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新闻语言的特点及传播提升策略

    王琳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走向深入,高校校园新闻因时而变,新闻语言呈现出舆论导向性、故事性、时尚性、超文本性等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本文提出提升高校校园新闻传播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校园新闻;语言;传播

    (一)舆论导向性

    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不少新要求,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这要求高校校园新闻语言有舆论导向性,为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尤其在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典型宣传中,舆论导向性非常明显。

    (二)故事性

    要想吸引师生的眼球,校园新闻的语言一定要具有可读性。要让校园新闻喜闻乐见,就必须把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师生身上,讲师生自己的故事,想师生所想,说师生所说。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重要事件,新闻语言都要凸显人性,抓住人心。在新媒体平台上,往往通过醒目的标题、个性化的词汇表达、新颖的形式、突出亮点等方式,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吸引师生读下去。

    校园新闻具有可读性,注重新闻的故事性叙述与表达,是高校校园新闻贴近师生、贴近校园、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体现。以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的新闻语言落笔,向大處扩展,形象生动,把硬新闻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受师生欢迎。

    (三)时尚性

    受新媒体影响,高校校园新闻往往紧跟社会风尚,语言活泼,网络热词不断充实校园新闻词汇,如真香、锦鲤、C位出道、官宣等频繁出现在高校新闻语言和大学生活动中。这些词不但丰富了校园新闻的语言,也拉近了新闻与师生读者的距离,活跃了校园氛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超文本性

    高校校园新闻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图解、大数据等等,是对传统新闻表达的补充。尤其是在新媒体平台上,高校校园新闻通过不同的排版格式、不同颜色的文字、不同类型的字体、各种短视频等等传播校园资讯,表达方式已经远远超越文本本身,用超越文本的语言激活新闻,有利于让师生受众对新闻价值有正确的判断。

    高校校园新闻呈现出的新特点,为提升传播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校校园新闻中,也存在着程式化、信息化、公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

    (一)努力实现新闻语言传播效度的最大化

    校园新闻语言具有舆论导向性的特点,要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全时性,就要进行高密度传播,努力实现新闻语言传播效度的最大化。一方面,受网络、新媒体平台限制,需要使用简洁的语言对校园新闻进行陈述,另一方面,校园新闻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阅读碎片化、快餐化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上都要进行综合考量,实现传播效度的最大化,高密度、高频次、具有舆论导向性的传播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了实现传播效度的最大化,高校校园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新闻语言上追求更为简洁的表达,重视“短小精悍”,避免使用官话、套话、空话,需要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立体化报道。这既是对校园新闻语言的要求,也是对校园新闻人的要求。

    (二)以小见大,激活阅读价值

    依据校园新闻语言故事性的特点,以小见大的方式有助于校园新闻获取显著的话语权,从小角度切入的多元校园资讯更容易激发阅读价值。

    (三)跨媒介多元传播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语言的传播体现出了数字化、全球化、无限性、易检索性、迅捷性、多媒体化、交互性与个性化等特点。这些特征在校园新闻中也同样存在,高校需要在新闻网、校报、广播台、电视、新媒体等不同载体上进行跨媒介多元传播,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使用超文本进行大数据输出,还可以聚合多元信息巧妙传播,在不同的载体中进行不同的定位,比如新媒体的受众主要是大学生和年轻教师,新闻网的受众主要是教职工和校友,校报的受众主要是离退休老教师等等,根据不同的定位,差异化建设,分类传播,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加强师生的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