉煌,体现了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高远目标,对构建儿童“大体育圈”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基于调研的区域体育环境与资源分析
学校十分重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建有200米环形塑胶运动田径场、896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896平方米的游泳馆、2个剑道击剑训练区、6个篮(排)球场和多个体育活动功能区。在此基础上,以儿童为主体进行以学校为圆点向外辐射的区域调查,对那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可供运动的环境、空间与资源进行排查,了解它们对儿童的适合性以及使用频率。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发出提案,让他们在已有环境下建设自己喜欢的项目,创造设计属于自己的游戏;还可对周边的环境提出改造方案,尤其是对教室、校园及家庭空间的改造等。最后,再画出体育环境与资源区域分布图,作为构建“大体育圈”的参考资料。
3.全面关怀的儿童“大体育圈”建设纲要的研制
“大体育圈”的实质就是大教育圈、大文化圈。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着手研制走向“全面关怀”的儿童“大体育圈”建设纲要(以下简称建设纲要),这是指导儿童“大体育圈”构建的纲领性文件。学校从愿景、目标、原则、框架等几个维度对建设纲要进行整体设计,以培养具有强壮体魄、丰富心灵、卓越本领、完满人格的“完整儿童”为愿景,以培养兒童的感知力与参与力、观察力与模仿力、交往力与领导力、行动力与审美力以及冒险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儿童健康成长目标,以课程、俱乐部、盛会为三大抓手,以时空构建与智能支撑为两大保障,实现了内容体系、形式体系与保障体系的统合,构建起了属于儿童自己的“大体育圈”系统。
4.依托集团优势的小学大体育课程的统整与开发
课程统整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分析,将相似和相关联的项目进行整合,将断裂的部分衔接起来,对不充分的部分进行补充;二是对学校和集团成员校已开发的一些体育校本课程进行罗列、分类与梳理,对重复的部分进行统整融合,为“大体育圈”的构建服务。比如,成员校无锡市花园实验小学的乒乓课程很有特色。2017年4月,“全国乒乓文化巡展”在该校拉开帷幕。以此次巡展活动为契机,集团统筹规划,组织集团内所有的五年级学生走进无锡市花园实验小学参观体验,了解乒乓文化,感受乒乓魅力。学生们从中体悟了乒乓文化,分享了运动乐趣,既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又激发了身处乒乓大国的无限自豪。
在课程统整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亲自然、亲社会、亲器物、亲传统”的思路进行新课程的开发,其中包括季节课程、环境课程、器物课程、大传统课程等。统整与开发后的课程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形态结构,体现了立体、多面、层次、漸进的特征,从易到难,交叉融合。
5.新课标导向下小学体育课程的游戏化贯通与实施
体育课程强调以课标为主要依据进行革新。学校引导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分析,并匹配与相关内容对应的体育游戏,如“狐狸与猎人”“抓公牛和方形拖拽”等,用游戏来推进教与学的全过程。在游戏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
教师通过设计新颖且形式多变的游戏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尽情地投入游戏中,充分地参与运动、展现自我,并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同时,通过游戏,保证了学生适宜的运动量,促进了学生体能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比如学校吕萍老师精心设计的陆上游泳模仿课“漂浮与滑行”,包含很多游戏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
6.协会介入、学生自治的“小奥林匹克”俱乐部的建设与运行
学校社会资源丰富。如无锡市游泳协会是学校游泳队的教练支持单位;市啦啦操协会为校园啦啦操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协助学校开展了校园大课间活动;艾鲁特击剑俱乐部为学校提供了教学服务和教师培训方面的指导;国艺棋院让学校的围棋和象棋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蚂蚁足球俱乐部、亿泽辉篮球俱乐部则分别为学校的足球、篮球爱好者开设了社团课。
学校充分发挥这些社会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协会介入、学生自治的“小奥林匹克”俱乐部活动。协会介入,即可以利用学校及集团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乒乓球国家队、足球外教和艾鲁特击剑俱乐部等,为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学生自治,则基于对学生的调研,鼓励学生发出提案,在已有环境下建设自己喜欢的项目,还鼓励学生创造设计属于自己的游戏,建立属于自己的俱乐部,重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近年来,学校体育俱乐部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学校田径队曾代表梁溪区参加无锡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并获得了团体冠亚军;游泳队曾获得无锡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团体十连冠;啦啦操队曾获得全国啦啦操比赛冠军;击剑队在市击剑比赛中崭露头角。
7.历史传承与时代风尚相结合的“南小体育盛会”系统设计
学校非常重视对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的整体设计。在权威性仪式活动的设计方面,参与的学生很多而且设计的活动很新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校不断丰富体育节的活动内容(如集体拓展项目:越过高墙、盲人过河、通过电网等),开展快乐的亲子运动(如踏石过河、你抛我接等)、多彩的趣味运动(如扔鞋子、蚂蚁爬树、小老鼠偷油瓶等),打造用“南小”命名的传统特色项目,让“南小盛会”成为学校独有的文化符号,为“南小”人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在学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健康第一、全民体育”的观念已逐渐转化为师生和家长的自觉行动。在每年的游泳节、趣味运动会、春秋季运动会等系列比赛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断提高,对体育的重视和喜爱程度不断增加,投入的时间也逐渐增多。在如今的大课间活动中,学生已能够自觉地组成体育小团体开展活动。
8.无限延展的体育大空间与小景观的儿童化改造
“大而强”与“小而美”相结合,前者强调大空间、高难度与大挑战,并包含一些冒险因素,如大型素质拓展器械、校外健康营地等;后者则注重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动起来,具有耗时短、趣味强、强度低的特点。如在地面上设计游戏格,让学生在课间就可以开展游戏挑战赛;设计升降小篮框和移动小乒乓球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投篮、打兵乓球。除了传统的球场、操场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和景观,布置移动体育设施,随用随装,十分灵活,形成了一个移动式体育场,使学生可以自由运动,随时展现自我。
9.追随式、可视化、交互型学生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
学校围绕体育教学的核心需求,利用视频、音频等技术手段,通过运动数据采集、可视化教学、锻炼数据分析、家校互动等全方位的现代化应用场景,开发运动数据采集管理平台、可视教学互动管理平台、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家庭体育锻炼管理平台和运动数据分析管理平台等。学校通过智能设备建立互动的信息平台,基于对数据的分析,生成适合学生体质状况的体育运动“处方”,以便及时调整活动方案,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同时,通过智能设备的信息反馈,为体质较弱的学生提供帮助,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以吕萍老师创设的陆上游泳模仿课“漂浮与滑行”为例,通过学生佩戴的心率臂带,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率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连续监测,并对比分析个人平均心率和整个班级平均心率,结合运动密度数据,分析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强度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这样,利用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来反馈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最终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和体育教研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四、实践意义
1.强化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关怀”的教育价值与理念
以“全面关怀”为核心的“大体育圈”的构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基础性和整体性的影响,实现了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当下与未来、能力与品格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关怀。
2.打破了以竞技与训练为常态的体育实践格局
构建儿童“大体育圈”,充分体现并承载着“育人”的根本属性,改变了以往侧重于技巧技能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享受健康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突破了学生自由、自觉、自治地参与体育运动的时空限度
儿童“大体育圈”的构建,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保证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连续性和广泛性,为学生自由、自觉、自治地参与体育运动,浸润于整体关联、无限开放的体育乐园提供了制度保障。
4.实现了智能系统对儿童“大体育圈”运作的全程支持
依托大数据辅助教学,利用网络的灵活性和及时性畅通了师生交流的渠道,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氛围,实现了智能系统对儿童“大体育圈”运作的全程支持。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