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时代下军地两用士官人才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廉亚囡
摘要:士官人才培养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如何结合电子信息时代下新的目标和要求培育适应军地两用的士官人才是本论文阐述的重点,为此该论文从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双创培养、对服务多方面结合电子信息时代技术要求阐明人才培养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校企(军)联合;人才培养;军地两用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7-011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电子信息时代下为深入落实军民深度融合国家战略,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原总参谋部、教育部从2012年起面向全国7省(区、市)11所地方高校开展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工作,后改为定向培养士官工作。定向培养士官生是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一般成绩都比较高,又经过体检、政审层层选拔,不论从理论知识基础、思想道德水平,还是身体素质条件都比较优秀,是高职院校中的优质生源。定向培养士官生前2.5年由地方高校利用优质特色教育资源进行专业培养,后0.5年由部队进行入伍前的岗位实习提升,由于在院校中提前得到了准军事化的教育和管理,入伍后能够更快适应部队、较快适应岗位,因此近几年依托高职院校进行士官的定向培养已经成为部队士官的主要来源方式,占到整个部队士官来源的90%以上。2018年全国定向培养士官院校从2012年的11所增至47所,其中山东省的定向培养士官高职院校有7所,占了全国的14.9%。
全国开展定向培养士官的高职院校在军民融合士官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内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2012年首批承担试点任务的高校,积极践行“军事化管理与6S管理”结合的育人模式,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政治合格、诚实守信、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准士官”。山东省的山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军校融合、四路并进、崇尚荣耀”建设思路,完善士官人才培养、优化军事化管理模式、提升士官职业素养,着力打造“校中之军”士官文化品牌,在高职院校军地两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建设中起到了借鉴学习作用。
但同樣我们可以看到士官人才培养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对于士官专业招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其士官教育管理的模式一般是依托各自专业的,而士官人才培养与普通高职生和校企订单生的人才培养是有所区别的,首先是士官人才培养中的日常教育必须采用准军事化管理,二是士官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必须适应现代军队建设需求,三是由于军队岗位的保密性要求,士官生的学习过程和军队岗位的工作过程很难有效对接。因此如果完全依赖普通专业去建设士官专业,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效果不佳的情况。尤其随着定向培养士官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不同兵种不同专业的不断拓展,仅仅依赖于各自专业去培养士官就会显示出更多局限性。
为此我们紧跟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围绕ICT融合生态,瞄准“通信设备生产商—电信运营商—系统应用集成商”产业链,以通信设备生产—网络工程安装—网络运行维护—应用系统开发为职业岗位链,针对军队切实需求实现士官生的精准培养,加强与企业(军队)的沟通和合作,将企业的先进优势引进来,结合部队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构建校企(军)三方相互融合的士官人才培养机制,多方共同协作实现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共建共育共享。通过创新校企(军)密切联系沟通渠道,开展校企(军)多方联手、深度融合,全阶段培育军地两用优秀士官人才,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提升对军队和地方的服务能力。
一、校企(军)联合制度建设——人才共育的制度保障。校企(军)加强协作,建立校企(军)联合制度。制定校企(军)联合开展活动的相关制度,如校企(军)联席会议制度、校企(军)联教制度、校企(军)联训制度等,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部队人才培养要求,共同讨论联合培养相关事宜,定期组织多方联教、联训活动,加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交流、学生训练、入伍实习、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让培养的士官生既能够适应部队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企业先进技术,成为适应军地发展的合格两用人才。
二、校企(军)共建教学资源——人才共育的条件保障。校企(军)共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既结合部队需求,建设独具特色的士官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引进相关军事基础训练的实训设备,开展军事基础知识的技能和实践训练。建立基于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ICT创新应用中心和基于教学资源建设服务的ICT教育资源开发中心,增强技术服务能力,集聚科技累积效应。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沟通,强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服务平台化、教学内容XR化的“新四化”建设。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场所100%为网络多媒体教室,专任教师100%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区、办公区无线网络全覆盖,支持远程教学。教学服务平台化。在高性能云服务平台建有教学管理平台、在线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视频采集平台,师生自建在线考试系统、学生综合评价系统、评教系统和各类教学服务网站,为远程在线教学提供有力支撑。教学内容XR化(VR、AR、MR等的统称)。将知识点需直观呈现的AR化、晦涩难懂的VR化、复合需求的MR化。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学习包和点餐式学习推送、质量控制服务,实现“一生一师、一生一案、一生一像”,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实时修正学生成长路线,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新四化”建设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省内领先,可以满足大规模网络培训,能够实现网上培训和网络互动交流。为培育军地两用人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校企(军)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校企(军)多向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互动互学培训制度,实行定期到承训机构学习实践制度,提升了教师军队实践方面的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打造了军地两用、数量充足、军民结合的专兼结合高水平师资队伍。
