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高校体育特长生培养课程存在问题及优化探析

    倪振华 石蓉华

    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也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而对于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必须从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课程人手,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特长生的发展与培养。

    一、体育特长生概念界定

    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对体育特长生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体育特长生主要是指经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全国范围内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挑选出既具备体育特长,又通过文化考试和招生规定的学生。本文所指的对象是指具备体育特长,且在规模体育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入读于国家直属高校的这部分体育特长生。

    二、教育部直属高校体育特长生培养课程存在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程开设门类较少

    通过与国外高校体育特长生课程设置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上门类较少,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课程的开设均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高校大量扩招的弊端逐渐显现,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专业技能缺失外,在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忽视了对基本人文修养的培育。

    (二)教育课程开设门类和学时不足

    过对网络资料的收集,笔者发现绝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体育特长生培养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0%,这与国外20%至40%的比重相比,明显表现出学时不足与科目不足的缺点。再加上学校将教育类课程定位为一般公共基础课程的做法,引发师生对教育课程的轻视,这必然会影响体育特长生的培养。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第一,必修课占比较大,选修课严重不足。当前,在体育特长生培养课程设置上,专业必修课的课时数量普遍占总课程的50%以上,而选修课的占比还不到15%,显然学生在选修课上的自主性较小。

    第二,选修课内容重复浅显。一是内容的重叠,例如,很多学校开设的体育教学论、体育游戏和体育教材法教学这几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重叠,导致学时的浪费与不均衡;二是蜻蜓点水式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轻学科重术科”的心理,难以培养出高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

    三、优化培养课程的对策探析

    (一)融合现有主干课程

    各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国家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体育特长生培养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分割细化与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叠内容,进一步融合现有主干课程。在对主干课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各学校应当坚持紧密配合、融会贯通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已开设主干课程进行灵活的组合,进而不断拓宽体育特长生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提高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能力。

    (二)增加教育类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将体育教学的教育本质体现出来,重视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将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准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考虑职前教育,也要考虑职后影响,因此教育类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两大类,一是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二是教育课程,应当包括比较教育、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保障、人际关系以及教育评估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三)精簡专业必修课程

    面对当前必修课程占课程总量比重偏高、专业教学过于精细带来的弊端,应当对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改革,精简课时,精干内容。按照国外体育特长生培养课程设置成功典范,专业课程仅课程总量的40%左右即可。精简专业必修课程后节省下来的课时,可以用于增设选修课与教育类课程,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选修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结合体育特长生目前的水平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在他们目前水平基础上再提高及适合本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

    (四)大量开设并规范选修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体育特长生培养课程体系也应当紧跟时代潮流,进行调整与革新。各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当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定位于社会的需求,在确保专业必修课程数量达标的前提下,充分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的开设上,学校应科学划分选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在真正体验到自主选择与自主发展。

    四、结语

    各个高校在体育特长生培养课程的设置上,应当抓住核心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通过融合现有主干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浓缩专业必修课、大量开设并规范选修课等途径,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源头将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