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遗产电影对奥斯汀的文学考量
刘建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遗产电影不断被搬上银幕,也由此开始了人们对奥斯汀文学的追溯。通过对英国遗产电影中浓厚的英国历史文化的呈现,精细考量的舞台布景,近乎奢靡的服饰配备,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模式等不同沿革进行探析,从理论语境嬗变,到世界电影对英国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由遗产电影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等进行分析、概述,以此来理清英国遗产电影对奥斯汀文学的传承。本文以英国遗产电影的发展作为切入点,以简·奥斯汀小说翻拍作品为线索,对英国当代新遗产电影的创作新模式进行研究的同时,进行奥斯汀文学作品的追溯。英国电影遗产的永恒魅力在于浓厚的英国文学底蕴。就实质而言,这些繁荣而富有贵族气息的影像背后,饱含了英国人的审美倾向,它向全世界的彰显,英国遗产电影发展至今,正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也是时代沿革的产物。
一、 从奥斯汀文学到英国遗产电影
关于遗产电影,人们最初是通过安德鲁·席格森的《展现昨日英国:遗产电影中的怀旧与田园情怀》来窥见一斑的。它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英国国民见证了电影所创造的神奇,也见证了遗产产业文化的兴起,它直接带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产业。它将民族性、历史性的精神财富,用电影这种炫耀的方式将其呈现。从而使旅游文化、电影文化以及各种产业文化形成了一条产业纽带,将它们彼此牢牢地绑缚,形成一股合力。从某种程度而言,它融合了那个时代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所形成的种种冲击与碰撞的尴尬困境。
以簡·奥斯汀所著的《傲慢与偏见》举例,她对于小说人物中所生活的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他们的言谈举止,那一场场舞会、一餐餐家宴,作者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风貌与生活景象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也因此成为还原旧时代最好的素材。而遗产电影要想对奥斯汀等一系列诸如此类的小说通过影像的表达来进行还原,就需要用众多的镜头语言和众多的场景设置来实现。而镜头下的影像表达与小说著作中的文字渲染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就使得最终所呈现出的华丽影像多少与原著中存有的部分社会批判价值显得有些背道而驰。
尽管有专业人士已经意识到,电影影像在具体表达上存有与旧有文化价值观念的背离因素,但他们认为那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早期遗产电影所取得的成绩也的确值得英国大众为此骄傲。英国的遗产电影将宣扬民族文化理念放在了首位,他们更注重于英国文化特有语言的表达方式,而并非像美国好莱坞那样以经济效益为先。[1]然而,随着美国好莱坞遗产电影的不断冲击,英国的部分电影学者也开始在价值观、审美观上出现了偏移,于是一些充斥着右翼乡愁的英国电影被直接推到了影像消费品的位置上,而大批量制造出的英国遗产电影,更像是对于旧有英国生活方式撒切尔时代的回忆,而英国国民所看到的只不过是抛开一切有关历史、政治、社会等元素的昔日英国的幻象罢了。
遗产电影作为一种倾向于宣扬本土文化的电影语言,从未停止过拍摄,而关于对它的褒贬争论也从未停止过。人们开始用一种更加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现有的遗产电影,它同样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与时代变迁的冲击,它含有的因素多变且多元。对于脱离观众的影像表达,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专制”的味道,也因此容易让观众对所涉及到的历史内容产生误读。
有关遗产电影的争论并没有停息,这毕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不论怎样演变,对于遗产电影的价值性都应该给予肯定。毕竟在众多的电影潮流中,遗产电影依旧在保持着它的活力,这也是为什么众多批评家依然对它津津乐道的原因。对于处于死亡状态的艺术形式是不会有人问津的,恰恰是遗产电影的不断发展,使它能够以不同的姿态伫立在电影发展的浪潮之中。
二、 遗产电影的新英国身份
以往遗产电影下的严谨、守旧的文化风范,被充满现代活力的商业主义所取代。英国电影在以一种全新的“新英国身份”出现,影片《猜火车》《诺丁山》等一系列反映现代英国生活的电影作品,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充满了活力与生命力,这股清新之风不仅让电影商获得了较好的商业利益,更让他们在电影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种风潮之下,原有的撒切尔时代的遗产电影将再一次陷入是非争论的尴尬境地,人们在肯定“新英国身份”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旧式遗产电影的批判,并一致认为,尽管“新英国身份”的电影发展并非如想象般那般完善,却仍对撒切尔时代的社会风尚仍具有批判的意义。而如此一来,无疑是将传统模式下的遗产电影推入到了一个两难的抉择境地。遗产电影该如何发展,它是否需要调整自身,它是要坚守住固有的表达方式,还是要努力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向来迎合与“新英国身份”的合作,我们不得而知。而最为重要的是,人们对于遗产电影的期待值又要如何答复,毕竟它是倚赖在经典文学名著下存活的。而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各个制片单位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ITV在关于拍摄遗产电影方面颇为明智,它避开与BBC经典题材的竞争,选择观众较为生疏的著作题材作为拍摄蓝本,至少这样可以避免产生观众对于经典名著的先入为主。而在ITV所拍摄的奥斯汀作品中,公认最为成功的当属影片《劝导》。这部作品不仅受到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的赞赏,称在影片里边看到了某些新的时代元素出现,有新的意识主见。而事实上,《劝导》这部作品本身也的确是奥斯汀小说中唯一一部彰显情感的作品。在该作品中,女主角安妮在最初并未选择自己的初恋情人,只因为对方是平民出身,于是她听从了罗塞尔夫人的劝导,却因此开始了痛苦的分别之苦。8年后,27岁的她再次与文特沃斯相遇。这一次,她并未放弃,她开始主动追求自己所爱的人,为了追逐他而奔跑。这种情感的处理方式,与传统遗产电影模式大相径庭,它将原本羞涩、犹豫的安妮小姐,塑造为大胆为爱追逐的现代女性,这种角色性格的塑造转变意味着电影主流方向的改变,它开始用一种新的形式语言表达方式来迎合现代观众的星尚口味。而其中的大团圆结局更像是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再版。
