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之形》与《君之名》两部漫改作品中的“形”与“名”对照研究
章虹
日本漫改电影《君之名》(中译为《你的名字。》)与《声之形》先后于我国上映,一度引发国人对于动画电影与漫改电影的深入思考。众所周知,日本漫改电影承袭自漫画的细腻笔触和精美画面具有小清新方面的天然优势,又因长于描写少男少女青春情感类主题,与近年来社会主流不谋而合,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我国都有极大市场。[1]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你的名字。》在我国的大获成功,为如今《声之形》的引进与推广做足噱头,二者之间的比较在所难免,在观赏这两部电影之余,也带来了新的思考。从本文研究角度出发,无论是《君之名》中的“名”或是《声之形》中的《形》,作为画龙之睛,在电影的主题表现与情节推动和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体而言,两部作品符合日本动画电影反映少男少女情感生活的一贯风格。《君之名》导演新海诚被誉为日本动画电影后宫崎骏时代的领军人物,画面制作宏大优美,剧情梦幻而引人入胜;而《声之形》则属京都动画出品,笔触细腻栩栩如生,二者在画面风格以及剧情设置上各有千秋。从故事主体来说,《君之名》以主角宫水三叶和立花泷二人之间错开的时间线和重合的交换生活为故事主体,以二人之间关乎于“名字”的牵绊为主线照应点,串联起三叶和泷之间交错了时空的爱情故事。[2]其中对于少男少女青春期懵懂的爱恋、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灾难来临之时的胸襟都有确切真实而感人的描写,能够唤起人们在少年时代“向梦里寻知音”的孤独共鸣感。《君之名》固然是新海诚一贯的梦幻剧情风格,其中蕴含的情感却又足够引人共鸣。相比于《君之名》中“名”的主线地位而言,《声之形》中的所谓《形》就显得有些脱离主线。[3]《声之形》漫画原作中对于校园霸凌和听障人士的涉及曾在日本引起众多關注,经京都动画改变之后,在导演“描绘人的心灵、情感和善良”这一创作宗旨下作了一定改动。电影以男主角石田将也的视线为切入点,描写了男主角对听障少女西宫硝子从初相识时的校园霸凌以及实现情感共鸣最终二者之间以及二者与社会之间实现和解的故事。秉承着京都动画一贯的细腻风格,在故事、画面以及主题等方面都给人带来美感享受。本文将通过人物刻画、剧情推进以及主题实现三个方面进行两部电影的“形”“名”对照研究。
一、 人物情感刻画
影片人物内心刻画是电影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声之形》中的“形”还是《君之名》中的“名”,很大程度上只是为电影剧情发展提供主线。但是对于电影来说,故事性的主线必须在主角内心拥有可以成为执念的地位。[4]譬如奔跑中念念不忘“他的名字是泷”的宫水三叶,还有《声之形》中时常出现的手语和助听器。“形”与“名”在影片中常常通过一定的台词或是剧情进行展现,往往会从侧面带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推进剧情发展,最终实现电影主题。
以电影《君之名》为例,当三叶最初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看到与她交换身体的泷写下的“你是谁”时,我们足够理解那个少年在适应了这副不属于自己的身体时的慌张与好奇;当泷对于这一段奇幻经历苦苦寻觅却记不起寻觅之人的名字时,我们能够从中觉察出少年已萌芽的爱恋;在二人冲破时空界限初次相见后,三叶狂奔想要拯救小镇也在路上不停重复“绝对不能忘记的名字”时,我们看到的是对于知音与爱情的执念。由此可见,在《君之名》中,“名”是人物内心刻画的落脚点,主人公之间的每一次情感变化都与名字有关,“名字”见证了主人公爱情由相知到相惜的成长。[5]而在《声之形》中,“形”之一词无法在声音这个载体之下达到“名”一样的物化,因此导演采用了手语、文字等诸多表现形式,伴随着每一种形式的变化见证主角的情感变化。如在女主角西宫硝子向意中人告白之时,即使是面对手语交流无障碍的男主依然笨拙的选择并不流利的讲话,因误解而无果且不说,观众从中能够深切体味到硝子对于正常融入人群和爱人相处的渴望。“形”与“名”之间的表现形式或许不同,但是通过这一关键点体现人物实时内心情感变化,是两部电影中多数矛盾冲突所在,通过这样的前后照应与点题,实现了人物的成长与变化。
二、 剧情逻辑推进
漫改作品很多时候由于受到时间、题材等条件限制,与原漫画作品在故事表达与情感渐变过程等方面往往具有一定差异,电影导演在原漫画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升华是电影作品成功的关键。电影《声之形》与《君之名》虽然着落点都在于表现少年青春时代的情感变化,但是二者主体各有不同,剧情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6]新海诚作品中的剧情逻辑偏向于梦幻的理想与生活,而山田尚子导演则更加愿意将逻辑放在生活中。我们在本文中所比照探索的“形”与“名”在剧情逻辑的推进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同作用。
电影《君之名》中,从开始二人之间神秘的交换生活与梦境到三叶和泷之间错开的三年时光,以及彗星陨落带来的遗忘与寻觅,其中遍布“名”的印记。初交换身体生活时对于对方名字的好奇,11次交换过程中两人逐渐熟悉,相互寻觅而打破不了时空界限时对于记住对方名字的执念,伴随着对于“名”的探究,剧情逻辑层层推进。事实上,影片之中虽然蕴含着少年们对于拯救小镇的所谓大情怀,其中的情感表达却始终符合少年的思维方式。[7]宫水三叶作为家族长女常常进行祭祀活动时所带有的既骄傲又无奈的感情,对对方产生好奇之后继而出现的懵懂爱情,在这梦幻的框架与“名”的主线之下的,是这部电影给人们带来的少年感。电影《声之形》中,声之“形”更像是笼罩全篇的基调,虽然无处不在,有时也寻而不得。对比于《君之名》强烈的故事性和两条时间线之间环环紧扣的逻辑,《声之形》中的有些剧情展开显得自由散漫,导演试图用更加生活化的手法对将要出现的矛盾冲突层层叠加实现爆发,而表面看来“声之形”并未发挥重要作用。[8]以手语为例,听障人士女主在小学时代经受校园霸凌后转学,在与男主人公再次相遇时已经寻找到一个能够让她生活更加自如的环境,而走向救赎之路的男主人公也已经学习手语,二者交流无障碍;与之相对应的,从前校园霸凌施暴者与硝子的冲突仍旧存在,观众交口称赞的摩天轮冲突就以此为契机之一,也成为推动女主人公自杀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人物的特殊性,“形”这一重要节点已经成为剧情推进的基础之一,有时推进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显得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声之“形”也是女主人公与社会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只是有时电影中的“形”已经融入影片中的人物生活,无法从中单独拿出,过于强调反而突兀。
