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严俊乾
摘要: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强调道德的约束作用,在“利己”的同时,要更多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才能保证市场合理有序地运行。同样,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学会合作很重要,合作才能双赢。
关键词:“利己”;“利他”;市场;道德;合作;“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人的行为归结为自私,而在《道德情操论》中归结为道德对利己行为的控制上。在现实生活中,“利己”的同时往往在“利他”,而“利他”又恰恰是最好地“利己”。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开放、谋求合作,特别要重视道德的引领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性善与行恶的矛盾
(一)“经济人”在市场机制的指引下一心一意地“利己”
“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如是说。因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一个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最经典的一段论述莫过于“我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利己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是谈论对他们的好处。”
另一方面,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经济人”考虑的只是通过“成本——收益”的计算方法来实现“付出最少,得到最多”的目的。首先,利己是“经济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其次,利己的“经济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常常能促进社会的利益。最后,利己的“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他人的自利,以此来实现利己的目的。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独创的一个概念。表面看来,它揭示了个人自利行为可以实现公共利益的道理,实质反应了神性对社会生活机制的非直接介入。就经济意义而言,“看不见的手”是指自由市场机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下,不依赖于政府的权威,“看不见的手”能够自行调节经济运行,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同时,“看不见”的手能够深化社会分工,使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体现社会公平。
(二)“道德人”在道德机制的指引下问心无愧地“利他”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交换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获得商品或劳务提供的服务。所以,商品的本质属性就是服务性。服务性是一个“外界的对象”,它直接的逻辑推论便是“利他性”。虽然“利己”是每个人的天性,但在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中,其实我们都在不自觉地“利他”。《道德情操论》中谈到:“人的天赋中的本性是使他关心别人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作自己的事情,这个本性就是同情和怜悯。”人们的“利他”行为归结为同情对“利己”行为的控制上。在正义与道德的约束下的“利他”行为才是创造财富的不竭源泉。
另一方面,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从伦理角度解释了“道德人”的概念。即在“经济人”的基础上,“道德人”必须具备仁义、关心、美德等道德。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而是真正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关注别人的幸福。
如果说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那么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道德。除了亚当·斯密之外,哈耶克、布坎南等经济学家也很重视道德问题。这里的道德强调更多的还是对市场的引导。即在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运用道德去引导整个经济朝着良性、稳定的状况发展。有道德其实并不难,只需克制自己的私心,不伤害别人的利益,适当关心别人和社会的利益,就可以称之为有了基本的道德。如果每个人具备了这种基本的道德,那么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健康有序。
二、“利他”就是“利己”——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一)“斯密的悖论”
让我们先从“斯密悖论”谈起。“斯密悖论”是指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观和以同情心为核心的伦理观。一方面,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人的行为归结为自私,而另一方面,在《道德情操论》中归结为同情对利己行为的控制上。有人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所以,这看似矛盾的两者其实是辩证统一的。他只是在告诉我们,“利己心”是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天性,而只有在“同情”与“正义”约束下的“利己心”才能真正“利他”,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不竭源泉。
(二)用马克思“全面的人”代替亚当·斯密的“经济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运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占有制条件下人的存在形态——“异化的人”。这和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其实是异曲同工的,都是对私有财产极力占有,都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单纯的“经济人”并不有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转。我认为只有“经济人”加上“道德人”才能最终成为“全面的人”。虽然“全面的人”是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但只有每个人尽量成为“全面的人”,整个社会才会良性地运转下去。“全面的人”首先是建立在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基础上。其次,“全面的人”应该重视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实现自我的全面提高。最后,“全面的人”表现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表现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上。那么人才能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不再为单纯的物质占有所累,才能实现自我解放,才能最大程度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三、我们的选择——重视道德,加强合作
(一)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企业家作为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企业家不仅仅应该是社会财富的聚集者和创造者,更应该是社会风尚的引导者和社会道德的倡导者。由于人性的弱点诸如自私、贪婪、趋利避害、投机等导致企业家参与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日趋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的致命缺陷更是使得道德底线发生动摇。反观我们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无论是“彩色馒头”、“毒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蒜你狠”、“姜你军”等囤积居奇的哄抬物价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企业家心中缺少道德律令,只是一味谋求私利的结果。温家宝说:“企业家身上也流着道德的血液。”这恰恰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仅仅集中在企业家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稳定。我们始终相信,在“正义”约束下的“利己心”才是调动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积极性的不竭原动力。
(二)“两个轮子一起转”
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一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激烈碰撞中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早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我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大公无私”、“集体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过度的“利他”。人们在长期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意识,直接导致效率低下,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等问题。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加快了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由于经济基础尚显薄弱,物质资料也不能极大满足社会需求,人们的利己心变得越来越重。由于自私、贪欲、“搭便车”等利己心的驱使,道德丧失最终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贻害无穷。所以,过分的“利己”也是不好的。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就是要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就是要把“利己”与“利他”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质量先行、效益为先”的原则,更好更快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三)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这看似朴素的话语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君子成人之美”。特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正如李克强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说:“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变成离群索居的‘鲁滨逊。”确实,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只有不断扩大交流、务实合作,才能携手共赢。因为,“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现在中国早已经加入了WTO,并与瑞士、冰岛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时,正在积极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的方案更是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正以一个坦诚、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世界积极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必将与世界各国精诚合作,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1997.
[3]乔森纳·B·怀特.拯救亚当·斯密[M].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4.
[4]蒲坚.发挥“两只手”的作用[J].冶金企业文化,2013.
[5]赵政委.浅析超越“经济人”的途径和意义[J].科学 与管理,2009.
[6]范亚雄.利己与利他:价值观上的困惑于选择[J].当 代旅游(学术版),2011.
[7]梁新.利他才能利己[J].做人与处事,2013.
[8]方芳.“异化的人”、“全面的人”及人的全面发展[J]. 高等农业教育,2008.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