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广播的标准化生产

    詹雯++++杨杰

    【摘要】大多数新闻广播,都实行轮盘式操作播出,内容的吞吐量非常大。为了保证节目质量,需要制定严格的量化标准。只有这样,节目质量才能优质稳定,对采编人员的考核才能有据可依。

    【关键词】新闻广播 量化标准 量化考核 优质稳定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200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播,成为国家电台的第一个新闻广播。随着中国之声的做大做强,各地看到了专业化之路的美好前景,一大批新闻广播专业频率随之诞生。

    在新闻频率的建设中,各地借鉴中国之声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节目类型,做到全天全时段播送新闻,让新闻呈碎片化播出,线性流动,真正成为广播这个媒体的主干。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即时传送第一手信息;在重大事件上勇于发声,密切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使新闻立台的媒体属性在广播上得以回归。

    从国内现有新闻广播的节目类型来看,目前,大致可分轮盘+早中晚新闻密集段、轮盘+板块、板块节目+专题节目等几种形式,不管何种形式,都是遵照一定标准化要求进行节目生产的。只要标准设置合理、精细,节目质量就会优质稳定,拥有众多听众。

    那么,何为标准化?

    根据360百科的解释,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

    通常,标准化多用于工业产品,一个机器零部件,长、宽、高各是多少,需要融铸各占多少百分比的各种合金,都有严格明确的标准。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才是恒定的、合格的。

    新闻广播生产的是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它有无必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又如何实行标准化生产呢?

    一、新闻广播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传媒市场竞争的需要,现在广播节目经常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节目改版。在改版之初,采编人员经过前期准备,都还能根据要求制作节目。但时间一久,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管理,节目难免走样。有的节目因人而异,遇到一个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编辑,节目质量就高;如果换一个人来做编辑,节目质量就有可能滑坡。广播节目容易出现质量忽高忽低的现象。

    因此,制定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量化标准,是保持节目质量优质、稳定的前提条件。就像肯德基,因为配方是固定的,不管去哪里吃,它的口味永远是一致的;而中餐,因为标准在量化方面模糊,同一个菜名,会有多种口味。

    新闻广播制定量化标准就是要让听众听到的是质量、样态稳定持久的节目,从而保持对它的忠诚度。

    1.切实保证新闻广播的速度、高度和广度

    为了对采编人员进行严格精确的绩效考核,许多电台、频率都对节目设置了量化标准。江苏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在对10个频率的自办节目的听评打分中,要求新闻类每档节目自采新闻不少于总内容的50%,录音报道不少于总内容的50%,24小时内发生的新闻不少于总新闻的80%。①

    要求绝大部分内容是最近24小时发生的,体现了新闻时效性的价值要求。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个“首认”效应。新闻学者研究显示:在资讯的传播当中,第一时间的发布最具传播影响力。新闻要求时效性,广播更是有快捷传播的特殊要求。在节目生产中,对新闻时效性做出明确时间规定,使得时效性这个概念有了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自采新闻占比一半,体现了新闻内容的贴近性。由于网络的普及,获取内容变得不再困难,唯有本地的,有独家视角的新闻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广播靠声音传播。它的物理属性,使其在传播上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系统,逼真地再现事物的运动,因为声音的传真性明显胜过印刷媒体。音响元素在广播新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广播新闻可听性中的视觉构建。声音相对于文字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录音报道是广播独特的报道手段,是吸引听众的独门绝技。因此,在一组节目里,强调录音报道的比例,是确保节目可听性、提升节目质量的必要手段。

    中央电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对新闻信息的选取理应是全国眼光,看重的是新闻的重大性,体现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如何让这个要求具体、可感、可操作呢?他们的做法也是制订标准。编辑部制定的《滚动新闻新标准》中规定:每组滚动新闻必须是最抢眼、最抓人、最重要的,力求每次都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国家发布新政策的有关报道,必须将与新政策有关的通知、文件、会议等精神内容加以消化,作为由头或信息源,尽量从百姓生活、生存角度去把握,杜绝空谈原则和意义;统计数据要有比较,必须揭示发展趋势或说明问题,有分析解读,而节庆新闻、总结式静态报道、政绩工程等一般不予选用。②

    通过以上标准的制定,有效地保证了新闻的重大性。滚动新闻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并且,通过编辑手段挖掘出事件内藏的深刻含义,让受众清晰地领悟,扬长避短地使用了广播的传播手段。

    甘肃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今年又一次进行节目改版,节目实行轮盘+板块的播出形式。全天安排8个时段的轮盘新闻,每个时段5分钟。轮盘新闻虽然内容简短,但是甘肃新闻综合广播把它当成新闻专业广播的一个骨架,对节目进行严格标准设置。

