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解构与系统集成创新

    戴少娟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课程思政系统中,课程、思政、课堂、教师、评价是关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五个核心要素。通过要素解构,明确各个要素的定位与功能,才能坚持以系统集成思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做到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真正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要素解构;集成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切实之举,是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破题之举,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创新之举。

    一、坚持立德树人,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目标任务

    (1)立足解决“首要问题”,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育人本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较于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定位,课程思政依托各类各门课程,通过深入挖掘和综合运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就是紧紧扭住“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把握和落实;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承担起、担负好培养时代新人这一历史使命的具体行动。

    (2)立足贯通“两个体系”,精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基于课程思政的要义和定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正是高校实现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结合点、切入点。然而,从当前来看,如何推动“两个体系”的有效贯通,还需要高教战线加快破题。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系统呈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和推动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路径。当下的关键是,高校要准确把握“两个体系”建设的着力点、贯通的交集点,紧紧抓住课程、思政、课堂、教师、评价等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融入机制、激活课堂教学、建强教师队伍、健全评价机制,切实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于人才培养的全体系、各环节,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之法,深化教书育人之道。

    (3)立足深化“三全育人”,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布局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全面推进。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需要高校按照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加快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教学单位具体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实现纵向层层激发动力、横向统筹协调推进,以带动“三全育人”整体格局、工作体系、运行机制的形成。从具体布局实施着眼,需要高校牢固树立“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理念,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递进衔接,在坚持方向统一性的同时,体现方法的多元性,促进课程思政提质增效,各门课程育人功能不断充实、全面完善,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二、解构核心要素,精准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

    (1)基于“课程”基本要素的问题分析。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效果,缺乏高质量的课程,课程思政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高校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批好做法、好经验,但也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从宏观来看,课程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课程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在一些高校仍然存在,课程间的衔接关系不清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验实践、创新创业等课程模块布局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程思政的体系化构建存在困难。从微观来看,每门课程在所属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中,都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但有些课程仍然存在着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的内容、特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等缺乏系统梳理等突出问题,更缺乏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无法很好地基于每个专业、每门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其实施课程思政的契合点、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程思政仅仅是简单作业、生搬硬套和不相适应的随意嵌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2)基于“思政”目标要素的问题分析。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通过课程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强调的是在遵循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每个学科专业的每门课程都蕴含着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就是要在确保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科学性和逻辑关系严密性的基础上,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把课程中蕴含着的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融汇进入课程教学。然而,从现实来看,思政元素切实有效的挖掘和融入,对许多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而言极具挑战性,其难点首先是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忌先入为主,随意设置思政元素。有的教师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机械地将思政元素植入每个教学章节,造成专业课程“思政化”,这一做法不仅有违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也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

    (3)基于“课堂”载体要素的问题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鹽,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实施课程思政,实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关键就是要抓住课堂这一载体要素,遵循每门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好“下盐”的时机和用量。课程思政是教人“真、善、美”的统一,课程思政重在把“求善”“求美”有机融入“求真”之中,这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也是通过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从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来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深度不足,对照“逻辑层面保持一致、知识层面配合补充、理论层面衔接递进、价值引领效力凸显”的深度融入要求,当下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多流于形式;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火候把握也还不够娴熟,有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是简单加法,仅仅是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挪移到专业课教学中,缺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时机掌握,学生反映“唐突感”“说教感”强烈,难以实现情感共鸣,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就难以达成。

    (4)基于“教师”主体要素的问题分析。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牢固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是否有效掌握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水平。从当前来看,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仍然缺乏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要求尚不明确,认为课堂上的专业教学是传授“真本事”,思政教育只是顺带而为的“锦上添花”,缺乏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责任意识,造成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依然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实施堵点呈现、运行不畅。实施课程思政,教师既要有“应教”的理念、“愿教”的动力,也要有“会教”的能力、“善教”的水平,相对于理念和动力问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水平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仍然缺乏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的充分挖掘能力,制约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5)基于“评价”激励要素的问题分析。《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3],强调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3]。从目前来看,高校虽普遍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也反复强调要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培养和管理的有关环节,但因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是一项涵盖教书育人的综合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如何科学设置评价要素、如何量化实施,尚无统一的标准和奏效的办法,这直接导致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要么缺失,成为集体无意识;要么不健全,过于宏观;要么片面,有失合理性”[4]。因于“评价难”,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推进课程思政的牵引力和驱动力,以致推进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评价机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施教—反馈—总结—提升”循环链条,若不尽快建立健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势必弱化“软指标”,势必影响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和质量提升。

