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英语语篇教学培养高中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姜丽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更习惯于接受现成结论,而非坚持某种不同观点、反驳或质疑某种既定观点。因此,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迫切任务之一。
一、语篇教学与思维品质
新课标界定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指个体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是其他要素发展的动力。
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由交流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體。语篇教学是指以语篇为载体的教学,它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也出现在词汇、语法、听说和写作教学中。
语篇还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为发展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完整而连续的主题情境、意义、结构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学习与理解语篇所传递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因此,语篇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课例分析与策略途径
1.逻辑性思维
思维品质的逻辑性表现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中,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观察和比较、分析和归纳、推断。其中,后两个层次需要通过教学重点培养。
(1)分析和归纳能力
以新世纪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4单元的 One Person Can Make a Difference for Peace为例。作者开篇简述了写信的目的,并以寓言故事引出核心观点:个人可以影响世界和平。接着,作者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建议及其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为学生进行分析与归纳提供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段落与段落、段落与篇章之间的关系,归纳出了关键词“fable,statement,suggestion,outcome”以及文章的主旨大意。利用思维导图、流程图、要素列表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进行梳理,厘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推断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推断能力主要指“学生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含义”,即通过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深入阅读。
以新世纪英语高二第一学期第5单元的 Why Did I Quit Hunting?为例。文章通过描写一次打猎的经历,展现了作者从热衷于捕猎到最后决定放弃打猎的转变过程。文章侧重叙述,对猎人的心理感受描述较少,需要学生去推断和感悟。
在分析、归纳完故事的脉络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在这一次打猎经历中的内心变化。学生通过寻找文中能够推断作者心境的语句,体会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学生总结出作者放弃打猎的原因及本单元主题:人与动物共存于地球,相互平等,不应互相伤害。
培养学生推断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要能够提出统摄全篇的本源性问题,让学生自发寻找值得品味的语句,并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继而进行深层次阅读。
2.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即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探究客观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观点进行质疑和求证。
仍以One Person Can Make a Difference for Peace一文为例。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论点、论据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审视,并提出问题:一个人真的能影响世界和平吗?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相关语句,反思并质疑作者的观点。
有些学生认为,一个人可以影响世界和平,因为他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其他人,而其他人又会改变更多的人。但另一些学生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影响世界和平,仅凭“Learn to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精神层面的信仰是不能使世界和平的。还有一些学生综合了以上论点,提出“一个人虽然不能影响世界和平,但能成为世界和平的推动者”这一观点。
可见,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教师应基于文本的核心问题,创设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质疑与求证的空间。
3.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知识和物质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新见解的提出建立在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只有经过充分的分析、归纳、推断、质疑,学生才能将文本进行内化、解构与重构,提出新的想法。
以新世纪英语高三第一学期第5单元的The Luncheon为例。文章讲述了一位年轻作家与一位自称是其忠实读者的女士在奢华的法国餐厅共进午餐的经历。女士一直声称自己食量不大,但点的菜都价格不菲。作者从她的言行不一中,揭示了她虚伪、贪婪、狡诈、自私的本性。
在完成了对文本的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课本对标题中Luncheon一词的解释是“a lunch, especially a formal one(午餐,尤其是正式的午餐)”,而该词的另一释义是“a light meal(简便的一餐)”。学生依据luncheon的含义,结合文本内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部分学生认为luncheon指正式午餐,因为两位主人公的确在享用一次大餐,作者借此与女主人公常说的一句话“I never eat anything for luncheon(我午餐吃的很少)”形成反差,讽刺了这位女士的言行不一。部分学生认为,可把luncheon解读为午点,因为这位女士一直坚持只需吃一些小点心,结果却吃了一顿大餐,可衬托其虚伪、狡诈。根据以上分析,有的学生认为,标题一语双关,同时包含了“午餐”和“午点”两重含义,让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更深刻的讽刺意味。
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应紧扣文本标题、作者观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核心要素,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散思维。
三、结语
没有思维的学习是没有结果的学习,不同的思维质量也将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师要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问从“what/who /how / why”到“why not”再到“If…what would happen”,进而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推断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