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三跨”融合实践教学探索
董绍增 张得银
摘 ? ?要: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效果。文章源于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跨境”“跨科”“跨界”的“三跨”融合,对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验、实训及实习环节进行改革,旨在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改进实践教学效果和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三跨”融合;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1-0035-02
高校作为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中心,在提升人才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知识—数据—智慧”驱动的新商业经济和“商业—技术—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商业生态[1],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遵循“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理念,从“跨境”“跨科”“跨界”的“三跨”融合视角,对新商业时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进行探索,旨在重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将学科划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制造科学三类[2],这是国外实践教学思想的源泉。美国学者布鲁斯·乔伊斯和玛莎·韦尔等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3]。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美国的“创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和英国的“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模式等是国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探索[4]。
(二)國内研究现状
不同于理论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是通过问题探讨、深度体验和批判反思等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5]。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源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协同[6]。高晶等认为构建灵活和多样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资源,让企业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通过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实现对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7]。产学协同育人虽然有利于实现高校和企业两种教学资源的共享,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我国高校的产学合作还存在不具有可持续性、缺乏整体协调机制等问题[8]。通过跨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将专业知识应用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9]。范正根等认为认知实践能够有效补充和完善实训与实习环节,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教学形式[10]。谢佳贵认为实习环节的缺失不利于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导致物流人才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11]。纵然,教育界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很多探索,但很少有学者从实践教学的整个体系角度来研究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商科专业,其实践教学既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制约新商业时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12]。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停留在理论指导,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进行验证和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实验环节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借助对专业知识验证的过程,对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立体化专业素养。当前,多数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环节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实验学时设置少,实验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等方面。
(二)实训环节
实训环节以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等形式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特定实践问题的能力。实训环节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中枢,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立体化专业素养培养的必然过程。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环节采用统一实训的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和造就学生的立体化专业素养。统一实训模式下的实训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单一,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因此,打破学科限制,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富有挑战性的实训内容就成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环节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是学生由学校走向企业前的最后一步模拟训练,旨在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环节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升华,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多数高校没有满足实习要求的校办企业,多在实习环节中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现阶段,我国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无法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习的要求,更无法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线上线下“跨境”融合实践教学对策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突破“三个壁垒”:突破情境壁垒,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跨境”融合;突破学科壁垒,依托新商科共享平台,促进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等的“跨科”融合[13];突破校企壁垒,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学校教学与企业运营实际紧密结合,构建校企实习共同体,促进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资源的“跨界”融合[14]。通过“三跨”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的改进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实验环节,实现“跨境”融合
“跨境”融合,有助于实现线上线下实验教学的共享,提高优秀实验教学资源产出的最大化,促进线上线下实验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物流管理专业实验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增加实验学时设置的同时,借助线上教学资源,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亲自操作实验过程、验证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的体验获得感,从而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共享平台,通过实验内容碎片化处理,突破实验教学的情景壁垒,实现线上线下的“跨境”融合。“跨境”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环节设计,既能实现全域实验资源的产出最大化,又能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拓展实训环节,促进“跨科”融合
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就要突破學科壁垒,解除学生“井底之蛙”的视野局限,还学生一片真实的蓝天。赛训融合,是突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壁垒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立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依托竞赛项目,通过实训内容与竞赛项目的有机融合,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打破现有的专业局限。从企业物流管理实践的实际问题入手,融合多学科知识,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框架。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的自主学习,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完善和补充,构建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实习环节,实现“跨界”融合
构建校企实习共同体,是突破当前校企合作壁垒,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既有利于拓展物流管理专业实习的宽度和深度,也有助于专业实习过程和实习质量的提升。在高校和企业各自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高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构建校企实习共同体,促进高校和企业两种实习资源的有机融合。通过构建校企实习共同体,促进高校和企业两种实习资源的“跨界”融合,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长久的实习资源保证。
四、结论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物流管理作为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本研究针对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突破情景壁垒、学科壁垒和校企壁垒,提出了“三跨”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构想,旨在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高校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郑毅,王慧敏.“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产教协同? ? 育人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 ? 印书馆,1959.
[3][美]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艾米莉·卡尔霍恩.教学? ? 模式[M].兰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 ? ?[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6]谢海军,王巍,刘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 ?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6,(5).
[7]高晶,刘倩,王琳.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为例[J].? ?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4).
[8]李玉倩,陈万明.平台经济模式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 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
[9]虞婷婷,靳俊杰.基于“新工科”项目式教学跨专业毕业? ? 设计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44).
[10]范正根,米亚琼,杨彦奇,等.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 ? ? 认知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4).
[11]谢家贵.本科物流人才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研究与实践[J].? ? ?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2).
[12]郑宁,汪沁.国内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 ? 调研分析[J].中国市场,2015,(1).
[13]陈幸吉.自贸区背景下泸州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 ? 河北企业,2019,(8).
[14]梁小红,徐珊.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五重构,五融合”? ? ? 育人路径探析——基于新商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视角? ? ? ?[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