    每个时段的轮盘新闻除去开始曲和天气预报,还剩4分钟。在这4分钟当中,要求每条消息不超过100字,消息总共不少于8条;每8条中,省内4条、国内2~3条、国际1~2条。省内消息,全省层面上的1~2条。在这8条消息中,还包含时政新闻、文教新闻、社会新闻。每个时段更新补充60%的即时新闻。

    对轮盘新闻做出字数限制,一方面是因为要增加信息量,另一方面也是从广播的特性出发。广播是听觉的产物,不能像纸媒那样通过反复阅读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广播新闻一定要短!短新闻,短句式。广播新闻要用精炼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新闻的“5W”。

    新闻轮盘播出,随时插播新闻,保证节目与新闻事件发生同步。对总条数的要求,体现了新闻的容量。要求全省层面的内容,也是力求使新闻达到一定的高度。省内、国内、国际及时政新闻、文教新闻、社会新闻等方面的比例规定,兼顾了新闻的贴近性、丰富性及可听性。

    所以,新闻广播中各档节目标准的制定,都是为了体现新闻节目的特性,更好地突出新闻广播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听众。

    2.高效组织节目生产

    与其他专业广播相比,新闻广播有其特殊性。首先,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条新闻,要花费记者半天或者一天时间。一般来说,一个新闻频率,至少有三四十人,才能撑起全时段的节目。而有些专业频率,比如音乐广播,十几人足矣。其次,它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张。因为每次播出的内容都是最新的,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内容,然后快速编辑播出。而滚动播出又要求随时更新内容,内容的吞吐量会非常大。所以,在实行轮盘播出的新闻广播,编辑常常会遇到找米下锅的压力。

    2008年,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迎来新一轮改版,全天22个轮盘、66档资讯、440多条消息,更新率半点达到60%、整点达到80%。而新华社提供的消息去掉重复的,一天也就200条左右的稿件,中央电台自己记者提供给的稿件每天也不过30条,这远远满足不了轮盘播出的需要。

    好在互联网发达了。但是,使用互联网的信息也有两个问题,一是网上信息真假难辨,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二是网上标题新闻虽多,但点开后马上能改写成消息的非常有限,很多新闻等看完后再编,播出时间已经到了。

    如何面对找米下锅的窘境呢?中国之声也是通过标准化生产来解决这个问题。标准化从用稿渠道开始,哪类新闻去哪类网站找最快、首选哪个网站、次选哪个网站、备选哪个网站?一般情况下打开几个网站的网页是最合适的,既可以防止漏发最新新闻,又可以有广阔的选稿视野?编辑部都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程。“标准”如同信息海洋中的“灯塔”,让走入网络迷宫的编辑少走弯路,沿着直达航线,奔向目标彼岸,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③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哪个网站能选出头条新闻,哪个网站的内容和自己节目的定位比较相符,各档新闻节目的编辑也都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也成为每个编辑共同遵守的操作规程。标准化的操作保证了节目面貌的一致。

    3.有效地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目前,广播节目普遍存在制作粗糙、缺少精品、采编人员工作情绪浮躁等现象。节目有了生产标准后,对采编人员的考核也有了明确的依据。在分配上,可以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有的电台因为体制机制的问题,不少新闻广播的从业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科班新闻专业的训练。上岗后,工作节奏快,疲于应付,没有时间补上新闻专业学习这一块。对于这些工作能力欠缺的采编人员,标准化采编节目能迅速弥补他们工作能力的不足。换句话说,只要按照标准化量化要求去做,节目质量就不会偏差太多。

    二、标准化节目的范例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这些年声誉鹊起,为新闻广播走专业化道路树立了样板,其中,早间《新闻纵横》节目功不可没。

    2009年12月,《新闻纵横》改版为综合新闻直播节目,聚焦昨夜今晨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改版后的《新闻纵横》打造了新闻节目新范本,创造了早间广播新闻的新高峰。对广播新闻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以及对广播新闻理念的创新都有深远意义。

    广播是单信道传播,声音是听众收听节目时感知的唯一信号,篇幅较长的新闻专题,往往会因为声音元素的单一以及制作手法的呆滞带来单调乏味之感。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节目碎片化成了节目演变的一大趋势。

