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转”与“化”
杨美元 徐健
【摘要】高校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摇篮,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新闻观教育,将深刻影响其新闻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取向。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但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现从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双专业素养、增进学生的实践体验、加大产学融合力度、深化浸润式校园文化熏陶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转”与“化”,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学子的心灵,真正成为其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在当今媒体的竞争中,人才队伍是其核心竞争力,是硬实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人才队伍,是新时代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中,新闻思想观念又是新闻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高校是培养新闻传播事业后备人才的摇篮,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新闻观教育,将深刻影响其一生的新闻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取向。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践行,是我们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是在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新闻人才培养相结合,把新闻学子培养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合格人才。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合格的、可靠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党和国家对新闻院校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新闻院校的职责和使命。从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提出,到2003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联合发布的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之一[1],再到2013年底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现场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得以全面开展。
新闻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学生认识、教师素养、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亟待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生认识上有偏差,主体意识不强。一些学生还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创新性认识不足,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应付的态度。二是教师业务上有偏科。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然而,个别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不够深入,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时,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式或是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上,不够全面深入,更难以生动引人。三是教学模式仍显落后。当前,课堂学习仍是学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途径。而如今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条件、文化情景、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网络“原住民”,某些高校的教学模式却没有与时俱进、顺势创新,仍然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局限于讲授、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教学资源局限于课本、教学考核局限于纸笔考试。传统大学课堂教学受到网络、新媒体等的严峻挑战。[2]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关键在于“转”与“化”
新闻院校必须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感,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传播学角度来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是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如果把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看作是一个传播信息过程的话,教师及其院系方面是其中的传播者和主导者,学生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是受众和受传者。从传播的逻辑顺序和表现效果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经历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过程。第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作为外部信息作用于学生的知觉和记忆系统,使他们的知识量和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作用于学生,进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这是一个改变态度的过程。第三,上述两种变化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出来,就是行动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传播效果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3]
从人的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效果的生成过程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转”与“化”。“知”是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认知、了解过程及掌握状况;“情”是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行为唤醒的一种观念和情感认同;“意”是指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志品质和信念强度及其主观反映;“行”是指学生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行为表现及其社会效应。为此,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目的和理想效果就是:拓展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知识广度,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情感厚度,锤炼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意志韧度,增强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行动力度。
从认识和实践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与“化”。一是从教师来看,要转变对教学的认识,要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播思想”。为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要在教师身上实现转变,即由知识转化为信仰。二是从学生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不只是完成学分学业,而是追求一种理想信念。所以,学生要由“接受知识”转变为“提高认识”“追求信仰”。这样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认识转变为认同、知识转化为信仰,再由认同转化为行动,以信仰指导行为。三是两个主体间的同化,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过程中有明显的主客体互动性,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的高度。学生是教的受体、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师生共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上内化、情感上认同、行为上同步,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心、入脑、践行,使学生能够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转”与“化”的实施途径
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业身份与责任就是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今天的青年学子作为新闻事业的后备人才,应当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根本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进而发自内心地想学、弄懂、去实践。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师生身上实现转与化。
一是推进新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新闻院校的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正面效应。专业教师要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抓手,既要传授新闻专业知识又要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要把思想的先进性与技术的先进性结合起来,推进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世界的方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转换身份,跳出现有的知识框架,不断提高其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采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如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使其能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作品进行“对话”,从语言、声音、情境中去近距离地理解、领悟和感受,从而通过具体的新闻人物、事件和作品,直观、形象地认识马克思主義新闻观,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二是提高教师的双专业素养。在我国,从新闻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来看,实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涉及马克思主义和新闻传播两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师资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想政治建设,师德标准的首要内容是政治水准。新闻传播院系应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新闻传播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如何有效培养新闻人才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培训、会议研讨。只有教师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准确明白地传授给学生,并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认识转化为行动。
三是做实学生的实践体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点。传统的布道式教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难以被调动。只有让学生真正近距离地融入式感受、零距离体验,才能让他们有切实的收获和感悟。因此,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大社会议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通过经典诵读、学术沙龙、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现场考察等形式,利用校园网络、电视台、广播电台、校报、全媒体实训中心等媒体实践平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实训机会,让他们自己采写编排,做好校内的新闻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新闻职业情怀。又如组织青年学生走进新闻媒体单位开展专业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之中,使他们通过在媒体实践所见所感,体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者,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努力做到真懂、真信、真用。组织学生“走出去”,开展新闻调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带领学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贫困地区以及生产一线等,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使他们接受思想洗礼,锤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研讨,将其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出来,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是深化新闻院校的产学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就是多主体参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通过学界与业界联动、互促、共生、共赢,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始终保持源头活水。新闻院校可以通过“部校共建”等平台,推动高校与新闻业界之间的人员互聘、资源共享、业务共促,开展多方面的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如高校把教师送到业界挂职锻炼,提高其专业素养;发挥科研优势,与地方政府、业界同行联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教育创新研究,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同攻关,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实践创新。又如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讲习所等学术活动,把业界精英请进校园,让“好记者讲好故事”,和学生分享他们走基层的经验、新闻采写的心得体会和业务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还可以邀请业界人士与校内教师进行“业师同授”一门课,即专业教师讲授理论为主,辅以业界人士讲述实践案例,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度。
五是强化浸润式校园文化熏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内容是具有特定的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它的传播形式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传达的。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大学校园生活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到学生的心里。例如,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开放式读书活动,通过系列读书分享会、优秀书评评选、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与实践体验中来。通过文化长廊、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全方位不间断地推送新闻经典作家的人生故事、新闻奖获奖作品背后“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情感故事,让青年学子抬头低头都能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思想养分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族信息传播发展史研究”(编号:17BXW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保卫,叶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形成、推进及意义[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17.
[2]韩蕾,王军伟.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调查:基于教育传播者角度[J].传媒评论,2016(8):4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8-189.
(杨美元为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徐健为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