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舞蹈创作中的“新”思维
侯倩
【摘 要】舞蹈思维是舞蹈创作的关键,传统的舞蹈思维恰恰是舞蹈创作不能更上一层楼的阻碍。纵观国内的一些原创作品冠以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符号之名,大多创作者一直遵循“对主题的理解——惯用思维——惯有结构——-编创惯用动作语汇”的模式而不去打破,导致这些作品大多动作雷同、题材撞车、气质相近,缺少了舞蹈艺术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深邃内涵。本文从“破除编创学习者固有的舞蹈语言模式和固化的思维模式入手,分析禁锢舞蹈编创思维的多方原因,探究舞蹈创作思维上如何求“新”,实现真正的编创创新。
【关键词】思维;舞蹈创作;思维求“新”
中图分类号:J704?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084-02
一、禁锢舞蹈创作思维的原因
(一)艺术市场上的审美趋向和比赛导向
进入新世纪,大众对舞蹈及审美质量有诸多新的要求,随之而来便出现一些讨好市场,投其所好的现象,如各地万年不变的舞台大联欢和旅游景点观光晚会,而这种创作下的舞蹈作品是为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而产生,由此编创的思维方向也是一味迎合与付诸。
随着舞蹈事业的繁荣,各类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赛层出不穷,为舞蹈编创者提供了机会。但其中不乏有许多编导系学生直接把课堂小品拼凑处理转化为舞台作品,没有真实的生活情感贯入,也没有深度的意义,眼花缭乱的舞蹈技巧就足以让观众喝彩不断,获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然而这不仅会造成同行之间的相互效仿,还会把大众的审美和比赛导向奉为创作者和编导系学生创作的源动力,间接扼杀了编导们的创新思维。
(二)国内舞蹈院校技法教学的根深蒂固
由于国内舞蹈院校开设的编导教学课程,让编导技法始终贯穿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当中,在编舞过程中碰到一系列难以解决问题时,学生都习惯于用技法来解决。艺术专业院校对舞蹈动作思维培养的过度倾向,过早地让学生形成了“动作思维定势”,尤其在作品编创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认为编舞技法就是舞蹈创作的全部。为了凸显技法的多种组合搭配而完成作品內容,学生的个性成了共性,导致技法泛滥、主题浅显,在作品中丝毫感觉不到舞蹈意境和生活气息,难以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自身惯性思维的束缚
那为什么学习者对待一个主题经常会有相同的理解呢?不仅仅是因为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受到自身惯性思维的影响。它会让我们在编创中常常不约而同地想到一起,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让即兴模仿农民形象,学生大多展现都是在扛着锄头耕地,再洒一把汗,表现方式就是经典农民形象,抛开动作的变化。同样这也体现在民间舞的编创时,如我们所接触到的蒙古族元素硬肩、柔臂,在编创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受制于这种风格性元素,我们会认为是不是编创其他动作或者把动作元素发生改变就是错误的,是否符合民间舞编创的风格韵律等等,所以创作出来的动作总不曾突破。
国内许多作品都遵循“同一技法”而造就了“千人一面”的局面,说明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但每一个人都有其个性化的一面,正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应一千个人对一个动作就会有不同的思维理解,要想克服思维观念的程式化与习惯性,就需要打开固有思维的“结”,哪怕在编创过程中只去寻求一个特殊的点,以小见大,提炼出创作者自我独特视角和编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二、舞蹈创作思维如何求“新”
创作不只是动作语汇上的创新,更应是舞蹈思维在人体核心带的迸发,所以突破编创的瓶颈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肢体的挑战,第二部分就是舞蹈思维的革新,我们着重谈一下舞蹈思维革新的几点方法:
(一)动作即兴的辅助训练
在编创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常会“念念不忘”以往的惯常使用套路,并提前设计好动作。为了打破固有思维,就需要动作即兴的辅助训练,即兴训练就要把“有思”变“无思”,即“无思而先行”,感受身体超越思维的魅力。在即兴运动过程中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有意识是我们会不自觉去想平常所接收到的动作,无意识是我们不会事先设计编排好动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依据音乐、节奏、道具、环境和命题的随机变换,不受其控制的随性起舞,你并不知道下一秒会去延展哪只手臂、身体哪一部位会成为第一带动点,此刻思维就要做到控制身体不惯性使用第一时间就想要利用的部位。往往被我们忽略掉的部分才是最值得挖掘的部分,进而会不经意地发现身体的灰暗地带,也远比“三思而后行”的舞蹈动作来得更加多样新颖、毫无预设。即兴舞蹈思维展开时,给予一个“主题”,往往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会对同一主题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动作呈现,从而打破固有的动作风格,在看似无序地运动实则是有序地展开中,让你脑中对这一“主题”的“构思”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就像莫斯·坎宁汉的“机遇编舞法”和“摇签落地”的舞蹈创作方式,他通过随机发力和抽取动作,把这些非联系和非定义的动作拆分组合。这种编创思维模式似乎存在极大的偶然随机性成分,但在所有的偶然因素中也必定蕴含着必然因素,带给编创的无限可能和对思维定势的突破也是必然的。
(二)善用多思维角度切入
曾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理论,有人在问到“1+1=?”多数人惯性思维都会认为是:2,但从计算机专业二进制理论上却是“1+1=10”,如果从图像上得出就会出现“1+1=田”的结果,所以,思维角度的不同,我们得出的结果就不尽相同。同样,在舞蹈艺术编创捉襟见肘时,不要急于否定,用不同思维去尝试,就会有新的突破。
1.逆向思维的运用