    《新闻纵横》采用广播碎片化的播出形态。每条新闻的长度是3~7分钟,每条新闻之后,主持人对下一条要播报的新闻继续作内容提示,提示之后是0.5~3分钟广告,给听众一个缓冲的时间,听众可以在这个时间对上一条新闻作一个梳理和思考,也可以稍作休息,等待要播出的下一条新闻。下一条新闻开始之前,配以节目的片花音乐“新闻纵横追问新闻”,以告诉听众广告已经结束,新的新闻内容即将呈送给大家。这样间隔性的“碎片化”播出形态,不至于使听众收听新闻感到疲劳和厌倦。

    各新闻广播在运作过程中,根据各自的节目样态及人员状况,设定了标准化生产的模板。比如,山东枣庄台结合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的实践,借鉴性地推行了“5,3,1”的报道形式。“5”是指节目采用5种报道形式:录音报道、文字消息、连线报道、组合报道、评论。每期节目不得少于“3”种报道形式。重点打造“1”种——组合报道。并在这类报道中尽可能实行另一种形式的“5,3,1”。“5”是组合报道的长度一般不超过5分钟,“3”是组合报道的形式以3种为最佳,“1”是“组合报道”的长度以1分钟左右为宜的单一报道形式。④

    枣庄电台对这种节目模板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要求每周7档《枣庄新闻》不得少于5期组合报道。通过节目形式标准化运行,层次更清晰,重点更突出。

    三、与时俱进,节目变标准变

    制定节目标准是为提高节目质量服务。而随着听众需要的变化和编辑主持人的变更,节目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原有的节目标准就要随之而变。如若不然,标准就会禁锢节目的发展需要。

    2004年中国之声创办《新闻直播间》节目时,节目是有相对固定的方案的。可是,刚刚从北京电台应聘来中国之声的苏扬,把节目冲撞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当时,为了保证安全播出和节目质量,防止主持人无话可说或者口水话过多,直播方案写得非常具体。直到有一天,有位编辑病倒,《新闻直播间》晚间一小时实在没有人手写方案,结果,苏扬获得了一次机会。一个小时的节目做下来,短信上千条,听众反响热烈。又尝试了多次,效果不错。正是围绕着直播文案的冲突、碰撞和磨合,一个更加“标准”的文案模板出炉了,文字简化,操作简便,重点突出。⑤

    甘肃新闻综合广播今年节目改版,保留了原有的综合新闻《陇原听潮》节目,但对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小时的节目必须包含两个深度报道、两个时事短评、七八分钟的社会新闻、省内新闻不少于50%。深度报道由记者播报录音报道,必须包含来自三个方面的录音。

    当时的认识是节目要提高质量,必须要加大自采量,加大录音报道的分量。为了鼓励记者多采访,一个录音报道的得分设置为150分,而编辑一组文字稿是120分。

    加入了记者采访后,节目确实活了起来,但也仅限于录音报道那一部分。一个小时的节目还有大量的文字稿部分,由于分配机制的设置,编辑文字稿,不管是谁来编,编成什么样,都可以拿到120分。于是,出现的局面就是大量的文字稿是从报纸、网站粘贴过来,报纸体式生硬僵化、可听性差。而且,记者的录音报道也是自己寻找选题,为了多计件,记者尽量选顺手的、容易采的,回避那些重大的、新闻价值高的、采访有难度的选题。

    为了更好地打造新闻广播,体现对重点新闻节目的重视。今年4月份开始,《陇原听潮》的播出时间向黄金时间上移,从上午9:00~11:00播出改为8:00~9:00播出,节目名称也改为《960新闻大视野》。960是甘肃新闻综合广播的播出频率,新闻大视野使节目的标识更清晰,听众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到哪个频率去收听这个节目,节目大致内容也一目了然。

    借着节目变更名称和调整播出的契机,再一次对节目的生产标准、生产方式进行调整。首先,改采编合一制为编辑记者分离制。这个改变是基于一种考虑,就是新闻节目是有思想的,它的内容选取、组合是有内在联系的,不是简单地消息的罗列。这就需要编辑具有一定新闻工作的历练,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第二,实行选题申报制,根据不同的题材确定报道程度。第三,按照听众当前碎片化收听的习惯,对文字稿做出明确规定,每条内容在200~500字之间,每条消息后面加简短评论,或者要有和下一条消息之间的连接语。一般的录音报道不超过5分钟。特别重大的事件,通过多个录音报道去表现。

    改版之后,节目从播报式变为说新闻的主持人节目,加强了对内容的解读,呈现的是有观点的新闻。听众普遍反映节目面貌大有改观,内容丰富了,节目好听了。

    综上所述,标准化能够保证新闻广播的质量,快速有效地组织内容生产,并以此为依据,对编辑记者的工作量进行科学细致的量化考核,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