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彭廷学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近年来,重庆两江新区金溪初级中学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不断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一、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学校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多元共治、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内部治理格局。

    一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学校党支部主体责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年级设立党小组,定期开展党小组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建立党员教师结对培养青年教师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推动学校章程落实并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在制定学校章程的基础上,通过举办章程理念宣讲会、演讲比赛等活动,推动章程深入人心;把章程落实情况纳入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履职述职考核,促进学校上下按章程要求规范办学;以章程为统领,理顺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

    三是理顺多元治理的学校运行机制。建立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共同协商关系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的重大事项;建立家长委员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课程建设等工作,丰富学校办学资源;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和学代会,保障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

    二、创新立德树人机制,优化育人方式

    学校紧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目标,构建立德树人一体化机制,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实施全过程育人。学校在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将育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学延伸到活动,抓住一切有利的契机对学生开展教育。通过升旗仪式、纪念日活动、新年诗会、重大节日活动等,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是实施全员育人。学校在班主任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导师制”,将所有的教师、行政人员分配到每个班级,为每个班级配备三名管理教师,为每个学生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将习惯养成教育与品行教育、指导学业与指导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做到每名学生有教师指导,每名教师有德育任务,每个环节有师生共同参与。

    三是實施全领域育人。学校建立家校互动长效机制,安排教师定期家访,每位教师每月家访不少于三次;成立“家长学校”,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聘请知名教育专家为“家长学校”举办讲座,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四是实施全方位育人。学校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建立学生健康数据库,对学生的视力、身高、体重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建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美育机制,搭建“金星闪耀”才艺展示梦想舞台,每周由各班轮流承办文艺汇演,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学校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

    一是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框架。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眼于艺术、文学、体育、科技、生活五个方面,学校开设了课外名著导读、戏剧与表演、英语口语交际、书画鉴赏、机器人制作、趣味篮球、生态环境等24门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成立了金丝鸟合唱团、金笔尖翰墨斋、金手指创客俱乐部等24个学生社团。参加校本课程和社团的学生比例达到100%。

    二是改进教学方式,筑牢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学校建立“教育资源云平台”,在引进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鼓励教师将课件、教案、原创试题上传到云平台,实现共享;鼓励教师学习研究优质资源,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三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新型学习社群中。学校实施小班化和小组合作式教学,每班控制在36人左右,兼顾学生学业基础、个性特长等要素设置3~5人的学习小组,灵活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四是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将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性和差异性有机结合。为改变以往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品德表现、体质健康、学业进步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学生在合唱比赛中获奖、在运动会中赢得荣誉、在期末测试中取得进步、在班级中团结同学等,都可在成长档案中获得加分或表扬。

    四、改革教师发展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学校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师发展机制,为完善学校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建立由党支部书记负责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要求全校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宣言书》;畅通校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渠道,定期开展校长与干部、党员、教师谈心活动,把握教师思想动态,及时解决教师思想包袱和生活困难。一年内,校长、干部、党员、教师之间“交心谈心”百余次,实现了思想上共振、感情上共鸣、行动上共进。

    二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学校实施校内师徒结对培养方式,为每位青年教师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在备课、上课、命题、班主任工作等各个环节为青年教师提供全方位指导;实施校外名师帮扶培养方式,聘请市内外名师每周到校听一节课、带一节课、评一节课;举办青年教师沙龙,开展读书分享、新年歌会、中秋诗会等活动,丰富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活。

    三是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团队。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校本研修工作坊,以优秀教师引领学科发展,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近3年来,学校引进市内外优秀人才和骨干教师15名,自主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0名,基本形成了由杰出校长、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

    总之,基础教育发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要围绕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通过改革,在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优化育人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提升教师队伍素养等关键环节发力,努力形成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人人尽展其才的学校治理新格局。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