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汉语精粹语言 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姚友良 王月月 张盼盼 杨震威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言:“紧凑是美学价值的第一条件,一切其他优点都由它表现出来。”回目语、俗语这些紧凑“炼话”大多是短小简练、语精意宏的精粹语言。笔者所谈的“精粹语言”,主要指蕴含着民族文化精髓的汉语精品语言,不限古汉语的雅言,也包括广义的俗语等(和洪镇涛老师的同一概念稍有不同)。这种精粹语言,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过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受到语言和文化滋补,奠定语言及文化功底。这种语言在头脑中的“潜伏期”越长,其滋补功能就越显著。
现行统编版语文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语言学用”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项。“中小学的语文课,不重视、不研究、不实践‘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的教学,却习惯于、热衷于浪费大量时间的浅显的虚假的‘分析!”“语文的本体是语言文字,语文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学生在语文课上要着力于语用学语文,使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切实成为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下面,依据“语言表达典范”“文化内涵丰实”“思想内容健康”“便于吟诵记忆”的标准,我们以《蒲柳人家》为例,进行了一次学用精粹语言的尝试,引导学生在精粹语言运用中领会与运用“中国风格”,将内化的言语能力释放出来,以写、说的形式将“中国风格”呈现出来。
一、借鉴传统,仿拟回目
根据单元第二篇自读课文着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自能阅读的要求,我梳理了学生的模拟旁批及文后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梳理情节,仿拟回目。“本文和《水浒传》等古典章回体小说在内容和结构上颇有相似之处。独缺了回目,你能给每一回补拟一个回目吗?”根据学生的这个旁批,课上,我借用“何满子为什么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这个问题巧妙地梳理了情节后,相机引导学生仿拟回目。仿照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名概括《蒲柳人家》(节选)的每一章内容。提示:古代章回体小说回目名的特点:既关注情节,又注意对仗。第一章:“一丈青横扫纤夫,大学问怒拴满娃”。第二章:“荣膺大学问看书,礼聘老秀才教字”。同时,我又让学生给这篇选文拟了一个回目:“一丈青大闹运河滩,大学问威震古北口”。有听课者这样评价:你不仅上出了刘绍棠小说的味道,也上出了章回体小说的味道。体现了汉语独有魅力的回目,作为介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对句,不仅准确生动、整齐明晰、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情节,而且节奏感强,语流和谐悦耳,增强了艺术美感。拟回目,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汉民族语义上慧光闪烁、语形上凝炼对称的对偶语型思维习惯,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中提高了精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引导学生在追求语言意合和讲究偶式对称的美学心理中创造语言美和音乐美。叶圣陶先生曾云:“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些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学文本有着精美的语言运用艺术,展示出美的艺术境界;而美的艺术境界本身,又丰富并加强了语言运用的艺术表现力。”去粗留精,精粹语言,在审美层次的提升与审美的创造中提高了精粹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朗读赏析,仿写人物
在“拈精”——选读精彩片段,依据对人物的理解演示朗读后,我相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随笔片段的训练,模仿课文运用俗语仿写爷爷、奶奶,并仿拟一个回目作标题。“话要通俗方传远,事必关风始动人”。俗谚之美,众人之爱。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熔朴实美与艺术美于一炉。可是这一次仿写,结果却不甚理想。尽管是亲人,只是片段,是身边熟悉的人,可班里就是没有几个写得符合要求的。问题出在哪里?回头再看,反复思考。原来,学生的随笔(片段)里就没有什么俗语。这不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于是,我让学生课后去积累俗语(俗话、谚语、歇后语等)。在积累的过程中,有学生竟恍然大悟,他们爷爷奶奶平时嘴里说的不少话,就是俗话、谚语、歇后语等。这次积累,不仅丰富了其精粹语言的宝库,也提升了他们对俗语等精粹语言由直觉到自觉的认识层次。有“精言妙道”之称的俗语,唯其通俗精炼,易懂易记,故而“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下面是三个学生在本课第二节课上发言的随笔片段。
学生1:我的奶奶能说会道。“各人的梦各人圆。”做作业,我不再依赖家里的姐姐和班里的学霸。她想我勤奋学习。“挨着勤的没懒的。”于是,我求班主任,我跟班里最勤奋的同学坐到了一块。“赶早不赶晚。”“笨鸟儿先飞。”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到班早读的。看到我考试失利,一蹶不振,“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我便立即振作起来。“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一向不爱背书的我总是反复地背,现在,我的书背得熟练又准确,我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打无把握之仗。”大考前,偶爾懈怠的我,便又认真准备起来。“慢走跌不倒,小心错不了。”有点粗心的我,现在是谨小慎微。“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不再浅尝辄止。“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对磨练,我也有了辩证的理解。(选自《能说会道醒我脑〓勤背慎思圆吾梦》)
学生2:读过多年私塾的爷爷知识丰富。“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没听话还出去野跑的我帽子给刮飞到河里去了。回来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第二年,咬着香喷喷的馒头,城乡结合部的我,觉着爷爷说得真对。“食能以时,身必无疾。”不再时不时地吃零食,按时一日三餐的我,再也不像以前动不动就生病了。爷爷不仅用他懂得的气象、农业、卫生的知识哺育我,更用他所懂的社会知识滋养我。“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一度归因于别人的我,学会了反省。“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对人,我不再责备求全。“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不再斤斤计较的我,越来越明白什么叫“有容乃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被爷爷说成双重“近视”的我,看人看问题,眼光越来越长远。(选自《学识渊博相机诲〓见闻浅陋竟有成》)
