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社区综合性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分析

    范纪珍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性治疗在社区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治疗中的运用。方法 将89例肺心病患者分成常规组、综合组,给予两组常规治疗,综合组增加综合性治疗。结果 综合组6 min步行距离及呼吸症状好转时间均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于社区肺心病治疗中开展综合性治疗,可快速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促使其恢复正常生活。

    【关键词】肺心病;综合性治疗;心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8月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89例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组(44例)和综合组(45例)。常规组男/女=25:19;年龄(53.9±9.4)岁。综合组男/女=25:20;年龄(54.2±9.2)岁。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患者使用强心剂、平喘药物及抗感染药物等。

    综合组以常规治疗为依托,开展综合性治疗:(1)雾化吸入治疗。以雾化装置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转化为雾气(原理:超声技术),嘱肺心病患者结合自身耐受,合理调节雾量。用法:每日1~2次,每次10~15 mg/kg。(2)吸氧疗法。结合肺心病呼吸功能及动脉血氧分压检测结果,及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肺心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15 h为宜。(3)肺功能修复疗法。指导肺心病患者掌握正确的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技巧,引导患者按照每日2~3次、每次15~20 min的频率,进行肺功能修复锻炼。利用肺功能锻炼,改善肺不张状态,重建肺功能。(4)心理治疗。参照肺心病患者的情绪状态,制定心理治疗方案。以伴明显负性情绪的肺心病患者为重点,采用想象放松疗法、注意力转移法等,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促使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工作。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

    2 结 果

    2.1 6 min步行距离及呼吸症状好转时间

    常规组6 min步行距离短于综合组(P<0.05);常规组呼吸症状好转时间长于综合组(P<0.05)。见表1。

    2.2 疗效

    常规组总有效率81.82%,低于综合组97.78%(P<0.05)。

    3 讨 论

    随着肺心病发病率的升高,这类常见病的治疗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肺心病的特殊性在于:肺部病灶是患者心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如临床治疗未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心功能,患者可能受相关刺激因素的影响,而再次复发。

    综合性治疗主张依据所有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康复效果。在肺心病治疗中,该方法可借助吸氧疗法、雾化吸入疗法及心理治疗等多种措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支持。

    社区肺源性心脏病治疗中,综合性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在于:(1)快速显效。肺心病患者的病程通常较长。由于长期饱受病情反复发作的干扰,这类患者多对社区治疗的显效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常规治疗仅通过强心剂、平喘药物等,缓解肺心病症状,其显效速度相对较慢。而在此基础上引入综合性治疗后,吸氧疗法、肺功能修复疗法、雾化吸入疗法等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肺心病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满足患者的快速显效需求。本研究提示:综合组呼吸症状好轉时间(5.19±1.57)d,短于常规组(P<0.05)。(2)改善心肺功能。单纯常规治疗模式下,各类药物的使用可为肺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提供一定支持。但肺心病患者的肺功能损伤、心功能损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常规治疗模式的单一化治疗途径,难以于较短时间内将肺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而引入综合性治疗后,肺功能修复疗法、吸氧疗法及雾化吸入治疗等均可修复肺心病患者的受损肺功能,改善其心功能,加之心理疗法的辅助作用,4周治疗结束时,肺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均可得到良好改善。本研究提示:综合组6 min步行距离(397.58±12.85)m,长于常规组(P<0.05)。(3)提升患者依从性。综合性疗法中的心理疗法,可消除肺心病患者的心理压力,而其他治疗措施的快速显效特征,则可进一步强化肺心病患者的康复自信,促进其依从性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宜于社区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引入综合性治疗,以缓解患者的呼吸道症状,改善其肺功能,并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宋宏宾.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24):25-27.

    [2] 杨福纯.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诊治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