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云经济稳定思想
赵晶
摘要:社会稳定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也是我们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经济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前提。陈云同志作为我们国家领导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导者,在长期担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并领导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曾多次反复阐述经济稳定对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中国经济稳定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对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云;经济建设;稳定
一、在经济建设中,经济稳定的主要目的和影响
(一)经济稳定的主要目的
经济稳定是为了更好的,更快的发展经济,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陈云始终把这一宗旨贯穿于领导经济建设工作中,他提出: “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这不仅要求我们制定政策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下保持经济稳定,尽可能快速地发展国民经济,更好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稳定是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一既定目标的内在要求。陈云指出“站稳的目的,是为了前进。”[1]
(二)政治不稳定会导致经济不能稳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普遍认为,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在经济和政治两者关系中,陈云一直在强调政治和经济这两者之间要好好配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健康稳步发展。而维持经济稳定,是顺利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经济不稳定,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思想稳定,政治稳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政治稳定也对经济稳定具有反作用,一个政治稳定的社会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结束了长期遭受国内动乱战争和国外侵略的混乱局面,为经济稳定创造了社会政治基础。对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就指出: “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几年的稳定,大家必定好好生产,国家收入肯定会增加。”[1]陈云当时主持我国的财经工作,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稳定市场物价,扭转国民党反动派多年罪恶统治下遗留下来的财政经济极度混乱危险的状况。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能不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许多无党派人士都在怀疑,认为共产党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而更多的资本家则还认为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就在此时,陈云提出了一系列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加强税收、节约支出、举办公债、组织群众来管制与监督私商等办法。对稳定人心、稳定政治、巩固新政权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如此,事实证明,经历了短短的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就开始了“一五”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都够在短期的时间里就取得了稳步、持续、高速的增长,这是与我国当时社会政治局面稳定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经济稳定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政治的进步。但是,在此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犯了长达 20 年的“左”的错误,让整个经济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中国经济的发展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长时间人民生活水平都没有提高,社会政治环境中潜藏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文革”结束以后,当时出现的回城青年就业、物价上涨等现象,曾经引起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 ,在1980 年 12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中,陈云明确指出: “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可以引起政治形势的不稳定。”[1]这就是说,在经济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必然会上升为社会和政治问题。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让经济得到了稳定发展,才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的形成。
二、在经济建设中,经济稳定的主要表现
(一)粮食问题
“粮食定,天下定 ;粮食紧,市场紧”,这是陈云关于粮食问题的至理名言。粮食是无可替代的商品,它不仅决定着整个农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也很清楚的提出:“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说什么发展重工业。”[4]“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天下第一件大事。所以,粮食问题是诸多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农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因此,认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认清粮食在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50年代的经济建设时期中,陈云大多数都把为人民谋福利与农业、农村、农民和粮食问题视为一体。1953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供销出现全面紧张,城镇和缺粮农村地区的粮食供应得不到保障,粮价上涨,人心开始浮动。对此,陈云提出“统购统销”的政策方针,“在农村采取征购粮食的办法,在城市中采取配售粮食的办法。”在陈云看来,只有这种办法可以解决当时全国粮食供销之间的矛盾,同时把投机商排除在粮食市场之外,使私商和富裕农民不能操作粮食市场。1953年11月,政务院第194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此后的实践证明,统购统销是我国在农业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也是当时最有效的粮食分配制度。粮食问题的根本解决,它不仅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为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
陈云认为实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唯一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他指出:“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离开别的部门。一部机器,只要缺一部分配件,即使其他东西都有了,还是开不动。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1]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地方出现了贪多求快、急躁冒进的苗头,陈云及时地发现并对此进行纠正。他反复强调,计划不能凭我们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制定,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让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在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关系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主导,处理好农重轻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陈云认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应根据《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方针加以安排。首先,重工业投资仍要占多数,但轻工业农业投资的比重也要加以提高。从长远看来,国民经济只有做到合理、适当的按比例发展,才是最快的速度,只有按比例了,发展才能够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是最效的。陈云提出,搞建设就一定要把农业加进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供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基本建设规模的投资也要和财力物力相互适应,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理论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因为社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在农、轻、重的排列顺序及其按比例关系上的。陈云根据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特别强调我国农业对建设规模的约束力,一定按农、轻、重的顺序计划安排实施,这才是最有效的协调三者关系的最佳办法。
陈云曾在给中央的一封信中提到过,发展国民经济需要综合平衡,需要我们要“要照顾到各行业(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城市住宅建设、环境保护等等)发展的比例关系。”[6]这种按比例有计划的发展经济,对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陈云的经济稳定思想的重大意义
经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因此经济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陈云的经济稳定思想和长期的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经济建设长期实践的结晶。认真学习陈云关于“经济稳定”的若干论述和思想,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持经济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使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我们就要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陈云经济稳定思想和理论。必须把这一原则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践中,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为我国的经济安全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服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5.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史全鉴(1949-1995)[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