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智慧创新与人本发展

    张晓冰

    工业革命4.0、创新2.0、“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该如何发展?在此,结合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物理课程基地发展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走进大数据时代,走出技术应用的误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如今,利用现代科技,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快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资源整合背景下的教育与互联网已经密不可分,无论是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还是校外资源的共享,均以网络传输与处理为基础。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又加剧了学校教育教学对网络的依赖性。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的发展,使“万物互联”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了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基于大数据和移动化的现代化管理。

    但是,很多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设备、教学模式与形态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究其原因,在大量充斥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先进技术只是一种知识灌输的工具,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也是在被现代教育技术持续“武装”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依然盛行的原因,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互联网+”成为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理念,“互联网+教育”便与学校教育实现了融合。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改革在学校内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云计算和云服务的应用更解决了学校不足以承载庞大数据库所推动教育的发展瓶颈问题。但这种模式在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许多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实验,是作为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补充形式出现的,同时也是传统教育的网络化翻版,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二是“互联网+教育”的研发者始终以企业思维进行技术的推广,对教育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不能切入学校教育的核心。可以说,“互联网+教育”在教育领域往往体现为商业驱动强、教育意愿弱、碎片学习多和深度思维少的现实情况,这是“互联网+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南通一中的物理课程基地开始了基于教育现代化的创造性的建设与发展。

    二、深化物理课程改革,加强物理学科建设

    一是建设概念图式,形成物理观念。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维度是物理观念。学校对高中物理知识按课程模块进行了梳理,列出了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让师生共同寻找突破重难点内容的手段和方法;努力从实验探究、媒体呈现、互动体验等方面,找到适合学生构建自身概念图式的最佳方式和方法,并让这些方式、方法以物化的形式进入课程基地,加深学生对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重难点内容的形象理解和真实感悟。此外,通过提供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和开放性实验课程资源库,使学生对课程有更深刻的体验,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是利用互动学习,深化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学校充分利用课程基地的基础实验室、媒体实验室、现代物理实验室等设施,鼓励师生自行探究、共同开发,改进实验仪器和演示设备;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和网络远程教育功能,使学生可以进行菜单式的自助探究学习;借助网络技术虚拟现实,使学生可以“翱翔”于苍茫宇宙,“畅游”于微观世界。在体验馆,学生可以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物理,将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融于生活。

    三是依托课程资源,发展科学思维。根据核心素养理论和学习理论,学校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了整合,开发了16门校本选修课,形成了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菜单式教学。此外,基地与其他自然学科加强联系,努力挖掘综合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校还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联系,聘请专家为基地的发展作指导,与高校或科技馆等单位合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引进大学普通物理的部分探究实验课程,关注最新科技发展并建立现代物理实验室和物理科技馆,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帮助,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深化了学生的学科思维。

    四是拓展基地功能,促进教学研究。在物理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数字微格教室、无线推送技术、数字作业平台等相继进入课堂,MOOC、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形式也出现在校园中。同时,课程基地还具有“五中心”定位功能,即学生活动中心、师资培训中心、资源开发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和考试研究中心,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充分发挥了基地在教学、研究、实验探究等方面的作用。

    三、实现育人模式转型,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一是基于课程资源多样化,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自课程基地打造成课程资源中心之后,课程资源便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其中有硬件的器材资源,也有软件的课程、课堂、活动等资源。课程资源的多样化,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如实施教学“三化”——菜单化、项目化、精准化,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益。同时,师生活动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包括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转型,并从评价目的、内容、标准、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方案的设计。在许多基地活动中,教师也是探究活动小组的一员,适时参与学生的自评、互评。

    二是基于互动探究多维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物理课程基地不同于传统课堂,其知识呈现具有可视化的特征。学校针对物理教学重难点,依据物理教学规律,设计和建设了课程基地环境和硬件设备,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提升學习能力。学校的走廊实验、墙壁实验全天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其他实验室也可预约开放,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物化的形式高效进行。此外,基地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JSYPT”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学习任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这些都为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是基于教学信息数据化,探索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教学管理的目标设定、实施过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大数据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是指基于反馈的多向度策略、基于个性化的私人订制策略和基于概率预测的精准指导策略。为了形成科学长效的基地管理范式,学校对基地教学管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形成了“建设数据平台—确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管理策略—遵循既定教学策略的管理行为—教学管理在教学系统中的应用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四个逻辑模块与行为模块的一切信息均被纳入大数据平台,成为信息源。教学管理的策略与行为形成了一个管理模块,按照“先行控制—主体建构—行为矫正”的流程展开,成为该管理模式的核心部分。

    四、加大智慧校園建设,打造未来融合教育

    一是整合并建设适宜开展教育实验的硬件环境。未来融合教育的硬件建设主要是基于云端的资源、工具和管理平台的建设,包括云服务平台、本地化学习网点和移动终端配置。首先,要建成集合各种媒体设备的云服务平台(O2Plalform),即建设基于云技术的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资源的大数据资源和分析平台,为教与学提供足够的资源服务。其次,要加大线上学习网点的本地化建设 (O2Place),建设包括传统实体课室(包括实验室)、现代虚拟教室和未来融合教室在内的现代化学习场点。最后,要配置基于云平台的移动终端(O2People),使教师除了能够利用云服务进行线上指导之外,还能得到倾向性问题的大数据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线下学习效率。

    二是顶层设计融合教育模式并建构其内部系统。在学校延展发展的实验假设中,融合教育模式将使学生的学习场所、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与学习结果等发生重大改变,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和学校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在教育理念方面,学校主张将体现先学后教、以人为本思想的因材施教和体现项目驱动思想的协作学习融为一体,尤其重视基于大数据处理的预约式因材施教。在教学环节方面,学校致力于探索基于“O2P教育模式”的“3P”(Place、 People、Platform)要素在课前与课中发挥作用的两环节教学模式,其中O指线上虚拟学习,P指线下实体探究,最终形成良性的学习合作生态圈(Partners)。

    综上所述,在风起云涌的万物互联时代,学校应搭乘大数据之巨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在创新和人本发展上追求突破,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