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从幼儿教育开始

    马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家长已经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大部分家长们认为:早期的智力开发很重要,对于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培养则认为,等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形成了。在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的熏染下,使一些幼儿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任性、孤僻、自私等社会性情感的弱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是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试想,一个经常被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困扰且不知如何摆脱的孩子怎能出类拔萃?一个与集体格格不入因而常常“形只影单”的孩子又怎会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纲要》在“社会”领域中指出: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那么,如何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呢?

    一、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社会性情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应该重视游戏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能轻松愉快地、自然地接纳活动本身或老师、同伴所给予的情感熏陶。例如,在自主性游戏中,有的孩子不爱惜小椅子。总喜欢拖着椅子或者是推着椅子走。于是,老师会轻轻地抱起一把小椅子说:“哎呀,小椅子,对不起,你被弄疼了,是吗?我来帮你揉一揉吧!”老师的言行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充满关爱的神情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老师,我不推小椅子了!”“老师,你看,我会抱小椅子的!”……孩子们纷纷改正了刚才错误的行为,小心翼翼地抱起小椅子又小心翼翼地将椅子放下来。老师夸奖他们是爱护椅子的好孩子!就这样,以老师自己关爱、同情小椅子的言行,为幼儿作了榜样和示范,使幼儿的错误行为得以隐性否定,同时又让爱护公物的情感在模仿中得以萌生。在类似的其他游戏中,只要老师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引起幼儿社会性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幼儿“分辨对错”“互帮互助”“友好交往”等一系列社会性情感。

    二、教育活动关注幼儿的社会性情感

    “池塘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教育没有情感,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对于有着启蒙作用的幼儿教育来说,尤其应注重在教育活动中渗透对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内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知识方面的教育活动,又包括非智力方面的教育活动。老师往往会在这些活动中把社会性情感的内容设计进去,通过讲故事、念儿歌、唱歌曲等形式提高幼儿对社会性情感的认识。例如,在语言活动《小松鼠的花园》中,通过倾听故事中小松鼠生病了,其他小动物纷纷去看望它,并想办法送去礼物。这样使幼儿知道,当朋友生病时应该给予关心、爱护,由此,培养幼儿关爱的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挖掘各个活动中存在的教育价值,适当地启发引导,对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寓教于其中,让孩子乐于接受,从而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活动体验幼儿的社会性情感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是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作用中,实现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因此,我们带幼儿走出幼儿园,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带领幼儿参观污水处理厂,让孩子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带领幼儿上街发传单,让孩子们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带领幼儿走进邮局超市,让孩子们认识邮递员、超市收银员等各行各业的人,激发幼儿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情感;带领幼儿参观古镇,让孩子们认识与自己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设施,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幼儿园的情感;在重阳节,带领幼儿走进敬老院,让孩子們带上水果糕点去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培养了孩子尊老爱幼的情感……总之,在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得到了升华!

    四、教育环境开发幼儿的社会性情感

    在幼儿园,“环境”被誉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因此,对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老师通过设计、组织、管理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心理环境,诱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例如,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老师对待幼儿也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用形象感染幼儿,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其次,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使幼儿得到感染和陶冶,给予幼儿社会性情感的体验。例如,老师与孩子一起整理教室,用自己的绘画手工作品来布置教室、提供玩具给大家一起分享、用幼儿自己收集的图书开设图书角……让幼儿知道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了解自己的能力,可以满怀信心地去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遇到有些事做不来时,也不会因此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而是会一起合作来解决。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建设,为开发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五、家园配合巩固幼儿的社会性情感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必须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家长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法,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他们遇到类似情况时也会采取同样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家园一致、相互配合、统一教育目标。家园配合的联系纽带,关键就在于教师。因此,我们通过组织“家教沙龙”、出版“家园小报”、参加网上论坛等各种形式,抛出话题,通过和家长一起探讨,纠正自身错误的行为,转变家长的教育误区,使家长们明白对孩子社会性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总之,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培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必经之路。幼儿教师包括孩子家长,始终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循循善诱地让幼儿体验着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快乐与协作的重要,从而形成文明的生活态度,有初步的责任感和宽容心,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并在互动中树立自信,激发幼儿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