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培养路径与保障措施研究
刘宁++王弈乔++孔凡文?í?
摘要:针对建设管理行业特点及市场相关人才需求趋势,分析现行建设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建设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三双”模式的培养方案及增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保障措施,以期为高等院校建设管理类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管理类专业;培养路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01704
随着建设行业的发展和市场规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行业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显著,高等教育作为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尚存不足之处。例如: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学科数量较少且水平偏低;缺乏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严重趋同;学科团队建设乏力,学科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国内部分学者对高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严玲从保证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输出高效性的视角出发,将专业认证制度模型导入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建设中,为能力标准体系建立、高校课程优化及设置,以及构建专业认证制度的组织保障体系提供了合理建议[1]。尹贻林针对国内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并基于中国专业能力测评制度的发展状况,提出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能力测评制度构建的建议和人才培养模式[2]。祝丽娟针对建设行业管理类本科专业核心能力之一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构建了一个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以及可选择能力在内的能力标准模型,指出应将能力标准中的能力转化为外显的成果文件,倡导采用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解决能力标准与能力培养模式之间的衔接问题[3]。
从上述相关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国内针对高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多以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或只选取如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等某一方面进行能力培养方案研究,针对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较少,因此,研究高等院校该专业的培养路径与保障措施十分必要。
一、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内容脱离市场需求
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特点的复合型学科,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全面,甚至面向整个建设周期,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基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采用“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方针。但目前在国内高校培养体系中存在建设管理实践训练不足、建设管理类教材中实践教学案例虚设落后、教育经费
不到位、实验室建设不受重视、实践课程内容选择性差等问题,使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建设管理方法,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最新认识,不具备参与现代建设项目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影响就业。这也是造成高学历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
目前,国内高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已设置,但缺乏系统性。国内高校实践环节设计一般由课程设计、校内实验、校外实习、专业讲座、项目调研等模块组成。只片面追求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却忽略了传统式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上存在的不足。例如: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及整体性不强,各学期的实践内容相对独立分散,无法形成贯穿整个培养周期的实践培养体系。学生的认识仅停留在点的层面,却不能集点为面;针对实验部分,学生简单模拟教师的演示或单纯按照被告知的要求进行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在校外实践环节中多数企业对于参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的层面。
(三)个性教学不足
当前国内高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存在专业划分过细、培养模式单一、专业知识面窄等问题,使学生难以成为建设行业及市场需求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严格按照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活学活用、缺乏创新性。
二、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技术与管理双培养
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设置的。该专业主要面向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中的大中型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及、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单纯具有工程技术或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综合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特点,即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结合
,突出教学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工科教育背景上设置管理学课程并非“技术与管理双培养”的教育模式,只有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发挥结合优化效应,实现“双培养”的目的。
随着建筑行业管理类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化,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将建筑行业管理类专业中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定位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知识与管理类知识的双向培养,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对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并使技术和理论不再抽象。此外,通过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从而有效检验“技术与管理双培养”模式与实际应用层面的匹配度。
(二)应用与理论双教学
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与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等其它管理类专业相比教学要求更高,主要面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要求
掌握工程全过程管理、工程技术与造价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核算分析、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项目投融资决策等基本能力,因此,要求在专业培养中要严格遵循“应用与理论双教学”原则。
从建设工程项目的一次性、目标的明确性、限制条件的多样性、不确定因素的复杂性等角度看,掌握隐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要。在专业培养中除注重校内实验训练、校外实习等传统实践培养外,还应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性实践”培养,即科学与艺术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优良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经济素质和文化素质。
如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在探索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面向实践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即把四年学制分成“3(校内)+0.5(校外)+0.5(校内)”。该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都进行了系统整合优化,强化了融贯机制,实现了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教学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按照知识衔接与深化的途径和能力积累过程,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获取知识并得到能力训练的途径。
(三)教学与“行业、市场”双结合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化,建筑行业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急增,加据了学生就业的压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高校在课程体系上应进行基于行业就业形势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创新与突破,即将教学与“行业、市场”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水平。例如:高校将建设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关科目如工程造价、监理等列入专业课教学,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加大创新教学比重,加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积极建立企业及行业协会之间
的合作关系,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时代性,更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沈阳建筑大学结合历史发展和现实,确立了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行业发展,立足于为基层一线培养“稳定、好用、有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此,
管理学院按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合理调整专业方向,强化实践环节训练,鼓励学生创业创新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线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务实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校毕业生以高素质备受企业青睐,活跃在国家建设行业的第一线。