学生3:曾经年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的爷爷可以说是一位励志高手。夜晚乘凉。“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只是傻傻地望着天上银河的我,竟然对志为何物有了一点朦朦胧胧的感觉。假期,我们一家正站在山脚下。“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登上山顶,“山高没有脚面高。”有鸟儿飞过,“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志为何物,我曾经隐隐约约,此刻,也仿佛豁然开朗。看到小船在风浪里颠簸,非常害怕。“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感到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强劲,再也不感到这也可怕那也可怕了。看了龙虎榜上同学的志向,就觉得人家的志向比自己的好,就想重新立一个志向。“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见异思迁,土堆难翻;专心致志,高峰能攀。”“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坚定志向,尽管一路泥泞,一路荆棘,但也一路鲜花,一路芬芳……(选自《见山导山本为山〓望松悟松终化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贴切地引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生动的俗语,彰显的既是对中国特色道路的自信,更是对汉语精粹语言折射出的中国特色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俗语通过定型定义的语句,反映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引导学生适当借助俗语等精粹语言写作、说话,不仅是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中提高了精粹语言的运用能力,更是体现了新时代民族文化的特色,彰显了对新时代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鉴于专业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北师大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的唐成军博士的相关论述,语言的学用,就是今天新课标阐述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用精粹语言的过程,体现着精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在逻辑——积累精粹语言、感悟精粹语格和仿创精粹语言。
一、积累精粹语言
学习语文主要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积累的习惯,积累有利于丰富自己运用的字词句篇语文素材、语言运用典型案例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精粹语言。如现行统编版几部章回体小说中的回目,可以适当要求学生有计划地摘抄、背诵。俗话、谚语、歇后语、成语以及对联、古诗文中的对偶句等都分类积累。拈取精粹语言,改善了教学“例子”的语言品质,精美了教学“例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学习精粹语言,并引导其利用其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段大量背诵,不求通透理解,但求在不断反刍、消化、吸收中逐渐完成精粹语言的积累。刘勰说“积学以储宝”,荀子亦云“真积力久则入”。积累精粹语言是提高学生精粹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
二、感悟精粹语格
语格,即语言的法式、标准。不论是回目语,还是俗语,这些精粹语言运用的法式是“贵乎精要”。即惜墨如金,以精要的文辞表达出准确、具体、丰富的思想内容,甚至“意少一字则意阙,句长一言则辞妨”。精要,一是表现在文约上。文约是指语言简练,为语言艺术相当成熟的标志。回目语、俗语,几乎简练到了极致,达到了精粹语言审美的较高境界。精要,二是表现在工整上。俗语多以对仗工整、句式匀称精炼的形式流传。以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为例,其回目绝大多数以二语对偶为题。或将每一回的回目比作珍珠,那么,全书两目成回,序数排列的所有回目,便好似精制成贯、美艳闪光的串珠,精工整饬,兼具结构美、语言美和节奏美的精妙,具有务取精工以快阅者的艺术审美价值。语言精粹,文以简约,语用方便。工整,美化语感,生动凝练,强化语效,易诵易记,流传久远。悟得语格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语感者,感悟语格之谓也。悟格越来越多,语感亦越来越强。越有可能说出合“格”的话,写出合“格”的文章。积累精粹语言犹如积累优质材料,积淀语感好似积淀优质经验。有此二者,建造提高精粹语言运用能力的豪华大厦则指日可待。
三、仿创精粹语言
“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据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里去,还须沉到筋肉里去。这一步做到了,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从前人所谓‘拟),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叶圣陶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语言亦然。在积累了大量的精粹语言,悟得精粹语格后,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情境迁移与类推,实现自我精粹言语的仿创。例子已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如果把积累精粹语言看作是精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前提,把仿创精粹语言看作是精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现,那么,感悟精粹语格就是架联两者的桥梁,精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便能在这样的精粹言语实践过程中得以很好地实现。
唐代刘禹锡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本来是谈论男女之情的,但是不也确实说出了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言不达意吗?与其慨叹自己的言语不能如实地吐露人意之深,不如从前人的精粹语言中去借用。回目语、俗语大多是最深情最厚实的精粹语言,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多积累些回目语、俗语等精粹语言,多运用回目语、俗语等精粹语言写作、说话以深切体验民族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今天新课程改革——大力度大幅度增学古诗文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提倡“不学精粹无以言”,引导学生精粹其言语,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使其作品具有新鲜活泼为我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建构与运用精粹语言,小而言之,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精粹语言素养,有了表达的欲望,他们便会用精粹的语言和优美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精粹语言这个表达工具真正为自己所用,最终成为具有优秀言语能力,能自我实现的卓越个体。
大而言之,精粹语言不仅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语言中举足轻重的部分。精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使命。因此,對精粹语言教与学的研究是对党和国家倡导弘扬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的身体力行,对国家文化自信纲领的实施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省级重点课题“基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优质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b/2018/07)、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省级立项课题“开发随笔生态写作微课程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L169)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省级立项课题“基于随笔写作微课程的写作教学力行动研究”(课题编号:J-c/2018/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姚友良,江苏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王月月,江苏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张盼盼,江苏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杨震威,江苏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