2007年影片《成为简·奥斯汀》一度攀升票房榜,作为一部新遗产电影,它的新不仅反映在了跨国合作上,还反映在对主体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在该片中,主人公简·奥斯汀被塑造为一位新世代女性的代表,她并非如人们所假想的那样,戴着一副厚边眼镜,刻板地坐在写字桌旁。相反,在该片中,她不但身手敏捷爱好运动,性格个性,极富个人主见。尽管观众对于所扮演简·奥斯汀的演员还有些许的不满意,认为这个美国姑娘根本不及普通英国女性来得有气质。但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作品仍然受到了人们的热捧。人们被影片中那位大胆为爱执着的简·奥斯汀所痴迷,也让人们明白在全球化趋势下,这样的跨国合作还会有许多。尽管在表演或审美中会存有诸多的差异,但这丝毫不影响电影事业的昌盛,也因此让电影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在拍摄的过程中,尽管制片人还在有意识地强调旧式遗产电影的表达方式,却不可避免地在镜头语境中回归到了“新英国”表达方式,极具戏剧性地将奥斯汀与汤姆定情的重头戏安排在了充满混杂、肮脏气息的酒吧拳击场中,通过对汤姆身体的创痛感来影射奥斯汀内心的创伤,而这些是绝不会在奥斯汀小说中出现的。电影利用了这种虚构性,来表现主人公奥斯汀那股来自欲望与性别的压抑感,而影片中简·奥斯汀对汤姆裸泳情景的无意窥视,以及窥视后的反应,都充分表明了好莱坞电影对英国电影的冲击力量,已经深深的渗入到了英国电影表达方式中。
电影的发展必经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其所涵盖的所有内容也将直接或间接性地与工业体系发生某种关系。例如,在新一轮的文学名著改编中, BBC、ITV、Channel4全部进行了参与,它们包揽了电视台与院线两条发行渠道,这也是英国电影产业的特色。为了保有自身电影产业的发展,好多英国小的电影公司开始投靠到美国好莱坞的门下,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好莱坞电影业趁势掌控了英国的电影工业,在掌控电影操作运行的同时,也顺势将美国好莱坞所惯用的电影表现手法在英国电影中加以呈现。这种“混杂味道”的出现,让英国电影工业发展得到缓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毁掉了旧有的英国遗产电影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的改变,以致于让英国观众开始分不清他们所看到的到底是好莱坞式的英国电影,还是一部英国式的好莱坞大片,而好莱坞电影公司也就此捞取了大量的实惠。
三、 遗产电影的新气象
看过奥斯汀改编电影之后,或许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某些细节问题仍会感到不尽如意,但无可置疑的是,它将英国的旅游业送上了巅峰。看简·奥斯汀的电影,就如同在经历一场美妙的旅行,其中的风光秀丽、荒野教堂,无不引起人的遐思与幻想。影片中所充斥的文化遗产气息更是感染着每一位观众。据英国可靠数据显示,在十名来自海外的旅游者当中,就有一人是被电影中所描绘的英伦风景吸引而来。不仅如此,英国早在80年代初就颁布《国家遗产法案》,以此来鼓励这些电影人,要致力于将充满魅力的英国风景推给世界每一位观众,这不仅能促进英国旅游业的发展,更能够使英国的文化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它是最佳的媒介。[2]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宣扬英国的历史文化及遗产电影文化,英国旅游局为每一位来自海外的游客,尽可能地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从旅游地图到电影中出现的景点手册,从拍摄的基地对外开放,到美丽景点的引导性参观。每一处都用尽心思,以游客的思维进行揣摩性服务。例如,影片《伊麗莎白:黄金时代》的风景就是2007年英国旅游局向游客所重点推荐的景点项目。此外,英国旅游局会根据每年不同热映的英国影片而及时的更新景点手册,还会为游客们办理“英国遗产通行证”,以满足他们可自由参观更多英国景点的欲望。[3]
时至今日,遗产电影这一概念早已走向了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争相效仿。尤其是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国家更是跃跃欲试。我们国家也为此事的可行性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毕竟有许多国家,诸如西班牙、澳大利亚等早已开始了学习,并先后推出了具有自身本土特色的遗产电影,以此来获取除电影产业之外的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价值。而“遗产电影节”,它不仅向全世界传播了属于自己国家的影像,更是向全世界宣扬了属于自己国家的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让了解到了奥斯汀文学的价值与魅力所在。然而,尽管我们国家同样拥有浑厚的历史积淀,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如英国一样的遗产电影产业链,毕竟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那样简单,它是串连在整个英国遗产产业这一文化大背景下的其中一环而已。因此,如果想要发展我国的遗产电影产业就要从学术的高度、产业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全方位的论证。英国的遗产电影文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获得更为充足的准备,进而将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文化、历史文化推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石同云,纵向东.遗产电影与英国文化传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4):59-67,104.
[2]周舟.英国遗产电影的麦钱特——艾弗瑞风景[J].当代电影,2008(8):116-119.
[3]鞠薇.20世纪80年代英国遗产电影作品中的男性形象[J].艺术百家,2014(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