综合来看,“名”这一具象化的概念为《君之名》带来了十分具有节奏感的剧情推进,而“形”这一抽象概念却成为了《声之形》整部电影的故事基础,剧情推进作用反而不够明显,然而却与故事成为统一整体,无法从中抽离。
三、 电影主题体现
电影主题是电影艺术的最终目的,《君之名》视角集中于对孤独的探寻和爱情的寻觅,《声之形》则更多地去探究人物内心深处的变化,以实现与社会的和解以及对自我的救赎。
电影《君之名》是以梦中的交换生活为名为青春期少年的孤独寻找一个善意的出口。2016年电影《你的名字。》在我国大热,其中通过剧情设置与情感表达带来的情感共鸣自然不可小觑,这也为电影主题体现打下良好基础。电影《君之名》故事灵感来源于小野小町的和歌:“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电影通过主人公对梦境和梦中之人的寻觅,通过主人公三叶和泷的孤独与向梦中求证,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孤独的求证。小镇上担负着家族使命的长女与都市中生活混沌的少年,向往都市与自由的女孩和喜欢绘画爱好山川的男孩,在一个奇妙的时空相遇,其中隐含的正是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断追求。而通过“名”这一绵延于整个故事主线的概念,影片实现了自身探寻孤独这一主题和爱情主题的双方实现,使影片故事逻辑完整、主题清晰。[9]
电影《声之形》是在少年并不接近于常人的遭遇生活中试图得到救赎。在成年人的世界看来,那不过是让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孤独找到一个与世界和解的借口罢了。在主题方面,影片中删改了原漫画中许多关于校园霸凌与听障人士等内容,使得主题表现有些模糊。也因此带来了影片评价的两极分化。影片固然在努力描写青春期少年走向孤僻与独处的过程以及通过交流而达到的自我实现与救赎,其中由于缺少人物内心走向变化,也让有些剧情转向十分尴尬。以两位主人公的自杀为例,影片以男主角自杀为开头,原本是一妙处,只是后面大量的闪回剧情反而令人摸不着头脑,至于女主角的自杀,虽然是按照顺序层层叠加的压力,其中的某些线索也过于分散。[10]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导演在对故事进行努力铺垫,只是电影与连载漫画不同,过于分散的剧情反而会使电影的主题表现受到影响。在影片最后,孤僻的主角开始走进人群,与社会也是与自己和解,可是关于從前的歧视、霸凌,很多内在的东西未能深入探寻,给人一种草草了结之感。总体而言,《声之形》中导演为自我救赎和社会和解找到的出口已然能够温暖人心,同时也对社会上的此类现象具有一定指向作用,虽然故事主线略有迷离之感,和解主题也基本实现。对比而言,“名”之于《君之名》主题实现有如风向标,是生长方向;“形”之于《声之形》主题实现却好比脚踏之地,是立足之本。
电影《君之名》和《声之形》为我国当下动画电影主题带来两种不同类型的展现与思考。一方面是以故事性和戏剧性冲突为主体为人们带来深切情感共鸣、色彩鲜明的《君之名》;另一方面是长于铺垫渲染,注重内心情感表现的《声之形》。对于我国当下动画电影来说,故事与情感是一大短板,虽然宫崎骏与新海诚电影中的精美场景炫目多彩,若是只学来皮毛而内容空洞,于我国动画电影进一步发展实在无益。以笔者看来,《君之名》中引人入胜的讲故事方式与《声之形》中对于人物内心的细腻笔触同样重要。通过对“形”与“名”的对比研究,发现了主线式线索关键与基础式线索关键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今后我国动画电影剧情改进来说,具有一定程度借鉴意义,在改进国产动画电影故事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荔.从真实的照片走出的动画场景——观新海诚《你的名字》有感[J].戏剧之家,2016(24):149.
[2]刘雪铃.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鉴赏[J].文学教育(下),2017(2):133.
[3]袁龙.《你的名字。》:空间并置叙事与空间意象的文化意蕴[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94-98.
[4]宋诗扬,王乃真.动画影像的“文学作家”——新海诚[J].大众文艺,2016(9):192-194.
[5]马聪丽.《你的名字。》:“新海诚式”动漫的里程碑[J].电影评介,2016(20):92-94.
[6]文白.《你的名字。》:让青春的孤独找到出口[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6(12):18-21.
[7]朱王凌子.论新海诚动画电影中的物哀审美[D].南昌:南昌大学,2016.
[8]张弘.“萌文化”语境下的日本京都动画公司探析[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6.
[9]元天庆.新海诚及其动画作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何吴狄.解读京都动画中的美学特色[J].艺术评鉴,2017(12):167-16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