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几个着力点

    李晶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治标和治本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严”字当头,实处发力,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

    一、向制度发力,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石

    1.夯基垒台,全面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1/3以上。为推进依法治党,《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出台并提出:“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重要党内法规的出台,有力推动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党执政的制度基础更加巩固。

    2.立柱架梁,定规立矩。《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从“横向”对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决策等作出全面规范,《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从“纵向”明确各级地方党委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重要职责、决策规程等。一横一纵立起的“梁”和“柱”,使党执政治国的组织制度基础更加完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

    3.自律他律,双管齐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准则》紧扣廉洁自律这一主旨,强调夯实理想信仰,强调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为全党树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标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围绕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开出负面清单,是全党不可逾越的红线、底线。两者一柔一刚,一正一反,一高一低,相互配套。前者正面立规,强调立德、强调自律,划出道德高线;后者开列负面清单、列出行为底线,强调他律。

    4.巡视监督,“利剑”长悬。持续掀起的“巡视风暴”,犹如一把反腐利剑,利剑所指、剑锋所向,“老虎”“苍蝇”纷纷落马。《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将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行之有效的巡视工作方针和经验做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标志着巡视制度建立起长效机制,意味着巡视这把“利剑”将长悬于问题之上。巡视这把“利剑”,作用发挥将更准、更快、更灵活、更具震慑力。

    5.明确导向,选贤任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明确了“下”的标准,规范了“下”的方式,疏通了“下”的渠道,对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部规定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使用,合力推动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的形成。此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等多项党规制度的出台,明确了选人用人导向,为培养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提供了制度遵循。

    6.填補空白,凝心聚力。《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完善丰富了统一战线基础理论,完善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政策,明确了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的基本要求,梳理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加强了党对统战工作领导的职责任务,规范了统战部门的职责作用。该条例对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多项法规的出台填补了空白,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党的进程。

    7.由点及面,反对浪费。为了贯彻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个传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制度体系,中央办公厅提出了“1+20”的制度设计框架。“1”就是要制定1部关于厉行节约方面的综合性的党内法规;“20”就是要出台20项与之配套的法规制度,涵盖公务差旅、因公出国、公务接待、预算管理、领导干部待遇等各方面。作为制度设计框架的“1”——《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颁布实施,成为狠刹奢侈浪费风气的综合性、基础性的党内法规。以条例为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1+20”的制度体系不断构建,相关法规制度陆续出台。比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从各个方面织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之笼。

    二、向腐败发力,保持全面从严治党高压从严态势

    1.反腐风暴开启大幕。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要严惩高级干部的贪腐行为,又要严厉打击发生在百姓身边的腐败行为,让人民群众进一步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打击的重点和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成为2013年全国反腐的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开启反腐大幕。同时,对消极腐败强化责任追究,向不作为不担当敢于亮剑。

    2.反腐败尚未取得压倒性胜利。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指出,腐败没有绝迹,有人还在顶风违纪。究其原因就是,虽然打了一批“老虎”、灭了一群“苍蝇”,让一些干部“不敢腐”了,但是“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防线还不够牢固。但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认识,有的认为反腐到此为止了,有的认为再反腐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败“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判断,起到了拨云见日的作用,有利于全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3.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新的重大判断:“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党共同努力,党的各级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显增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坚决落实,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好传统好作风在不断回归,群众明显感觉到党风政风持续向善、向好。

    三、向“专题教育实践”发力,抓实全面从严治党现实载体

    1.聚焦“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分两批深入开展,这次活动抓住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求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风政风出现显著变化:领导人出行不封路,大小会场不摆鲜花,一些高端餐饮开始走平民路线,身边不少党员干部因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被严厉处分。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送礼,甚至是上班玩游戏和打瞌睡……每一个以往已经习惯了的“习惯”,都在发生根本改变。公车改革强力推行、公款吃喝全面遏制、公款消费全部公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变告诉我们:转作风不是“走形式”,而是一次“动真格”的整风行动。

    2.聚焦“不严不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提出了领导干部做人做事的标尺,即“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的提出,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也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

    “不严不实”点中了干部队伍作风之弊的要害,解决“不严不实”成为根治“四风”、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关键。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过程中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和关键,点准穴位,打准靶子,执纪问责力度加大,一批典型案件得到严肃查处,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从严高压态势。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中央从自身做起,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不搞形式、不放空炮,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确保了专题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3.聚焦“基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党铺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面向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提出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基层贪腐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向基层延伸,意味着党内专题教育不仅局限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而是要把教育范围覆盖到所有党组织,扩大到全体党员。反腐败工作不仅聚焦于“大老虎”,更要面向基层的“小苍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无疑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再提速、再加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學习教育,三个专题教育实践,时间连续贯通、环节紧密相连,效果显著。

    为继续深入推进党内思想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掷地有声地向全党发出了鲜明政治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也表明,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越来越深刻,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越来越成熟。可以预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成为重要抓手,为强化党内思想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图书信息室主任,副编审

    责任编辑:王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