以名师为引领,注重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精神的培育,注重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功、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搭建教师多方向分层次发展平台,发挥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实现教师团队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军)双方互兼互聘、取长补短,聘请行业企业中品德高尚、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学生导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军队院校)锻炼,担任实训管理人员(入伍实习指导员)、岗位工程师等,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发挥名师的辐射和传、帮、带作用,通过工作室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教师提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以“优化整合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专业特色品牌”为原则,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加强校企(军)合作,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以名师为引领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研究服务群体,深化校企合作、军校联合,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促进团队教师专业能力整体提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军地两用人才培养。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塑造打造校企(军)合力人才培养的成功纽带。深化校企(军)共育、技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根据企业技术(部队入伍)岗位需要,加强与企业(部队承训机构)的交流互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计划、学时计划、人员计划、设备计划,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专项性和针对性,提高士官生技能训练的实战化水平,指导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部队)需求相近。探索校企(军)双主体育人,通过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入伍)实习等方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部队文化)互通共融,学生专业学习、技能实训与企业(部队)需求相吻合,实现校企(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开展士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军)多方联手,实施铸魂、精技、强体、严纪四项工程来加强士官生培养。铸魂。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等教育内容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开设各种心理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提升认知、砥砺品质。精技。通过开设军事素质课程夯实学生军事素养;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提升岗位职业技能;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大比武塑造“技能尖兵”;通过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磨炼士官生的操作技能和临战心理素质。强体。通过制定各类军事训练项目及考核标准,完善士官生的体格、心理、体能、行为训练要求。严纪。通过实施日常学习和生活准军事化管理,严格士官生考勤制度、上课纪律、日常行为,使其做到生活有序、秩序规范、作风严谨、纪律严明。
基于信息化考核平台,提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数据,利用画像技术和学校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评价审核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教学建议。定期对进入部队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数据分析进行毕业生质量标准修正;建立教师优课、优选、优酬激励机制,落实教师发展情况诊断改进;紧扣课程标准,实施课堂教学诊断改进;建立学生常态化调研制度,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实施培养质量诊断。
五、课程和教科研建设——打造课程改革的试验场和教科研项目的转化地。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军校联合, 合作开发校企(军)“双元”优质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校企(军)共享资源,以微视频、专业教材、教学课件、在线题库等资源为基础,建设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教材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联合企业开发优质共享教学资源,全面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微视频、专业教材、教学课件、试题等碎片化资源为基础,联合企业完成课程教学项目、“互联网+”教材项目、综合实训项目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支持学生使用不同终端进行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全面改革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各类教研、科研活动,以工作室名师及成员为骨干力量,组织并带动教师开展高水平项目开发、各类课题研究、学术讨论与交流,提高教师开展教研、科研、论文撰写等,推动教师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六、技术服务——形成军地两用对外服务的窗口。通过构建校企(军)深度融合、共建共育共享士官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军)联合实现地方服务,与企业(军校)联手,加强产学研结合,承担企业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技术攻关和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技术传播、推广、培训、服务等,联合部队进行复转军人技术培训、地方电子对抗技术服务、地方中小学军训服务等,成为校企(军)合作的对外窗口。在培育“入伍合格、上岗能用”的士官人才同时,提高士官生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军事技能水平,针对地方学校的入学军训需求,开展对学校的入学军训服务;针对地方军事装备维修需求,开展电子对抗设备的维修维护服务;针对部队电子对抗人才培训需求,开展为其他院校士官、部队士官、军转人员的电子对抗技术服务培训等,实现对地方精准服务。联合企业,面向部队转业人员:基于一站式教学平台及 实训平台,从平台、学科、内容、服务四个维度帮助实现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提供先进的线上教学内容和实训环境,通过线下师资培训、岗前培训、微认证、冬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助力培养匹配产业发展需求的部队转业新技术人才。
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优秀学生的输出地。为学生提供技能竞赛和创新设计的工作室——电子、通信协会为依托,以军地建设为助力,坚持协会活动与技能竞赛相结合,项目案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全员参与和重点集训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培育一批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团队协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同时练就一批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大赛成绩。军地加强协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增开了创新思维课程、创新制作课程、创新创业设计实训、新一代信息技术讲座和人工智能、5G通信、网络安全等前沿技术选修课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电子协会、通信协会、网络协会、创新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为基础,组建企业技术人员和师生共同参与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兴趣小组、技术攻关小组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双创”人才培养氛围。
参考文献:
[1] 倪文利.高职院校军地两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7(1):62-64.
[2] 张译文.关于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3(4):15-16.
【通联编辑:朱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