    三、强化问题导向,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聚焦课程建设,建好课程思政“主系统”。专业课程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坚持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工作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加快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一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综合的优势,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文理渗透、通专平衡”,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拓展的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以有效集成各学科专业的思政育人资源。二要坚持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达成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在显性教育中融合隐性教育、在统筹协调中落实分类指导、在总结传承中推进创新探索的目标,突破课程教学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既有格局,切实将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并落实到专业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课堂教学实施的各环节,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协同推进,着力破除思政教育“孤岛”现象。

    (2)聚焦有机融入,形成课程思政“主磁场”。从专业课程本身来看,专业知识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具体人、事、物等,都可能体现着家国情怀、投射着社会责任、映现着进取意识、彰显着科学精神……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多元且丰富,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因此,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尤其需要在聚焦“融入”上下功夫,即在科学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植入课堂教学之中。而提高“融入”的质量,有三个方面尤其需要关注:一要注重通识性,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善于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意蕴传递有机结合,以确保教学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积极有效地回应学生的关注和关切。二要注重契合度,以理工科专业为例,课程思政实施应在遵循理工科课程完整教学体系、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找准结合点、切入点,“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矢志创新、科技报国的志向。三要注重灵活性,课程思政切忌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而是要在科学把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燃点”,把理论融入叙事、用叙事阐明道理、以道理引发认同,从而点燃学生的思想共鸣。

    (3)聚焦内外联动,打造课程思政“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課建设的重要论述,既为高校办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用好“两个课堂”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提供了遵循。基于“小课堂”与“大课堂”相辅相成的关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求高校切实加强“两个课堂”的育人作用:一要系统挖掘和呈现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全面发挥和落实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结合不同课程体系、内容和特点及其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科学把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精准达成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目标,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二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当下高校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常态”,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课程思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小课堂”融入“大课堂”,深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在“大课堂”中成长成才。

    (4)聚焦关键力量,建强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关键要基于课程思政的特点和规律,从两个方面着力,建强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一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蕴含育人精华、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应自觉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落实教书育人职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把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导入能力培养之中,切实担负起、承担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育人责任。二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不都显性呈现于课程内容,多蕴含在知识点中、隐含理论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发掘、有效加工、充分利用,找准切入点,将思政教育元素渗入教学内容。比如,“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就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领悟数学中蕴含的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和数学家的人格魅力,并将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在不断启发中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想引领、价值引导。

    (5)聚焦评价机制,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主引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監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涉及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包括教师与学生,涵盖教育与教学、教书与育人等多个维度,是一项综合性评价,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基于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成效,尤为重要的是加快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一要牢固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为目标,打破旧有的评价机制和模式,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收获等要素纳入其中,充分体现考核评价的人文性和多元化,引导教师围绕学生实际获得感提升开展课程思政。二要构建更加优化的评价机制,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改变长期以来数量化、指标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综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客观评价与主观检验,统筹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动态化评价等方式,构建更为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坚持教师的业务评价与思政评价并重,促进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任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建设是重要基础、思政教育是重要内核、课堂教学是重要渠道、教师队伍是重要力量、评价机制是重要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这些核心要素唯有同频共振、同步加强,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扎实、方向正确、渠道稳固、力量充实、导向精准,才能切实有效形成“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新华社,2016-12-08 [2021-05-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f_ww=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日报,2018-05-03[2021-05-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5/t20180503_334882.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教育部,2020-06-01[2021-05-1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陈始发,张丽.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83-189.

    [5]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本文受福建省青少年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福建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FJTSW2019QCNFZ01)资助]

    [责任编辑:周晓燕]