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谍战剧《伪装者》的艺术特色分析

    甘璐瑶+张金尧

    自2008年,谍战剧《潜伏》播出以来,一大批优秀谍战剧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也受到影视评论界的学理观照。可以说掀起了谍战剧制作、收看、研究热潮,提升了谍战剧在中国电视剧艺术中的现代地位与美学品味。谍战剧的类型化也在媒体、文本与受众之间创作与欣赏的多次循环、沟通中逐渐得到完成。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剧情设置模式化、角色形象扁平化、表现手法单一化等一系列僵硬化发展带来的谍战剧观众收视欲逐渐衰退。突破谍战剧发展瓶颈期的,是2015年暑期档的一部大放异彩的《伪装者》。该剧凭借其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生动饱满的人物塑造,与大胆创新的叙事策略再一次掀起谍战剧的收视热潮,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伪装者》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李雪执导,胡歌、靳东、刘敏涛、王凯等领衔主演。该剧以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通过上海明氏三姐弟的视角,讲述了在抗战时期上海滩隐秘战线上,国、共、日三方殊死较量的故事。

    一、 个人传奇与时代传奇的共述

    《伪装者》将时代背景设置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云激荡的上海滩,庞大的历史架构奠定了多线情节共同发展的可能性,这是谍战剧通常运用的叙事手法。而《伪装者》更进一步的在人物塑造上精心打造,将“明氏三姐妹”的个人传奇与时代传奇结合共述。主角之一的明楼拥有五重身份——除了上海明氏家族二公子外,更是汪伪政府特务委员会的副主任、汪伪政府财政部经济司的财政顾问、军统上海站情报科科长(代号毒蛇)、中共地下党上海负责人(代号眼镜蛇)。明楼身份的原型来自于历史上一位中共地下党——袁殊,是真正的五重身份间谍,为中共的地下组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剧依托历史人物原型演绎,为传奇故事增添了现实色彩,丰富了剧集的审美层次。《伪装者》凭借人物身份的多重化处理,塑造了立体的叙事结构。如剧中在对明楼的身份进行展开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观众所掌握信息量与叙事信息量的不对等,从而形成“桌下的炸弹”的效果,而何时引爆炸弹,也是剧情何时走向高潮的关键时刻。以观众的视角来看,明楼在与手下明诚交谈时会时不时透露一些信息,引起观众的怀疑,达到成功设置悬疑的目的,增添了剧情的代入感。如剧中明楼以不同身份穿插游走在整个庞大的故事体系中与人际网之中,明楼要同时在三个工作地点维护不同身份,甚至在家中也要为了大姐明镜而隐藏身份。展现了战争年代情报工作人员身心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双重煎熬。

    剧中人物若要在不同身份之中进行切换,需要非常敏锐的观察力与社会交际手段,需要一颗能够顾全大局、应变迅速的大脑。身份的切换在多维度的塑造人物的同时,凸显了剧中人物作为特工人员超强的生理与心里素质,更增添了人物自身的传奇色彩。如作为财政顾问的明楼,在交际中句句不离利润,显得精明又贪钱;作为特务委员会的副主任,他指挥下属,布阵作战,不苟言笑,严肃至极,极具领导风范;作为家中的大哥,明楼听从大姐的话,在两个弟弟面前保持大哥的地位,又兼顾家庭的温馨气氛。如此多重的角色身份设置就意味着更加庞大复杂的故事框架。编剧运用倒序插叙与“戏中戏”的手法,草灰蛇线的线索布置与悬念安排,使各人物的中心剧情相互独立又保持合理交叉。如此强情节、多悬疑、快节奏的叙事带来“烧脑”的观剧快感。越复杂难解的剧情,越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谍战剧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猎奇与窥探欲。而这也成为《伪装者》的成功要素之一。

    复杂的剧情设置更体现着动荡年代各方势力在上海暗潮汹涌的斗争。如此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对信仰的坚守就更加珍贵,无论是为共产事业牺牲的大姐明镜 还是为党国信仰牺牲的王天风都是特定时代的传奇,传奇的个人组成了传奇的时代。无论是个人故事还是时代故事都因其理想主义的悲剧性而带来巨大感染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传统英雄史观叙事的一种突破。

    二、 B线情感故事的合理配比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在生活中的具化体现就是人的情感羁绊。谍战剧往往专注于战争与谋略,侦查与反侦察,在情节上诉诸逻辑,是相对“硬性”的剧情要素。而《伪装者》明确了以年轻女性为主的收视群体,在三个俊美男主人公的基础上增添了比重合适的情感线,在男人戏中诉诸情感,柔化了情节表达,使剧情张弛有度。《伪装者》将爱情、亲情、师生情、家国情等巧妙融入剧情中,是情感戏作为B线情节对人物关系塑造进行补足,使得人物形象更个性鲜明、表现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戏剧冲突精彩纷呈。