在编创过程中最常见的是以顺向思维的方式去看同一个主题、题材、结构、人物形象、社会现象等,而逆向思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地看问题,反过来研究别人从未涉及或还没关注过的领域。这种思维的逆向可以是对自我思维的逆向、同行思维的逆向、观众思维的逆向,而这种逆向就是要在自我扬弃、走他人未曾涉足的道路中挖掘新的创意点。
2.想象思维的提升
在舞蹈编导思维创新能力提升环节,想象力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可以在想象力的推动和开拓下,把信息化时代接收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碎片化的整合,创造与生活点滴中有趣事物的有机联系,但也要注意不要把自己无法实现的灵感任意拼凑嫁接到作品中,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如充分发挥演员的个性、环境、可利用的道具等因素来实现作品的最大优势化。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只有“大开脑洞”,创作才有创新。
3.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介入
在艺术创作中,感性思维是前提条件,理性思维是必要条件。在灵感涌现时,理性思维的介入必不可少,如作品《闪光的辙印》正是通过编导个人的主体意志和由情感冲动所产生的动作灵感为源头创作出来的。该作品是在军旅题材的大框架下创作,启发的源头却是我们常见的轮胎,编导通过感知轮胎自身的旋转、轮胎的负重前行,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再经过编导思维提炼加工,形成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所以在创作中既需要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出发,也需要经过理性的思考再赋予其独特的逻辑意义,最终上升到可观可感的优秀作品。
4.培养用舞蹈的眼光看事物的“舞性思维”能力
舞性思维是人们对现实社会各种人情、世故、物象、自然美景、社会百态的舞蹈化思维,是思维主体运用舞蹈本体特征进行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用舞蹈的方式对现实世界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舞性思维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想使世界的每一个生命都变得鲜活,就需要我们打通舞蹈思维中的许多“经络”,才能让我们身体的“经络”畅通。也许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当作舞蹈创作的原点或素材,但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是我们的“发现之眼”。
(三)“課堂”技法与“自然”技法的合二为一
仅仅依靠课堂上教授的技法是无法满足无限编创可能的需求,但是技法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要做到“技通道合”。技法是开发动作思维,告诉你有多种变化与重新组合的方式,但它本身不是作品,不能让技法的运用去限制你的思维,要非常自然地融入作品中,达到与作品的统一。而要想提高舞蹈思维能力,创作出感人至深的时代精品就必须走出课堂,学会向“生活”要素材,从大自然当中汲取灵感源泉。第十七届“群星奖”作品——《扫街》,仅用了普通的大扫帚为道具,通过真实的环卫工和演员融合表演,讴歌了城市最美“黄玫瑰”——环卫工人这一城市建设者群体的大情怀,舞蹈动作张弛有度,把亲情、友情与人间真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这就是萃取了生活中的“艺术材料”,通过舞台展现出来。而如果所有人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中“埋头苦干”,只醉心于追求技法上的千变万化,那我们也不可能了解到如今的多姿世界,正如对纤夫的认识,我们都是通过文学、美术上的艺术作品了解到纤夫都是饱受压迫和剥削,但是你不曾了解到如今真正的纤夫是勇敢、乐观团结、颇有男子汉气概的形象,是大家开心快乐地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景象,所以适当去采风,体验各类民俗、民风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活百态,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课堂”技法与“自然”技法的融会贯通,是打破我们传统思维的上策之选。
(四)提高综合艺术知识能力
拓宽视野的基础是需要不断地“跨领域”学习,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构架和舞蹈结构来创造人物形象,感受文学魅力带给舞蹈的深层内涵;可以从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获得空间构图思维的灵感;从对戏剧表演的实践中体验强烈的戏剧矛盾、情节的跌宕起伏、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哲学的理解找到思维“破与立”矛盾之间的平衡点,用哲学的思维来挖掘作品的深度,以及掌握使用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等手段,这些都是为辅助舞蹈创作打基石。
三、结语
归根结底,舞蹈创作思维求“新”的道路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舞蹈编创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编导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接触不同国家的编创思维方式,不至于井底之蛙”。并需要时刻注意在与“国际接轨”时,首先做好我们自身的“本土定位”,当然要从生活中去发现美,不断实践,才能使舞蹈创作中的“新”点子泉流不断。
参考文献:
[1]赵阳艺.破与立——论如何打破舞蹈编创中的惯性动作方式[D].西安音乐学院,2016.
[2]欧萍.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及思维创新分析[J].大众文艺,2017.
[3]尹珂.论舞蹈思维的意义——兼论编导教学中舞蹈思维的培养[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4]王陶.打破舞蹈中的思维定式[A].戏剧之家,2018.
[5]何群.舞性思维初探[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