三、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一)增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实习基地是专业人才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共建的要求。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完成基地建设和实习教材建设任务,使学生按不同年级和专业学习进程进入不同实习基地实习,从而获得各种核心能力,最终成为既适应行业要求,又具备向高端专业人才发展的全过程管理人才。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早在1997年,学院在沈阳众多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开展了“三明治”模式教学。此举作为全国较早的开放式教学,受到当时建设部和辽宁省教育厅表彰。近年来,实习基地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
已与建筑业、房地产业等5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为学生联系众多的实践教学岗位,每年秋季组织学生到基地学习,有的甚至带薪实习,表现优秀者还有机会留下工作。这些企业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在培养人才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当前国内该专业培养方案中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孤立、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高校应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完善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遵循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联系、渗透原则,构建以不同层次且衔接有序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突出能力培养,实施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各就业层次的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在巩固理论、增强应用能力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以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创新的“三明治”专业实践模式为例,营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管理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针对性的全流程实践嵌入型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在拓宽专业口径、精简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上下功夫。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面向就业单位的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指导流程,切实做到选题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缩短就业磨合期。
(三)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增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实现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根本保证,是面向市场,提高就业水平的战略任务。采取内训外聘、经费与政策倾斜等方式是高校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的必要措施。同时,可借鉴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等校企合作的典范,注重激励与建设相结合,
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采取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对外交流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参加实际工程培养教师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进修学习提高学位层次等措施,促进“双师型”队伍
建设。
四、结语
当今高等院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遵循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是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三双”模式的培养方案以及增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等保障措施的提出,为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框架,从而为建设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严玲,闫金芹.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4):80-88.
[2]尹贻林,刘一格.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的探索与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119-123,89.
[3]严玲,祝丽娟,邓娇娇.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程管理类本科工作坊能力标准构建研究——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坊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03):103-110.
[4]孙春玲,赵占博,宋红,张华,钱明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主动性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3):126-129.
摘要:针对建设管理行业特点及市场相关人才需求趋势,分析现行建设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建设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三双”模式的培养方案及增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保障措施,以期为高等院校建设管理类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管理类专业;培养路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01704
随着建设行业的发展和市场规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行业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显著,高等教育作为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尚存不足之处。例如: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学科数量较少且水平偏低;缺乏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严重趋同;学科团队建设乏力,学科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国内部分学者对高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严玲从保证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输出高效性的视角出发,将专业认证制度模型导入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建设中,为能力标准体系建立、高校课程优化及设置,以及构建专业认证制度的组织保障体系提供了合理建议[1]。尹贻林针对国内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并基于中国专业能力测评制度的发展状况,提出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能力测评制度构建的建议和人才培养模式[2]。祝丽娟针对建设行业管理类本科专业核心能力之一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构建了一个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以及可选择能力在内的能力标准模型,指出应将能力标准中的能力转化为外显的成果文件,倡导采用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解决能力标准与能力培养模式之间的衔接问题[3]。
从上述相关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国内针对高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多以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或只选取如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等某一方面进行能力培养方案研究,针对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较少,因此,研究高等院校该专业的培养路径与保障措施十分必要。
一、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内容脱离市场需求
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特点的复合型学科,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全面,甚至面向整个建设周期,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基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采用“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方针。但目前在国内高校培养体系中存在建设管理实践训练不足、建设管理类教材中实践教学案例虚设落后、教育经费
不到位、实验室建设不受重视、实践课程内容选择性差等问题,使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建设管理方法,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最新认识,不具备参与现代建设项目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影响就业。这也是造成高学历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
目前,国内高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已设置,但缺乏系统性。国内高校实践环节设计一般由课程设计、校内实验、校外实习、专业讲座、项目调研等模块组成。只片面追求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却忽略了传统式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上存在的不足。例如: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及整体性不强,各学期的实践内容相对独立分散,无法形成贯穿整个培养周期的实践培养体系。学生的认识仅停留在点的层面,却不能集点为面;针对实验部分,学生简单模拟教师的演示或单纯按照被告知的要求进行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在校外实践环节中多数企业对于参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的层面。
(三)个性教学不足
当前国内高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存在专业划分过细、培养模式单一、专业知识面窄等问题,使学生难以成为建设行业及市场需求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严格按照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活学活用、缺乏创新性。
二、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技术与管理双培养