    《伪装者》中对于爱情的描写甚少但不失情趣。如明楼与汪曼春之间亦爱亦恨的互相利用,又如于曼丽对明台的一厢情愿,但这些爱情因子又并未发展扩散至主要故事线中成为独立的叙事单元。《伪装者》中并未花费大量的篇章来赘述几位主人公在爱情上的起因结果,而是着重描写了每个人物的精神信仰。在剧中虽然每个人有不同的政治信仰,但他们转而以兄弟、师生、家族之情来体现为了同一个目标,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家国情怀。如剧中,明氏家族的三兄弟其实分别来自不同家庭,如果前期家庭的构成是机缘巧合与人性善意,让他们突破了血缘的隔阂真正成为一家人。那么在后期人物身份坦白之后,他们的亲情则因共同的让革命信仰而得到进一步升。剧中对家人间的温馨互动进行大量着墨,然而看似平静的家庭生活下暗潮涌动,家庭成员的谈笑中既有真情又有伪装,在前期,家庭环境甚至成为情报窃取的战场,使命与信仰让他们不得不讲真我伪装,这是时代的悲剧性。然而家人间的牵挂与扶持却如灯塔般在夜中长明。明台与王天风之间的师生情也总是令人动容,王天风从最初的严厉苛刻到后期送给明台手表的温柔恳切,巨大的剧情反转也将两人之间的師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剧中的人物总是需要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做出选择,选择是呈现人物在道德伦理上的理性或是感性的认知。单纯热衷于制造悬念的谍战剧对于剧情中人物的塑造、人性的剖析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映射都极少。仅依赖剧情的跌宕起伏和冲突建构是远远不够的,以人为核心创作的剧本,剖析人性、引起共鸣,往往才能够深入人心,到达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才能够引起观众形而上的思考,起到呼应效果。

    三、 丰富的审美层次与细节化处理方式

    《伪装者》的选角极度贴合人物形象,在“高颜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角色与演员的精神气质的贴合,如明楼的睿智持重与“海归”做派配合的是靳东沉缓的声线,明诚的极度忠诚与细腻来自于对王凯修长柔美的手指的特写,明台的张扬与机敏则来自演员胡歌充满青春感的笑容。如此外表靓丽、演技精湛的一组演员,首先最大程度上完成了对剧情中的角色塑造,同时满足了新时期年轻女性观众涉猎审美的心理。“明氏三兄弟”在剧集热播期更是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话题与效应,在剧集播出结束近两年后,该形象依然深入人心。剧组演员凭借该剧完成了演艺事业的飞跃,该剧也通过明楼、明台、明台等人物形象成为经典。另外,《伪装者》在服、化、道上也尽全力还原了一个风雨飘摇的上海,无论是76处的阴暗可怕还是明家公馆的温馨豪华,都是一个时代的侧写。该剧还通过极细微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如明楼、明诚的西装与大衣展现着两位老特工的游刃有余,明台热爱的手表是年轻人的象征。阴险狡诈的汪曼春在妆面上全程选择正红的唇色,却在与明楼重逢的那天换成了攻击性更弱的豆沙红,体现了少有的小女儿情态,丰富了人物形象。于曼丽旗袍与军装的交替更展现了特定时代女性的力与美。

    该剧不仅在剧情和人物上进行了变革,也在拍摄手法上下足了功夫。多处使用仰拍塑造高大的人物形象,“上帝视角”体现宏大的时代背景,增添电影感。如此偶像化、浪漫化的拍摄手法,但却不失年代感,谍战剧不再是单线索的“惊心动魄”式氛围,提升了影片的整体质感与可观性。其次,《伪装者》对色彩与光学运用到极致,并且对拍摄场景与道具精心制作,冷感调色与景深调配都极具电影艺术特征。不仅如此,该剧在叙事中突破了传统的谍战剧类型,融合多种剧情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该剧的审美层次。

    结语

    《伪装者》塑造了抗战时期的特工人物群像,展现了以明楼为代表的拥有多重身份的高级情报人员在动荡危机时代坚守内心信仰的斗争故事。通过敌我双方的两大矛盾作为基础的戏剧冲突,以情报交换、侦察与反侦察、刑讯、枪战等为主要桥段,塑造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在不同人物自我内部与外部利益与价值的矛盾冲突中强化了戏剧效果,使得故事结构更加复杂与立体。其次《伪装者》运用多线程叙事手法,各条故事支线交叉影响凸显了抗战年代多方势力交织的复杂社会环境,动荡时代下人物的价值选择更突显了信仰的力量。再次,它更是一部超类杂糅的电视剧,融合了红色谍战剧与偶像剧、家庭伦理剧的艺术特色,吸纳了诸多方面的优点,形成了更加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风格。同时,《伪装者》能够在众多谍战剧脱颖而出、赢得青睐,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重现红色历史,召唤斗争精神,展现了革命青年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家国信仰与高尚情怀。《伪装者》开创了一种超类杂糅谍战剧的创作模式,通过独具匠心的偶像剧包装模式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新观众,扩大了谍战剧受众的年龄范畴,也映射了大众审美趣味的變化。在意识形态层面,它传播了一种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年轻观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也许《伪装者》能够为将来电视剧创作者提供样本,进行再一次新的尝试,为中国的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