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设置的。该专业主要面向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中的大中型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及、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单纯具有工程技术或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综合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特点,即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结合
,突出教学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工科教育背景上设置管理学课程并非“技术与管理双培养”的教育模式,只有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发挥结合优化效应,实现“双培养”的目的。
随着建筑行业管理类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化,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将建筑行业管理类专业中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定位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知识与管理类知识的双向培养,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对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并使技术和理论不再抽象。此外,通过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从而有效检验“技术与管理双培养”模式与实际应用层面的匹配度。
(二)应用与理论双教学
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与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等其它管理类专业相比教学要求更高,主要面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要求
掌握工程全过程管理、工程技术与造价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核算分析、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项目投融资决策等基本能力,因此,要求在专业培养中要严格遵循“应用与理论双教学”原则。
从建设工程项目的一次性、目标的明确性、限制条件的多样性、不确定因素的复杂性等角度看,掌握隐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要。在专业培养中除注重校内实验训练、校外实习等传统实践培养外,还应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性实践”培养,即科学与艺术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优良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经济素质和文化素质。
如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在探索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面向实践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即把四年学制分成“3(校内)+0.5(校外)+0.5(校内)”。该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都进行了系统整合优化,强化了融贯机制,实现了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教学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按照知识衔接与深化的途径和能力积累过程,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获取知识并得到能力训练的途径。
(三)教学与“行业、市场”双结合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化,建筑行业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急增,加据了学生就业的压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高校在课程体系上应进行基于行业就业形势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创新与突破,即将教学与“行业、市场”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水平。例如:高校将建设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关科目如工程造价、监理等列入专业课教学,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加大创新教学比重,加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积极建立企业及行业协会之间
的合作关系,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时代性,更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沈阳建筑大学结合历史发展和现实,确立了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行业发展,立足于为基层一线培养“稳定、好用、有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此,
管理学院按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合理调整专业方向,强化实践环节训练,鼓励学生创业创新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线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务实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校毕业生以高素质备受企业青睐,活跃在国家建设行业的第一线。
三、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一)增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实习基地是专业人才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共建的要求。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完成基地建设和实习教材建设任务,使学生按不同年级和专业学习进程进入不同实习基地实习,从而获得各种核心能力,最终成为既适应行业要求,又具备向高端专业人才发展的全过程管理人才。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早在1997年,学院在沈阳众多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开展了“三明治”模式教学。此举作为全国较早的开放式教学,受到当时建设部和辽宁省教育厅表彰。近年来,实习基地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
已与建筑业、房地产业等5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为学生联系众多的实践教学岗位,每年秋季组织学生到基地学习,有的甚至带薪实习,表现优秀者还有机会留下工作。这些企业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在培养人才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当前国内该专业培养方案中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孤立、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高校应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完善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遵循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联系、渗透原则,构建以不同层次且衔接有序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突出能力培养,实施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各就业层次的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在巩固理论、增强应用能力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以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创新的“三明治”专业实践模式为例,营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管理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针对性的全流程实践嵌入型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在拓宽专业口径、精简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上下功夫。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面向就业单位的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指导流程,切实做到选题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缩短就业磨合期。
(三)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增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实现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根本保证,是面向市场,提高就业水平的战略任务。采取内训外聘、经费与政策倾斜等方式是高校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的必要措施。同时,可借鉴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等校企合作的典范,注重激励与建设相结合,
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采取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对外交流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参加实际工程培养教师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进修学习提高学位层次等措施,促进“双师型”队伍
建设。
四、结语
当今高等院校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遵循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是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三双”模式的培养方案以及增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等保障措施的提出,为建设行业管理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框架,从而为建设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严玲,闫金芹.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4):80-88.
[2]尹贻林,刘一格.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的探索与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119-123,89.
[3]严玲,祝丽娟,邓娇娇.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程管理类本科工作坊能力标准构建研究——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坊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03):103-110.
[4]孙春玲,赵占博,宋红,张华,钱明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主动性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3):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